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理百科

前天 20:43 · 北京小白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地资讯领域创作者

北京小白杨建筑设计公司 施工工艺

终极选址石河子

新疆地域辽阔,草场资源丰富,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1955年7月,兵团由原来实施的供给制改为人为制。
兵团被服厂每年有操持地向部队供给服装、鞋袜、毡筒、棉被、帐篷等军需品,因供给制改革逐渐停滞生产,在生产任务和产品销路一每天减少的情形下,被服厂开始另找生产出路。

被服厂副政委宋宪德带领本厂

职工杨汉鼎等人到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稽核,探求新的生产项目。
回厂后,被服厂党委根据海内市场需求,结合新疆纺织工业现状和盛产羊毛的特点,向兵团发起,要求把兵团被服厂改建成投资少、见效快、易生产的毛纺织厂

1956年4月26日,兵团召开第四次加工副业会议,赞许被服厂的转产方案,于是,毛纺织厂筹建事情开始了。

毛纺织厂建在哪儿?兵团领导反复思考比较着,终极将目光聚焦在了石河子。
石河子位于乌鲁木齐以西150公里处,是在新疆军区、兵团第一代领导人王震、王恩茂、陶峙岳、张仲瀚的亲切关怀下培植起来的一座新型城市。
1958年,石河子市已初具规模。
石河子市交通比较便利,有乌伊公路穿过市区北部,工厂培植所需的建筑材料、设备、质料等物资购运十分方便。
八师畜牧业发达,兵团改良细毛羊生产基地——八师紫泥泉种羊场在石河子市区以南53公里,羊毛的品质居全国之首。
毛纺织厂建成后,石河子垦区所产羊毛可部分知足生产须要。
其余,垦区红山嘴16000千瓦水电站及糖厂2400千瓦热电站即将建成,电力供应有担保,同时红沟煤矿可为毛纺织厂的生产用汽供应燃料。
综合了各方面条件,石河子是当时最适宜培植毛纺织厂的地方。

毛纺织厂第一期5000锭培植项目,原操持在兵团被服厂根本上进行改建,其余的18000锭二期培植项目操持在石河子新建。
但被服厂园地有限,把被服厂改建为5000锭精纺毛纺厂必须拆除老厂房,事情量很大。
加之后来被服厂生产任务加大,客不雅观情形有所变革,兵团党委根据勤俭办企业的精神,于1958年11月决定:被服厂保留,两地毛纺织厂合并,厂址定在石河子。
为继续发扬中国公民解放军的优秀传统,将厂名定为八一毛纺织厂。

1958年11月4日,兵团组成联合事情组,赴石河子确定厂址。
事情组踏遍了石河子市的地皮,末了选择了距市中央3公里,位于联合加工厂之南、星火公社五公渠以北,地质良好、地面平坦、阵势开阔,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700多米的地皮,作为八一毛纺织厂一期工程培植和将来发展之用。
该园地东部为市区方案的住宅区,占地40余公顷,可作为生活福利区用地;正在筹建的西工业区高压变电站距此约100米,工业用电有担保;向北依次有联合加工厂、造纸厂、糖厂、棉纺厂等,企业间协作条件好。

1959年3月27日,兵团党委任命李如柏和宋宪德为八一毛纺织厂政委和厂长,并抽调兵团被服厂沈如深、杨峻峰、赵家福、孙锡开、任秀峰等24人为第一批筹建职员,卖力现场施工的联结和督匆匆,八一毛纺织厂正式开始培植。

1959年11月19日,八一毛纺织厂机关迁到石河子。

下马指示没能阻歇工程培植

1959年4月,八一毛纺织厂与兵团工一师(现十一师)四团签订了建厂的工程条约。
5月19日至6月1日,应八一毛纺织厂与工一师领导约请,中国纺织工业部设计院工程技能专家何展鹏、王文涛、陈植森、王宗兵、彭世熙一行5人从北京来到石河子施工现场,进行设计互换,解答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碰着的各种难题。
同年9月,工一师四团派出100余名施工职员进驻工地,建筑临时房舍4幢,并打生活用井一眼。

1959年11月5日,八一毛纺织厂主厂房活着人的期盼中终于破土动工了,年底开工面积达2.8万平方米。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期间,国家物资匮乏,许多企业歇工停产。
兵团确定了首先担保农业、水利培植用材料的方针,八一毛纺织厂的建筑材料供应碰着困难,紧张建筑歇工待料。
主厂房培植由于短缺钢材、水泥,地面工程仅竖起几根像牛腿柱一样的钢筋柱就被迫歇工了。

8月,大家收到上级指示:八一毛纺织厂缓建,准备下马。

传来,沸腾的工地顿时沉寂了。
工人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纭。
这一砖一瓦都凝聚着每个人的心血和汗水,难道就这样让即将成功的奇迹功亏一篑吗?

不,不能这样。
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走,找李政委和宋厂长去。
”大家奔向厂部,找到两位领导,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厂长,工厂培植不能下马呀,如果下马了,我们先前的努力不都白干了吗?”“是呀,工厂培植下马了,我们这些人往后怎么办呀。
”“政委,不能下马,哪怕是用手搓,我们也要生产出毛线。

看到工人们焦灼的眼神,听着职工们发自肺腑的话,两位领导的眼眶湿润了。
宋宪德武断地对大家说:“大家的心愿我们知道了。
先回去吧,我们开个党委会谈论一下,一定不会让大家失落望。
”这天晚上,厂长办公室的灯亮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工人们又不谋而合地来到办公室前。
看着大家满含期盼的目光,宋宪德向大家宣告:“经由厂党委切磋,我们决定八一毛纺织厂不向国家要一分钱,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边基建、边安装、边生产。
”大家一听,顿时欢呼了起来,许多班组和个人向厂党委递交了决心书,赌咒要“背水一战”。

沉寂的工地又热闹了起来。

李如柏走家串户,以自己在南泥湾开荒生产的经历,鼓励大家降服困难;宋宪德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一身油污一身汗,与工人们一起喊着号子抬机器。
为了节约资金,工余韶光,工人们就义务打土块、搬砖头,先建筑少用或不用钢材、水泥的福利用房和生产赞助性举动步伐。

八一毛纺织厂的领导与国家纺织部设计院联系,商量如何采取其他建筑材料替代的办法办理钢材、水泥不敷的问题。
设计院派陈时鼎等两位专家来厂。
经由反复研究,专家们建议,主厂房采取砖木构造代替钢混构造,厂房构造由钢筋混凝土锯齿型改为双曲壳屋顶无窗型,毛条工房、职工宿舍楼均由砖混构造改成砖木构造。
这一方案的修正,可节约钢材120吨、水泥130吨、木材2230立方米,减少国家投资40万元。
此举得到兵团肯定。

1960年年底,机动车间、汽车房和3幢仓库全部竣工。
基本落成的有1幢仓库、毛条工房、3幢宿舍楼和托儿所。
以上土建项目的落成,为大略单纯生产创造了条件。

生产出第一根毛条

1960年下半年,赴外地培训的工人陆续回厂,厂领导哀求大家一边培植一边进行大略单纯生产。
根据大略生产的须要,徐贵清、张树北、朱德俊、沈同炎先后从上海学习回来,与王凤君、周洪源、杨俭珍、谢开慧等同道组成试生产的基本技能力量。

9月,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带领事情组来疆,落实各厂土建进度,便于调度设备分配顺序。
自治区轻工业厅刘厅长陪同张琴秋来到八一毛纺织厂调研。
当时,八一毛纺织厂的主厂房只竖了几根柱子,毛条车间还未全部竣工。
张琴秋边看边摇头,陪同的八一毛纺织厂的领导心里都很难熬痛苦,他们暗下决心,年底一定要拿出第一根毛条来。

送走张琴秋一行后,宋宪德与工程师杨东升及其他厂领导研究,决定安排徐贵清、张树北分管洗毛,王凤君、朱德俊分管试化验,沈同炎、谢开慧、周洪源分管设备,杨俭珍分管拣毛。
事情尚未开展,兵团组织各行各业增援“三秋”事情,险些所有职员都要下团场,事情只好停顿下来。

到11月“三秋”结束后,毛条的生产事情才又陆续展开。

拣毛完成后要洗毛,首先要有水,当时只有1号楼前有一口井,供应职工生活用水,有时还知足不了,得到修配厂去挑。
但为了洗毛,职工们甘心多跑路、多受累到修配厂挑水用,把井水让给了生产。
井离厂区非常远,要将水引到厂区须要很多管子。
工人们战胜了许多困难终于找齐管子,等要送水时,却创造因寒冷,暴露在地表的管子冻裂多处。
怎么办?工人们没有灰心,大家群策群力,有人提出用汽油桶拉水,实在供不上就化雪为水。
当时的洗毛机没有到厂,工人们就用土办法,在厂区的3号仓库里支起四口大锅人工洗毛。
羊毛洗好出锅后,水挤不干。
张树北设计了一块下方有孔的木制压板,采取陕西人擀面皮的办法,用杠子压。
烘毛采取的是双火墙的土烘房。
来不及烘时,各科室就把羊毛拿到办公室的火墙上烘。

在同事们增援“三秋”期间,周洪源自己摸索着在原机修车间组装了两台针梳机。
同事们回来后,周洪源又与大家一起在汽车房组装了一台梳毛机,在机修厂车间组装了一台精梳机。

设备基本配套,统统就绪,就缺动力电源了。
大家急得团团转,宋宪德跑前跑后折衷,12月29日,终于接通了临时电源。

有了电,机器开始试运转。
因梳毛机电动机不是原配,速率无法调节。
杨芝云、李正禄等人找来榆树墩子,用农七师(现七师)送的一台土车床做了两个木皮带盘。
等到梳毛机正常运转起来时已是午夜。

1960年12月30日凌晨,八一毛纺织厂终于生产出第一根毛条。

新疆第一批机制毛线出身

第一根毛条的出身,鼓舞了士气,增强了职工们的信心。
正在大家捋臂将拳准备绒线大略单纯生产时,一盆冷水浇了下来——根据中心“调度、巩固、充足、提高”的方针,兵团下文让八一毛纺织厂下马,人为只能发到4月尾,之后自寻道路。

怎么办?厂党委开会研究对策。
工程师杨东升向李如柏建议:能否请兵团5月份再发1个月人为,“五一”我们拿出绒线样品,6月实现自给。
厂党委赞许了这个建议,上报兵团后得到了兵团领导的赞许。

粗纱机等设备还在大河沿、哈密等铁路沿线点停放,厂领导组织专人突击抢运,回厂后加紧安装。
安装过程中,工人们创造细纱机皮圈架没有到货。
怎么办?为了不影响生产,技能工人动脑筋、想办法,将其改装为单皮圈装置。
为使精纺细纱机符合生产绒线的工艺哀求,工程技能职员重新搭配捻度牙迁徙改变系统,利用原有细纱机锭子、槽筒机滚筒、捻线机零件,将其改装成联合捻线机,并低廉甜头摇纱机1台。
没有专用染缸,工人们先利用搪瓷盆进行小样染色,随后在大缸里利用八一糖厂废气蒸热固色,经试验,效果良好。
其他所缺纺织器材,全厂职工自己动手制作,边制作边生产,战胜了重重困难,毛线所需的生产设备终于以“土法上马”了。

1961年4月30日,宋宪德、李如柏,通宵陪伴着进行大略单纯生产毛线的职工,直到末了一道工序完成。

1961年5月1日凌晨,全厂欢腾,敲锣打鼓,庆贺八一毛纺织厂试制出第一批毛线和新疆第一批机制毛线的出身。

当天,宋宪德和工程师杨东升携带毛线样品前往乌鲁木齐,向自治区、兵团领导报喜。

兵团副参谋长杨宗胜激动地抓着宋宪德的手,连声赞道:“好哇,你们干得好!

自治区轻工业厅厅长刘琦看到毛线后,高兴地说:“老宋,你们为新疆毛纺奇迹写下了历史的一页。

当时正在北京开会的兵团领导张仲瀚闻讯后,当即在电话里表示祝贺,并急速打电话给兵团有关部门,指示要武断支持八一毛纺织厂上马生产。

喜讯传遍工地的每一个角落,大家感情飞腾,奔忙相告。

毛线试制成功后,产品很快打开了销路,不但大略单纯生产得以坚持,职工能发放工资,而且积累的资金部分可用于建厂,党委提出的“不吃基建饭”的誓言得以实现。

随后,八一毛纺织厂进一步扩大生产,从工艺、设备上进行系列改造,修起水泥池用以洗线,垒砌砖烘房用来烘线,改装了原食堂用的0.2吨小锅炉用来供汽,低廉甜头木缸染色。
毛线坯线生产由纺纱车间承担,染线由染整车间承担。
细纱开锭数由30锭迅速增加到204锭,毛线日产量由几十公斤增加到500公斤。

1961年,八一毛纺织厂的职工自己动手,打土块,建宿舍

1961年,八一毛纺织厂生产毛线46.97吨,上缴国家利润108万元。

1962年,八一毛纺织厂在主厂房尚未竣工,水、电、汽供应极不正常的情形下,动手改装大钢领捻线机,制造土洗槽、染槽等设备,低廉甜头钢丝圈、元明粉等材料,同时改进洗毛、洗线工艺,改进染色配方,提高毛线手感和光泽,增强光荣和牢度,使毛线质量大大提高,花色品种由最初几种增加到20多种。
整年生产毛线174.41吨,缴纳国家税金105.99万元,上缴利润259.56万元。

大略单纯绒线生产不仅为国家作出了较大贡献,使工厂得以度过初建期间弗成思议的巨大困难,而且积累了资金,促进了基建工程施工进度,加快了5000锭精纺毛纺织建成投产,结束了新疆没有毛纺工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