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有助于文化传承与弘扬。

通过将地域建筑的元素和手腕融入铁路客站设计中,可以使当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增强人们对付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抖擞新的活力。

武威古代建筑设计 施工工艺

二是有利于城市形象提升。

铁路客站作为城市的主要门户和标志性建筑,其设计风格对付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主要意义。
具有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铁路客站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秘闻的主要窗口,有助于提升城市有名度。

武威东站站房设计为例,通过梳理武威地域文化特色,从汉唐建筑风格入手,剖析其在站房设计中的设计理念、详细运用及实现方法,为推动铁路客站设计中展现地方文化和传统建筑传承供应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武威地域文化特色

(1)汉唐时期的文武之都。
武威命名于汉代,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命名武威。
武威古称凉州,汉唐期间的凉州在我国历史上霸占主要地位,而汉唐文化也在武威历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2)久负盛名的丝路要冲。
武威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连接西域、欧亚的交通要冲,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横贯东西,途经武威,造就了“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要地和商埠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

(3)民族文化交融的缩影。
武威曾是五凉古都、西夏陪都,历史悠久,文化残酷,文物古迹浩瀚。
如陇右学宫之冠文庙、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稀世珍宝“西夏碑”等。
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光鲜。

2 汉唐建筑风格及运用案例2.1 汉唐建筑风格的形成及其特点

汉唐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汉朝期间,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尤其建筑行业得到空前发展的根本上,逐渐形本钱身的特色。
到了唐朝期间,国家更加壮大,文化艺术达到顶峰状态,唐朝建筑在继续前朝建筑的根本上,更加看重创新与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唐风建筑。

汉唐建筑风格(见图1)以其雄浑、壮丽、典雅而著称,表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图1 汉唐建筑风格

其特点紧张包括:

(1)汉唐建筑看重对称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央,旁边对称,层次分明,建筑整体显得持重、稳定。

(2)汉唐建筑在形态上追求高大、雄浑,出檐深远,柱、斗拱尺度很大,显得气势磅礴。

(3)汉唐建筑在装饰上利用彩绘、雕刻等手腕,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
彩绘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为主,图案多为龙凤、祥云等吉祥图案;雕刻则看重细节处理,能够表示出工匠们的博识技艺。

2.2 汉唐建筑风格运用案例

太原南站以成组“斗”单元形式贯穿建筑内外,抽象表达了唐代宫殿的斗拱和飞檐的意向,通过挺立的立柱构造单元来表示建筑形式之美,建筑与构造共生,展现了对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该运用手腕基于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抽象凝练,经由新技能、新材料措辞的转译,有别于符号的直接拼贴手腕。

西安北站领悟唐朝建筑大明宫含元殿和西安城墙的元素,屋顶、进站大厅、高架层分别源自大明宫含元殿出檐深远的屋顶、构造外露的墙身、憨实有力的台基。

车站屋顶由7个单元体组成,每个单元体在中间高起的屋脊处设置梭形天窗,既能利用天然采光,又能在立面上形成一道幽美的弧形屋脊,与伸展的两翼相得益彰,优化了却构受力和采光条件。

室内紧张为灰色和白色等浅色调,表示出西安古城风貌,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氛围。

太原南站和西安北站设计风格及建筑形式得到了广泛认同,武威作为汉唐期间西北主要城市,武威东站建筑设计融入汉唐建筑风格,可以更好地展现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秘闻,让人们深刻感想熏染其独特的城市魅力。

3 汉唐建筑风格在武威东站设计中的运用

武威东站站房面积12000m²,设计遵照“汉唐古韵,凉州新章”的理念,通过吸取汉唐建筑的神韵,利用当代材料和构造,打造一座具有汉韵唐风,又能展现武威当代精神的地标建筑。

3.1 传统建筑形式的转译3.1.1屋顶形制

武威东站站房屋顶造型(见图2)以汉代建筑屋顶为原型,屋面平缓的四坡屋顶,出挑较大,具有汉唐建筑出檐深远的意韵;同时檐口平直处理,采取灰色金属屋面,表示了当代交通建筑简洁高效的特点。

图2 武威东站正立面图

3.1.2立面构件

站房立面没有采取传统建筑柱子形式,而是采取上小下大的墩台造型,该形式多见于汉阙、敌台、夯土墙等。

个中,汉阙是建筑入口的标志,敌台是边塞防御建筑以及城墙的元素,夯土墙是西北黄土高原建筑常见形式。

站房立面采取石材实体与玻璃幕墙组合,虚实相间,沉稳厚重;墩台顶部为倒四角锥体,具有传统建筑斗拱的意象;玻璃面的分格选用汉唐建筑常见的直棂窗样式,强调竖向分割(见图3)。

图3 武威东站立面构件

3.2 建构一体化设计手腕

武威东站建筑设计遵照传统建筑内外统一的特点,建筑造型和装饰贯彻建构一体的设计手腕,将造型、构造、装饰领悟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3.2.1构造与造型一体化

利用构造的形态或特性来创造空间,构造既是建筑的受力支撑体系,又是建筑造型的有机组成部分。

斗拱是传统建筑中独特的措辞,能够支撑荷载、挑出屋檐,兼具装饰效果。
站房每个墩台顶部都为倒四角锥体,既有传统建筑斗拱的意象,同时也是屋面构造柱顶支撑,无论造型和受力都与传统斗拱异曲同工(见图4)。

图4 武威东站领悟斗拱门阙元素效果

3.2.2构造与装饰一体化

汉唐建筑室内装饰均为斗拱、梁枋等室外构件元素向室内的延续,与内部空间的藻井、梁枋等构件装饰相呼应,建筑内外装饰相互映衬,更能突出建筑的整体美感。

武威东站站房室内设计充分利用构造特点,将构做作为室内装饰的主体要素,展现构造的美感和力量感,构造和装饰元素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站房吊顶纵横相交的梁架以及穿孔铝板吊顶分格(见图5),都与屋顶钢构造位置相对应;吊顶东西两侧以及中央藻井暴露出的三角形构造(见图6),更是展现了钢桁架构造形态,同时也具有传统建筑梁枋椽檩的意象。

图5 武威东站吊顶分格

图6 武威东站吊顶的三角形钢桁架支撑

3.3 室内外一体化设计3.3.1内外一体的建筑形式

室内外空间采取墩台、斗拱组成的单元体作为支撑,室外建筑造型在室内的延续,实现室内外一体设计。

武威东站候车厅空间见图7。

图7 武威东站候车厅空间

3.3.2内外延续的建筑色彩

建筑室内色彩是室外色彩的延续,特殊是木色按照深浅分为多个色彩,分别用于构造构件、装饰构件、室内家具,统一之中富于变革。
武威东站候车厅室内设计充分运用木色变革,室内效果见图8。

图8 武威东站候车厅室内效果

3.4 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3.4.1传统建筑图案

传统建筑图案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秘闻,为增长空间美感,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汉唐图案进行研究,选取“一马三箭”及勾连云纹用于室内外装饰,通过简约而精细的装饰手腕,使铁路客站的空间环境更加优雅、舒适和富有文化内涵。

“一马三箭”图案有“威震四方、驱逐外敌”的含义,与汉代边郡武威的“武功军威”相契合。
室外幕墙格栅、候车厅地面“凉州古道”主题铺装、吊顶分格都采取“一马三箭”形式(见图9)。

图9 “一马三箭”窗格及其在武威东站的运用

传统云纹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组合,通过研究不同期间云纹特点,选定秦汉期间常见的勾连云纹,并加以优化设计。
新设计的云纹既有汉唐期间图案的古朴,又具有当代简约之美。

勾连云纹图案在地面、牌匾、墙面(见图10)等须要装饰的地方通过组合、变形进行重复利用,让人在感想熏染建筑憨实朴实之美外,还能体会到细腻、优雅的文化内涵。

3.4.2城门匾额

城门是古代城池的入口,而铁路客站是当代城市的门户。
古代城门上方一样平常都悬挂带有城市名称的匾额,在深化设计阶段取消原方案设计中主入口“铜奔马”标识,提出在站房东入口上方设置仿铜匾额,字体选用武威汉简字体,室外雕刻“武威”,室内雕刻“凉州”(见图11)。

图11 城门匾额及其在武威东站的运用

3.5 传统和地方色彩的运用

武威地处西北,自然景不雅观、人文建筑色彩呈现为土黄色彩;汉唐建筑也以灰色、木色为基本色调。
站房色彩和材质选择具有地方特色及汉唐建筑特点的灰、黄、木色,以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武威东站屋顶为灰色金属板,立面为黄麻石材、木色铝板、木色格栅及灰色玻璃。
室内墩台造型也采取内外同等的黄麻石材,斗拱、横梁等构造部分则采取浅木色铝板,表示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室内座椅以及灯具等也均为木色。
从整体色彩来看,既表示汉唐建筑的意韵,又展现出武威独特的地域特色。

4 结束语

通过在武威东站深化设计中对汉唐建筑风格进行研究与运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重构造,轻装修,简装饰”的哀求,提出将传统建筑风格运用于铁路客站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汉唐建筑风格在铁路客站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够表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为铁路客站授予独特的艺术代价和文化内涵。

未来,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铁路客站的设计将更加看重与地域文化的领悟和创新发展,传统建筑风格运用于铁路客站设计中也将具有更加主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转自《铁路技能创新》——汉唐建筑风格在武威东站建筑设计中的传承运用,作者:唐文国 ,杨永成 ,郑庆丰 ,叶文亮 ,马林锋;仅用于学习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