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杂志·2021「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主题为“后疫情时期的建筑提问”。出题人董功教授提到,本次竞赛出题有两层用意:一是让学生主动意识到建筑设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完成看到问题、办理问题的全过程,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对现实不雅观察的一种敏感性和任务感;二是由于疫情对全社会的公共生活办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实践建筑师们都会困惑——建筑设计或者建筑学专业怎么去回应现实的巨大改变?参赛者最好选择一个真实的园地,思考若何去针对其做出带有自主意识的不雅观察,并终极对设计成果产生影响。
本文将借由设计者、辅导老师、竞赛评委果角度,为您解读2021届二等奖作品——桥上浴河(设计者:东南大学 刘圣品;山东建筑大学 杨尚林、李肖;辅导老师:周琮、张彤 )。
预知全部获奖作品,请点击:获奖名单丨《建筑师》杂志·2021「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获奖作品 桥上浴河
▲ 刘圣品
(东南大学)
▲ 杨尚林
(山东建筑大学)
▲ 李肖
(山东建筑大学)
▲竞赛图纸
1 设计心得
本次竞赛的题目“后疫情时期的建筑提问”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话题。一年多以来,疫情使全社会的公共生活办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实体空间在繁芜的社会环境中逐渐衰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疏远。因此,我们希望在城市环境中创造多种可能的相遇共处,使人们重新参与到真实生动的城市公共生活当中。
我们设计方案是一个横跨河流两岸的桥上浴场,它是由河上的泳池与凌空栈道交错构成的“双三角”形游弋系统。
泳池,是匆匆进人们彼此间身体感知、强化社交纽带的主要场所。传统的封闭拍浮馆显然阻断了泳者与城市环境的关联。那么,泳池能以何种办法安置在城市空间中呢?
基地选址在山东省泰安市的奈河,它发源于泰山,并直通泰安老城区;神话传说中“奈河桥”一词里的“奈河”,指的便是这条河。我们希望通过桥、河、堤岸等环境要素强化与泳池的联系。
▲设计园地卫星图片
▲设计园地东侧市民广场
▲设计园地原貌
设计利用双三角形的立体交通系统将河岸东侧的市民广场、河岸西侧的健身中央与河中的小岛紧密联系起来。泳池横跨河岸,仅由一根立在岛上的异形柱与岸堤支撑;桁架梁承担了大跨度的构造荷载,同时作为步辇儿桥而存在;凌空栈道交错贯穿建筑,并连接桥体和两岸;换衣室的坡顶悬挑下垂,将雨水汇入浴河。
▲设计草图
2 效果与技能图纸
末了,非常荣幸能在本次比赛中获奖。祝《建筑师》杂志·“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越办越好!
3 老师点评
"后疫情时期的建筑提问"是一个非常应景的议题,我们所有人都身处这个事宜本身,都有对事宜结束之后的畅想和反思。
疫情期间,口罩虽然隔绝了病毒,但也使本就温度不敷的城市人际互换,变得更加疏离。在这样各种互换行为需求被抑制的时段,人们也愈加意识到自由互换互动的宝贵。
那么,当疫情结束之后,除了必要的卫平生安戒备方法,若何自然地肃清人与人之间自由交往的心病,若何肃清心底的惶恐,若何修复民气,也变得同等主要。我们试图探求某种得当的群体行为,通过某个建筑、构筑物抑或是景不雅观设计来对其进行承载,以此来表达我们对后疫情时期人际交往的某种神往。这种行为该当是常见的、自然而然的、有温度的、有活力的。
终极,我们确定了拍浮戏水作为我们要承载的那个群体行为。拍浮是一种不用身体打仗但又彼此关联、不用言语互换但又羞辱相见、可以独自进行但又相互营造氛围的体育活动,在陌生人之间,就具备一种柔性社交的属性。
学生将拍浮这一活动,从封闭的、边界明确的室内泳池转换到更加开阔的城市空间,借助一条横跨城市的护城河,架构了一个拍浮、交通并行的“双三角形”游弋系统。拍浮、戏水、不雅观摩、步辇儿交通在同一个别系中共同展开,使本互不关联的各种活动凑集到一起,创造了一个人与人自然关联、有温度、有意见意义的城市场景。
泳池的利用场景、全体双三角系统的形态,全部由所选取得园地信息所决定。在作品中,关于形式措辞的谈论非常之少,没有任何刻意要表达某种意义的手腕,学生将更多的把稳力投放到如何使拍浮这一行为放置到一个得当的城市场景,并抖擞陌生人之间相互干注、相互感知、互相交流的激情亲切。这也是我个人对学生的事情,比较满意的一点。
比较有趣的是,作品名称桥上浴河中的“浴河”也与有着复苏、复原意义的“愈合”相谐音。
周琮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评委老师点评
1.日常生活和想象力之间的张力。桥、泳池两件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被叠置在一起,融于真实的城市环境之中,它颠覆了人们对桥、泳池两者的认知,塑造了惊喜,唤起了好奇,诱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这种张力,吸引人们光顾、探索,实现建筑的目的。
2.建构与建构形式。桥、泳池、廊桥三者构造大略明确,构造形式即建筑形式,反响一定深度的建构思考。
3.建筑本体的意义。在自然、身体、尺度、游走等诸多方面,强调人伴随韶光、空间的展开所得到的感想熏染。如泳池在上最大限度地吸纳阳光热量;桥在其下,两点一线,遮阳避雨;游廊穿插、折返。换衣室建筑朝西南,出檐深远、低矮,不仅“将雨水汇入浴河”,更可抵御西晒。上述诸多思考映射出创作者对建筑这门独特艺术的理解。
思考聚焦建筑的基本问题,感悟源于日常生活,而非专注伟大叙事,空洞虚幻。这在本日中国当代建筑教诲的语境下,加倍值得鼓励。
朱锫
中心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朱锫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 名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