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风雨,保存无缺的大芦村落古建群,以磅礴的建筑气势、与自然合一的居住理念、传统的东方文化内涵,吸引了中外无数游人的关注。大芦村落共有九个村落,以“国”字形整体布局,中厅为中轴,两边对称各有一两列厢房,每列厢房又都与中间的一进进大厅相通,廊廊环扣,巷巷相连。大芦村落原来是芦荻丛生的荒漠之地,明朝开始有人迁入定居,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一贯建到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历时近300年,全村落建筑逐步完成。
大芦村落是广西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全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也是岭南地区明清时期的范例民居。更难堪得的是,当地人仍旧住在先人营建的祖宅里,跟搬空居民大搞旅游的古村落比较,古风犹存,十分难得。
镬耳楼在大芦村落的建筑群中,带有光鲜的个性——山墙上有一对高翘的飞檐,形似古代的官帽。有人说,那便是一对铁镬的双耳。听说在明朝,官衔越大,镬耳越大。镬耳楼具有浓郁的宗法制度气息,这与其屋主的身份有关。该楼的始建者劳经,在明朝嘉靖年间为县儒学庠生。
到十七世纪初,大芦村落已发展为十五个姓氏的人家和蔼共处的富庶之乡。人们就地取材,挖泥烧砖,蓄水为湖,以人工湖分隔各个院落,相距咫尺,相互守望。院落以所在地的物产或地形标志命名,如樟木屋、杉木园、丹竹园、沙戏班、荔枝园、陈卓园、榕树塘、水井塘、牛路塘,呈现一派气候万千的生态画卷。
大芦村落前有个人工池塘,听说是文字之人每天用池水洗笔,天永日久便将水洗成了墨色,称为墨池。如果将大芦村落的古建筑看作一幅风景画,为其增长气度和光彩的,则是那梓火螽螽沿用至今的338副木刻对联,是它把高雅的文人情趣和坊间门楹奥妙连成一体,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厚重的人文画卷。大芦村落的先辈,在苦心经营这块热土的同时,也借助楹联文化将民气理念传达给后人。
拍照:王牧
除了楹联以外,大芦村落古建筑群还有一大文化看点,那便是金字匾额。据统计,明、清两代,大芦村落劳氏共计有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02人,出仕做官的有47人,78人次得到明、清历代王朝封赠,受朝廷封赠的匾额达36块,至今保存无缺的有12块。
大芦村落古建筑群的门上、厅堂和门楼上,悬挂的金字匾额大致可分为居室标记匾、诰封匾、题赠匾、御赐匾四类,“万岁爷”题的御赐匾高悬厅堂,两广总督、巡抚、布政使、学政使等政要的贺匾,支配在前门楼和祖屋第一进及“官厅”。
在所有匾额中,被视为镇宅之宝、出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迹的“忠孝廉节”巨幅拓片,还有三达堂高悬的劳念宗考取国子监第一名题赠的鎏金“拔元匾”,其意义早已超越不雅观瞻,而成为古宅人靠品质传世、凭教诲兴家、以德行流芳这一传统风尚的历史证明。
大芦村落先人好读书的传统,还表示在古宅的建筑布局上。古宅后面栽种七棵古梐树,取“笔”同音,以七星状布局,跟村落前的墨池遥相呼应,企盼子孙后代能够好好读书,有朝一日走上仕途,造福百姓。
在这里,可以感想熏染到这个家族处处沐浴着浓厚的良好家风。劳氏先人深知,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地方,若每个成员感想熏染到居家的温馨、祥和、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就意识到保家的任务和义务,乃至还引发了兴家的动力和勇气。自劳氏先人起,就格外重视营造家规、家训等家族道德氛围。
自建造第一个宅院起,古宅人就刻意营造与周围环境和谐的休养生息氛围。面前的大芦村落,处处流露出难得的从容与淡定。她的从容不是远近皆知的名声,她不刻意梳洗打扮,不矫情展眉浅笑。当我溜达村落中,随意停靠,任由光阴从面庞滑过,从手臂滑过。攀上小楼,古宅一览无余,占尽了匠心神韵,占尽了仙山秀水,在阳光和水波的交影下,闪着动人的光芒,甚是壮美。放眼所及,每一栋一梁都浸润着唐诗宋词的韵骨,让人感想熏染到蕴藏于内的沉稳与刚韧。这灵性的村落落,低于连绵山丘,却高于云端之上。
幸好这里没有收门票的大门,没有拍照留影的小摊,没有纪念品和各式特产的叫卖声。街巷之间,老人年夜声唠叨着,赶打着乱窜的鸡鸭;女子穿着随便,或劳碌,或慵
回眸身后的旧巷古楼,仿佛听到学堂中孩童童声童气的读书声,仿佛看到了长衫翩翩的儒者年夜声授学。土犬吠叫,惊动了水面几只白鹭,倒影优雅地划过天涯。一样的水,一样的光阴流溢,不一样的时空对话。大芦村落人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态度,无不蕴涵着东方文化的韵味,渗透着大自然和建筑学的最佳结合。已远去的先人,用光阴做泥灰,用自然为砖瓦,用人文铸造出令众人惊叹的建筑群,筑起了建筑学和文言天下末了一道风景。在岁月的打磨下,这风景日益凸现其凝重、壮不雅观、睿智的光芒。
笔墨根据线上传播办法对原作有部分编削。
撰文:梁沃。拍照:韦纲 等。内容来自:《隧道景致.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