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Goth)是蹂躏罗马的一种野蛮民族的名称。
其艺术富有一种戎狄的风趣。
哥特式教堂建筑便是利用这种戎狄的风趣,为宗教艺术别开生面的。
其特色如何?一言以蔽之,曰“高”。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哥特式

简述哥特式建筑设计 常用设备

然而这高与当代商业大都邑的高层建筑的高不同。
前者向天,后者着地。
即教堂建筑高而尖,有向上超升之感;商业建筑高而平,有着地堆积之感。
故百几十层的摩天楼在实际上虽然比哥特式的教堂高得多,但在觉得上层层堆积,沉重地叠置在基地上,似觉基地不胜其重而行将失守似的,却并无崇高的觉得。
反之,哥特式的教堂实际上虽不及现今的摩天楼之高,然形似一簇怒放的春花,彷佛冒死地想从地上抽发出来,而向天空成长。
又彷佛一团火焰,势将上冲霄汉似的。

这种建筑形式,于十二世纪时抽芽于法兰西,十三至十五世纪之间,风行于全欧。
不但教堂建筑上用之,一样平常的建物,如城郭、裁判所、会堂、学校、医院、邸宅,也都受这种样式的影响。
这样式的特色是崇高而奇丽,形成这种特色的要素,是柱和尖头拱门二事。
为求增加垂直的效果,不用一根一根的粗柱,改用一束一束的细柱。
又在屋顶上加尖高塔,使柱束上的许多垂直线因尖高塔的引伸而向天延长,至于无穷尽之境。
柱束与柱束之间,不用壁而用尖头拱门形的窗。
壁有板滞之感,足以减却上向之势,尖头窗则可增加奇丽与崇高之感。
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尖头拱门交互错综于上,仰望时似觉身在大森林中,全无屋顶压迫之感。
总之,哥特式建筑全部没有墙壁,只有细柱、尖窗和尖塔。
险些没有水平线,全体由垂直线构成。

教堂建筑由朴素的地上星期堂进步而为华美的拜占庭式,更进步而为端庄的罗马式,又进步而为“锦绣的森林”的哥特式,宗教建筑的发展就达于极点。
这种极度发展的教堂建筑,其构造的繁芜,规模的壮大,可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伟不雅观!
这种模样形状的精品,多在北欧。

位于本日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天下第一大教堂,拜占庭式

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外部装饰粗糙,内部却精细奢华,是范例的拜占庭式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华美的内部装饰

英国达勒姆大教堂(DurhamCathedral),罗马式建筑风格

法国兰斯大教堂,哥特式

法国的兰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 Paris),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皆是其例。
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尤为哥特式中的模范。
这教堂奠基于一千二百四十八年,直至一千八百八十年而始完成,工事期间历六世纪之久,其事情之困难盖可想见。
当时各国有专门研究这种极度向上的建筑法的集团,名曰Bauhütten(石工研究会),精研“高”的建筑技能,试行各类危险的构成。
他们要表现宗教的神秘相,要把宗教的精神翻译为视觉的形态,要把抽象的不雅观念用形体来表现,于是否定了石材的力学的性子,极度地利用构造的技法。
科隆大教堂是冒险考试测验而成功的一例。

德国科隆大教堂,尖顶仿佛要冲破云霄,哥特式建筑的最大作,也是教堂艺术的代表作。
所谓“锦绣的森林”

在意大利北部地方,有因过于冒险,遭逢失落败,而中途歇工的教堂建筑,惟米兰大教堂为哥特式中冒险成功的第二例。
原来意大利是个性很强的国家,当哥特式盛行全欧时,意大利南部坚守向来的传统,谢绝北欧的建筑潮流,只有北部有哥特式流入。
而米兰大教堂为一种奇迹的成功。
细看这教堂建筑的形式,可知其与前揭的科隆大教堂大同小异。
这是北欧的大势与意大利的传统合并的模样形状,是南北两派的混血儿,可为建筑史上的一件分外的纪念物。
故其建筑工事曾经长年的谈论和争执,方才确定这般的形式。
北欧的哥特式建筑一味求高,缺少端庄安定之感。
意大利的哥特式能在稳妥的根本上求高,较可避免这个毛病。
这教堂全部用白色大理石为材料,在薄暮或晚间,能给人以神秘的、空想的印象。
据传说,这教堂是意大利人为欲与北方的阿尔卑斯山争高而建造的。

米兰大教堂规模居天下第二,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最高的尖塔高达108.5米

薄暮时分的米兰大教堂,其主体以白色大理石砌成,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为“大理石之诗”

入了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为了冒险地求高,终于陷入自灭的运命。
同时基督教势力也为了极度地扩展,达到了衰沉的期间。
世间统统文化干系联,政治、宗教、艺术,相互管束而展进着,不可分离。
哥特式为了忽略建筑构成的约束而一味贪高,以至于自灭。
中世的封建制和教会权和它同时没落,大概也是为了忽略社会构成的约束而一味地贪高的原故吧?

来源:节选自《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发布:代俊

投稿邮箱:nosubjects@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