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历史文化秘闻与蔗埔村落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其地处东江边,制糖业历史悠久,商贸发达。
崇文尚武的优秀传统世代传承,300多年间,该村落呈现出国学生、科举、贡生等30余位文武名人,让当地人津津乐道。

  亮丽的文化风景是蔗埔村落发展村落庄不雅观光旅游的一大法宝。
目前,当地正在大力推进开拓文化“宝藏”,将资源串连起来,连片勾勒出一条纵横康健生态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内涵丰富的旅游休闲胜地。
横沥镇操持以蔗埔村落等村落为中央枢纽与核心区,培植成为全市康健生态文化旅游的重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的“后花园”。

唯美古仙建筑设计 新型材料

中西结合的将军楼

  实地拜访

  历史建筑遍布村落 古钟石碑深藏个中

  一进入蔗埔村落,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与耸立的文笔塔,目之所及的村落庄景致令民气旷神怡。
近日,在蔗埔村落党支部副布告、村落委会副主任张子君的带领下,大家实地探访了多处文化遗址。

  文笔塔:保存完全现存少见

  在村落道入口处,一座三层楼阁式青砖构筑的文笔塔高高伫立着,整体造型古朴典雅,装饰细节精美,保存无缺。
“一看到文笔塔,就到了蔗埔!
”张子君说。
文笔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通高14米,塔底呈六角形,塔基边长2.3米,层高4.13米,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
这也是现存极少数较为完全的古塔之一,在2004年被定为惠州市文保单位。

  文笔塔彰显出当地文运昌盛。
《惠阳县志》记载,相传自康熙之后,蔗埔人中举者持续赓续,文运大开,村落夫为彰其迹,故建塔纪念。
乡民筹款建起了文笔塔,历时200多天建成,旨在兴文引禄。
历经200多年风雨,文笔塔至今保留着原有的风貌,仅在20世纪90年代修缮过一次。

  作为文化地标,文笔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不雅观祈福。
对付当地老百姓而言,古塔意义更是重大。
据老人回顾,在抗日战役期间,文笔塔作为军用据点,多次震慑、击退了侵略者,保护了一方百姓。
其间,古塔一度面临被强拆的危险,在蔗埔人的顽强保卫下,才得以幸存。
“现在这里成为村落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张子君说,空闲时村落民们都会围坐在塔下安歇谈天。

伫立在村落口的文笔塔

  张氏宗祠:清代功名碑字迹清晰可见

  来到蔗埔村落,自然要去参不雅观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背靠山丘,面向稻田。
在拜访当天,重修宗祠工程正在进行中。
张子君先容,由于年久失落修,宗祠有不同程度的毁坏,外围的房屋已坍塌,因此,当地村落民及乡贤筹资了近600万元在去年启动修缮工程,估量年底落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宗祠前一片草地中伫立着6块功名碑。
这些石碑大多制作于清朝期间,碑上字迹清晰可见。
相传每当村落里人考取功名,村落里都会立一块功名碑,在碑上插上桅杆,挂上旌旗,以示光宗耀祖,功成名就。
可惜的是,村落里原有16块功名碑,因各种缘故原由只留下6块。

  祠堂旁古树森森,大多是张氏先祖栽种的,树龄都超过100年。
最引人把稳确当属“龙凤树”。
看似一棵树,实则是海红豆树和大叶榕两棵树,相互缠伴着,十分奇特有趣。

  九厅十八井:古宅规模伟大拢住地气

  间隔祠堂不远,便是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下山里围屋,也被称为文林第、九厅十八井。
这一清代围屋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始建于19世纪初,构成了九厅十八井格局,九厅即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天厅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
拜访可见,目前围屋主体尚好,保持着干净整洁,但外墙大部分都已破损和脱落,部分房屋坍塌毁坏,杂草丛生。
张子君表示,因围屋的修复工程较大,估算要耗资数千万元,族人难以包袱,每年只能修修补补主体。

  “这块地是虎形地,名叫下山虎,阵势很凶猛。
”张子君先容,当时建造者怕自己若镇不住地气,就会遭其害。
于是决定倾其所有财产,建成九厅十八井的规模,以大房大屋和浩瀚的人丁来拢住地气。
为稳妥起见,他还把“下山虎”改为“下山里”。

糖寮遗址的大石碾

  糖寮:见证昔日糖业繁华

  不才山里围屋一旁,便是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糖寮遗址,其建于清末民初,面积258平方米。
目前,遗址只剩下断壁残垣,零散遗落传统的榨糖工具,如大石碾等。
张子君先容,糖寮由一房间、一榨糖房、一煮糖房构成。
据记载,该糖寮在榨糖期间,逐日可产糖约三十石。
大约到20世纪70年代,糖寮停产,从此荒废。
这一糖寮遗址对付研究本地甘蔗生产、榨糖业等具有一定的代价。

  将军楼:中西合璧风格独特 后代居住个中

  蔗埔村落不仅出文人,也走出了将军。
在张子君的带领下,看到了国民党某部中将参谋长张守愚于1934年建的愚庐,俗称将军楼。
这是两座并排的两层楼房,中西合璧是最为显著的风格,虽然饱经风雨侵蚀,但仍具有很强的当代感,与当地传统民居形成了光鲜的比拟。
据悉,愚庐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采取石灰、青砖、杉木构成两层中西结合的风格。
建筑形式较为独特,富于变革,是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洪圣宫:明清青钟、石碑保存无缺鲜为人知

  洪圣宫是蔗埔村落年代最为久远的寺庙。
在寺庙内可以看到,木质房梁悬挂着一口明清期间的青钟,墙上还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记录着清嘉庆年间重修洪圣宫的过程,以及村落民踊跃捐资的业绩。
这些古物藏在村落内,鲜有外人知晓,能够完全保留至今,全靠村落民默默守护。

藏在洪圣宫内的明清古青钟

  历史渊源

  重视文教名人辈出

  糖业兴盛贸易发达

  蔗埔村落厚重的人文历史,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年间。
“原来这里都不叫蔗埔村落。
”张子君说,蔗埔村落原名苏窝村落,300多年前,张姓祖公瑞元公夫妇为了生存,从原博罗县汝湖镇古仙村落沿东江边赶鸭至苏窝村落,逐渐在苏窝村落站稳脚跟,长期居住下来。
随着韶光推移,瑞元公子嗣发展迅速,人口逐渐增长,形成紧张大姓。
由于村落民紧张栽种甘蔗,因而在清朝乾隆年间改名为蔗埔村落。

  依托于自然环境与地理上风,蔗埔村落在清朝年间便开始制糖,到壮盛时,蔗埔村落有大大小小十多座糖寮,张屋、叶屋、曾屋、何屋等,险些各个姓氏族群都建有自己的糖寮。
制成的蔗糖,靠水路运输,发卖至惠州府城、东莞等地。
20世纪70年代,蔗埔村落建起了当代化集体糖厂。
如今,蔗糖业虽在时期的浪潮中没落了,但村落名“蔗埔”中的“蔗”字依然保留至今。

  发展商贸的同时,蔗埔村落重视文教,人才辈出,曾经涌现有国学生、州同、宿儒、科举、拨贡生、贡生、邑痒生、邑增生、县丞、县佐、监生、业儒等30多位有学问、有官职人物,近代还呈现出了张和、卓英、军达等文武名人,推动了当地社会发展。

下山里围屋的木雕

  张成玉、张成元两兄弟的故事在蔗埔村落流传至今。
“东江糖王”张成元制糖卖糖,从惠州府到广州,到处都有他的客商,买卖兴隆。
赚到钱后,张成元在离张氏宗祠不远的地方,选了一块地,建造下山里围屋。
据族谱记载,张成元23岁开糖厂,30岁时开始建九厅十八井,用了18年的韶光方才基本落成。
这期间张成元的二儿子张嗣通过乡试,考中举人,被恩赐“文林郎”。
这是极大的恩宠名誉,于是张成元便把匾牌挂在了大门上,下山里围屋也被称为“文林第”。

蔗埔村落内随处可见墙绘,记录昔日制糖业的辉煌

  间隔文林第不远的地方,张成元哥哥张成玉所建一宅院,叫州司马第,占地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前有月牙塘,背靠小山丘,三进院落,旁边开有厢房。
传说张成玉喜好读书,曾中过进士,后任州同(知州的佐官、州司马为别称),紧张卖力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
在位期间,张成玉廉明奉公,从不以权略私。

  张家风光之时不忘关心村落民们的疾苦。
有一年惠州地区大旱,粮食减产,张成玉在外带粮食还乡。
碰着东江水灾,看到有穷苦人受难,他都会拿出钱来扶贫济困。
因各类善举,张成玉获赠“州司马第”的牌匾,受人敬仰。

蔗州司马第围屋规模伟大

  未来发展

  串联人文自然资源

  发展村落庄生态旅游

  蔗埔村落兼具人文和自然资源上风。
当地自然环境幽美,水资源丰富,两座水库群山怀抱,波光粼粼,落日余晖更显美感。
鹅塘洲小岛成为近年来的“网红打卡点”,游客们夏季前往露营,纳凉休憩,在丰水期乘舟戏水,重生惬意。
依托于山、水和农业资源,近年来,蔗埔村落引进不少企业共同打造村落庄不雅观光家当,吸引周边市民周末前来游览。

  “说到蔗埔村落的特色亮点,当属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
”横沥镇干系卖力人先容,接下来,将重点挖掘开拓文化资源,发展村落庄旅游。
依托文笔塔、将军楼以及古宅和农田等发展农业不雅观光、休闲民俗等文旅项目;依托水库资源发展环湖绿道骑行、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项目;依托山势幽美、大面积茂密的森林资源发展丛林探险、养老保健、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等项目,同时结合有机水果栽种开展家庭采摘和亲子劳动等体验项目。

蔗埔村落风光旖旎,山水资源丰富 受访者供图

  蔗埔村落也在不断完善配套举动步伐,培植俏丽村落庄。
张子君先容,一方面,加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进行道路等根本举动步伐培植,打通内部交通瓶颈,建立旅游交通中央枢纽;另一方面,将挖掘蔗埔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对外展示出来。
“我们目前正在培植村落史馆,让游客们理解蔗埔村落厚重的文化秘闻”!

  此外,利用山水资源,引进有实力的投资商,对蔗埔村落俏丽村落庄康养休闲基地进行整体设计和打造,培植民宿、田舍乐等旅游度假综合体配套,通过演绎历史文化和人文元素,精心打造集中连片、内涵丰富的旅游休闲胜地。

  未来,横沥镇也将以蔗埔等村落为中央,打造集历史文化、温泉度假、休闲运动、影视娱乐、康养居住等主题的旅游综合体,成为全区发展村落庄生态旅游的主轴,以及全市康健生态文化旅游的重镇。

  策划/统筹 羊城 陈骁鹏 马勇

  文/图 李海婵 王小虎 杨锦强 通讯员 匡贇 郭立

来源: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