继夏日多巴胺风、芭比风之后
随着初秋到来,
一种新的盛行时尚趋势
“美拉德风”接棒
成了年轻人的新宠!
什么是美拉德风
所谓「美拉德风」,实在本是指肉类从生到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即加热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天生的棕褐色,就如牛排烤熟过程中的颜色。
以棕色系为主色调
焦糖、棕褐、橘红
这几种色调与申城秋日的氛围
很适配哦
你知道吗?
在上海的许多地方都有
“美拉德风”老建筑
溜达个中
不仅能感想熏染老建筑深厚的文化秘闻
领略名人风采
还能轻松拍摄“美拉德风”系照片
稳稳拿捏秋日氛围感
本日,
“美拉德风”上海建筑合集
(还有经典不雅观赏路线哦~)
魔都的初秋气质这就
狠狠拿捏住了!
记得选个天高气爽的日子
去走走吧~
魔都老建筑篇
最著名的莫过于武康大楼。
作为“封面级地标”,
武康大楼已成为魔都的城市符号。
通体浪漫主义风格的红砖,
给人一种沉稳、厚重感。
位于南京西路商圈的张园
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全的石库门建筑群。
石库门大范围利用褐色、焦糖色
大地色系,
彰显著秋日的优雅松弛。
四处都有好看的拍照点,
随着时髦小姐姐拍照,
肯定不会出错。
思南私邸不是一栋楼,
而是坐拥51栋花园洋房的成片别墅。
它位于繁华的上海市中央,
这里每一扇门后都有一段值得诉说的故事,
每一块砖石都有一份独特的影象,
堪称“活的上海近代居住建筑博物馆”。
秋日的午后与思南私邸
来一场不经意的重逢,
这里少了繁盛热闹繁荣,多了安谧。
放下多日的疲累,
在这里得到心灵的沉着。
魔都网红地标篇
衡山路8号
是2023新晋热门打卡街区。
盛家花园、美童公学水塔
以及简约当代风格的建筑
构建成富有层次感的开放空间。
净水红砖、白石檐口
还有尖顶塔楼,
都是极为出片的元素,
是新晋网红胜地。
朵云书店·滴水湖店
被称为魔都最美的湖畔书店!
“举头看云、低头读书”
大大的原木色书架足有三层高,
阳光照射下营造出秋日的暖意,
格外好出片!
EKA天物·铜堡
前身是“上海航海仪器总厂”,
园区内保留了工业时期的人文印记,
已成为浦东一处超酷的潮流打卡地。
一座铜色圆拱形的建筑卧于水面
出自有名建筑师俞挺之手
由原来老厂房的拱形车棚改造
全部由金属铜打造而成
极具未来感。
图源@澎湃新闻
全体园区领悟了经典海派、
欧式及当代工业等多元风格建筑。
堪称新晋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图源@澎湃新闻
论起上海秋日打卡好去处,
拥有千年历史的广富林文化遗址,
一定在必去榜单上。
广富林的建筑风格,
韶光跨度重新石器时期一贯绵延到明清,
通过古建筑就能去畅想曾经的辉煌,
不仅拍照出片
还能探索到更多关于建筑人文的故事。
溧阳路原名狄思威路
上面聚拢了48幢花园小洋房
这些洋房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有的是灰砖红瓦
有的是英国建筑风格
郭沫若、贺子珍、金仲华
曹聚仁、关紫兰等浩瀚名人
都曾在这里留下过生活印记
沿街围墙上
还雕刻着鲁迅、冯雪峰等
历史文化名人名言录
和“左联”遗址、鲁迅故居等木刻画
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秋日午后
来荡荡溧阳路
和老洋房们拍套“美拉德风”合照
岂不美哉?
地处一江一河交汇处的河滨大楼
小伙伴们一定不陌生
在四川北路长春路口
也有一批由沙逊投资建造的住宅
木刻讲习所所在的沙逊群楼
便是个中之一
沙逊群楼附近还有不少好看的拍照点
长春公寓、“朝花夕拾”街角会客厅
木刻讲习所……
随便轻松一拍都很出片
左联会址纪念馆
坐落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是一幢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
坐北朝南的
三层楼洋房
橘红和灰色相间的外墙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
显得格外好看
目前,纪念馆里展示的10幅作品
以纪念馆所在建筑和多伦路民居风光为主
在建筑中拍照打卡之余
不妨前去看看
青咖色的砖木沿街建筑
西式的山花点缀
日式木格窗、红瓦坡顶
1920年代的中式橱窗
……
位于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颜值别具一格
配色十分“美拉德风”
除了海派文化、主题图书
以及书店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外
书局内还陈设着不少老物件
一楼还有石藤咖啡馆
在大师长西席最爱光顾的书店
点上一杯“朝花夕拾”
享受秋日午后的休闲光阴
已经成了不少人打开周末的办法
你不来试试吗?
山阴路上自带“美拉德风”滤镜的
石库门里弄、花园洋房浩瀚
恒丰里便是个中之一
走进恒丰里
石库门的红砖黛瓦散发着文雅与温馨
一派鸟语花香和绿意葱葱之间
诉说着岁月静好
这还是条赤色老弄堂
不仅拍照出片
在这里
你还能探索到更多
关于建筑人文的故事
渐入秋境,
你心中的魔都“美拉德风”建筑
还有哪些呢?
一起去打卡吧!
来源:乐游上海、侬好上海、上海虹口、上海静安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老婆星⭐️
"大众年夜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吸收哦。
现在只需三步:
喜好就给我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