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2024年6月17日第5版版面图
有朋自远方来
——吴为山《问道》组雕
永立乌拉圭都城纪实
文|杨子 陈冠楠 图|陈曦
《问道》组雕乌拉圭蒙得维的亚
揭幕仪式上的致辞
吴为山
民盟中心副主席
中国美协副主席
中国美术馆馆长
尊敬的各位高朋,女士们、师长西席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我创作的雕塑作品《问道》在乌拉圭都城、俏丽的港口城市——蒙得维的亚落成。
这个项目缘起于2018年乌拉圭国家领导人访华时的热心约请,历经6年预备,受到中国、乌拉圭两国政府和公民的高度认可,得到了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谨此向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乌拉圭教诲和文化部、中国驻乌拉圭大使馆、乌拉圭驻华大使馆、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市政府,以及对雕塑落成供应过帮助的中乌同仁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问道》表现的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个主要典故:思想家孔子向另一位思想家老子问道。作品中的孔子像、老子像皆高7.5米,如巍峨丰碑,似高山流水,象征着山一样平常的仁德,水一样的聪慧。仁和智,便是中国人的道。问道的终极目的,是践道。中国古代经典《礼记》中说: “博学之,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道的真正代价,在于笃行实践。
《问道》中的孔子和老子相对而立。立,乃行动的第一步。这是姿态,更是态度。它表明:只有将问道、践道相结合,才能产生天下范围内的广泛对话,才能沟通心灵,融通情绪,匆匆进理解,共求发展,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久前,习近平总布告在对法国的国事访问中指出,中国的国家面貌和公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有一点从未改变,那便是我们和平良善的本性、博大原谅的胸襟和对公正正义的追求。本日,《问道》立于乌拉圭,正是对中国公民这些美好品质的生动诠释,它将见证两国关系在未来多维度的发达发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乌拉圭是间隔中国最迢遥的国家之一。愿乌拉圭公民喜好这件来自中国的礼物,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共同书写中乌友情的新篇章!
广袤的南美大地,人类文明的交汇之所。
中国和乌拉圭,分处南美洲与亚洲两端,天下上相距最迢遥的国家之一,携手共创未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青铜组雕作品《问道——孔子问道于老子》受邀永立乌拉圭都城、俏丽的港口城市——蒙得维的亚,成为中乌友情的新见证,更为乌拉圭乃至全体南美洲供应了一个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
吴为山说:“《问道》的根本是地球,构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灵魂是道在个中。”
这座迄今为止距中国间隔最远、高度最高、预备韶光最长、关注规格最高的一次外洋雕塑捐赠项目,不仅是连接两国公民的心灵纽带,更是环球文化互换的生动缩影。
当地韶光5月29日,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塑《问道》组雕永立乌拉圭都城蒙得维的亚市中央的巴特列公园
当地韶光5月29日,《问道》组雕在乌拉圭都城蒙得维的亚的巴特列公园隆重揭幕,让天下瞩目。
问道与践道:
产生天下范围内的广泛对话
《问道》组雕以青铜铸就,总高7.8米(含30厘米高底座),重6.6吨,由中国圣哲孔子和老子两尊雕像组成。吴为山以写意雕塑的手腕塑造了孔子入周客气向老子问礼的典故。雕塑中,孔子浑然高古,展现儒家仁爱为本的道德追求;老子洒脱悠游,表示道法自然的精神内核。这组雕塑不仅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互换聪慧,更矗立成代表精神空间的擎天立柱。
黄亚中(右三)、毛里西奥·祖尼诺(左三)为《问道》雕塑揭幕仪式剪彩
在当天举行的揭幕仪式上,蒙得维的亚一扫连日阴雨,迎来晴空普照,《问道》组雕在阳光下显得熠熠生辉、恢弘壮丽。现场聚拢了来自中乌两国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人士和浩瀚,高朋们纷纭表达对该作品的高度评价,气氛热烈而欢畅。
一张张温润的笑脸,一场场激情亲切的对话,一步步携手前行,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候。
《问道》之孔子局部
《问道》之老子局部
中国驻乌拉圭大使黄亚中代读了吴为山的致辞。吴为山在致辞中表示,作品中的孔子像、老子像皆高7.5米,如巍峨丰碑,似高山流水,象征着山一样平常的仁德,水一样的聪慧。仁和智,便是中国人的道。问道的终极目的,是践道。《问道》表明:只有将问道、践道相结合,才能产生天下范围内的广泛对话,才能沟通心灵,融通情绪,匆匆进理解,共求发展,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亚中在致辞中表示,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都是中国传统哲学主要的组成部分,孔子问道于老子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故事,展现了相互原谅和尊重的精神,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中方提出的环球文明倡议也是这样,倡导尊重天下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原谅。文化互换是中乌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希望中乌关系连续平稳发展、中乌友情越来越好。
蒙得维的亚市长毛里西奥·祖尼诺在致辞中表示,蒙得维的亚政府和公民衷心感谢吴为山师长西席赠予的《问道》组雕落户巴特列公园,让两位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坐落于此,为蒙得维的亚增长了一道新的风景,也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新的文化享受。《问道》这件作品的落成也印证了虽然乌中两国地理位置相距迢遥,但双方对聪慧的追求是同等的。期待未来乌中之间各方面互换互助进一步深化,两国公民之间的间隔进一步拉近。“吴为山师长西席的精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秘闻,是伟大聪慧与代价不雅观的集中表示。”祖尼诺说。
银杏扎根问道远,中乌友情万古长。
黄亚中和毛里西奥·祖尼诺在《问道》雕塑旁共同种下一棵象征着中乌友情长存的银杏树
揭幕仪式上,黄亚中和毛里西奥·祖尼诺在《问道》雕塑旁共同种下一棵象征着中乌友情长存的银杏树,并向中国美术馆办公室主任李美娜转交吴为山《问道》组雕捐赠名誉证书。
作为中乌建交35周年的主要文化成果之一,这座雕塑的落成得到了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8年,时任乌拉圭副总统露西亚·托波兰斯基在访华期间发起将吴为山的《问道》组雕永久展示于乌拉圭,她表示:“孔子与老子在乌拉圭‘问道’,让未来的一代听到他们的对话!
”
2023年11月,乌拉圭总统拉卡列访华期间与吴为山会面,对《问道》组雕即将在乌拉圭落成给予高度评价,并欢迎吴为山访问乌拉圭。
经由6年的精心预备,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乌拉圭教诲和文化部、中国驻乌拉圭大使馆、乌拉圭驻华大使馆、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组雕塑终极在风景幽美的巴特列公园永久落成。
当地市民容身欣赏来自中国的《问道》组雕
“《问道》的落成将是历史性的!
”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对《问道》组雕的终极落成倍感激动,他十分感谢吴为山的无私奉献,并表示,吴为山馆长赠予的老子、孔子雕塑在乌拉圭有名度很高,准确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旗子暗记,将引起当地人的强烈共鸣。这组雕塑位于城市中央,与孔子学院形成文化互动,不仅被乌拉圭公民欣赏,也吸引天下游客。尤其对乌拉圭艺术家来说,这势必将加深他们对中国雕塑艺术的理解,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两国友情和互助。
“真正的朋友是能从天下的另一端触动你心灵的人”,蒙得维的亚市政厅国际关系主任法比安娜·戈耶内切在接管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很荣幸在蒙得维的亚建城300周年之际迎来吴为山师长西席的巨作——为外洋创作的尺寸最大的作品——《问道》组雕的落成,不仅给我们增长了美,更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形象,这是中乌关系培植的一个里程碑。
出席活动的乌拉圭拍照家马塞洛·卡塔尼接管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问道》通过雕塑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作品和周边环境发生了共鸣。“两位中国先贤在乌拉圭的林间对话,这本身便是一个十分有诗意的场景。我立时要前往中国采风,期待在中国亲自体会这组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卡塔尼说。
文心连民气:
以艺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吴为山作为国际著名雕塑家,创作了600余件充满温度的雕塑作品,已有60多件落成于天下31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雕塑饱含东方神韵和人文哲思,被国际评论界誉为“中国时期新精神的代表”,成为中国文化向天下传播的象征。
2005年,韩国建立吴为山雕塑公园;2017年,大型雕塑《孔子》铜像永立巴西库里蒂巴市政中央广场,由此,该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2018年,大型雕塑《马克思》像永立德国特里尔马克思的故乡;2019年,《百年丰碑》永立法国蒙达尔纪邓小平广场;2020年,《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永立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广场;2021年,《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古商场广场隆重揭幕,近三千年历史的希腊文明首次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立于其文化核心之地;2022年,《鉴真》雕像落成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2023年,《孙文师长西席像》落成于日本北九州……这些不朽的作品,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精粹,通过艺术的无声措辞,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并通过“文心”连接“民气”,引发各国主流媒体、专家学者与广大民众的热媾和共鸣。
吴为山提出,文化互换须要坚持三个“一”,即: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一颗心,是指平等、沉着、平和;一个魂,是指艺术创作重点在真善美,在创作中该当故意识地呼唤天下和平、保重天下和平。
同时,吴为山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三个要点,即:走得正,是指要将中华精良传统文化和赤色文化带向天下;走得高,是指要在国际主要场所展示,影响高端人群并借助国际媒体提高中国文化的环球影响力;走得远,是指要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需求和地域特点,有效地互换和领悟,以实现中国文化的长远传播。
吴为山及中国美术馆团队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在过去十年的国际互换事情中取得了显著造诣。不仅对乌拉圭文化互换取得丰硕成果,如先后举办“乌拉圭的瓜拉尼”“高乔人”展览,并赴乌拉圭举办“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展览,还将许多精良的中国文化宝贝带向墨西哥、法国、希腊、孟加拉国、白俄罗斯等国家,以美为媒向天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对话,作为不同文明之间互换的理性形式,如今已成为一股浩浩荡荡的天下性潮流。本日,《问道——孔子问道于老子》雕塑受邀立于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巴特列公园,展开心灵的对话,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得正、走得高、走得远”的生动案例,更为以艺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未来汇聚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