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都遗址(Eridu Site)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新石器时期晚期和铜石并用时期遗址。今名阿布沙赫赖因。位于伊拉克境内欧贝德遗址东南20公里处。1946~1949年,伊拉克文物局进行发掘。遗址直径在450米以上,堆积自下而上分属于埃利都文化、哈吉·穆罕默德文化、范例的欧贝德文化、晚期欧贝德文化、乌喷鼻香克文化和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这一遗址的地层堆积,为确定欧贝德文化的发展过程供应了丰富的材料,有助于鉴别苏美尔历史传说中的精确身分,对研究西亚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义。
遗址中央是神庙,附近为塔庙,西北角有墓地和民房。估计在欧贝德文化期间,城市的面积约为8万~10万平方米,人口4000以上。芦苇棚是居民紧张的住房形式,构造大略,内部划为几个房间,墙以粘土筑成,厚仅13厘米。也有以砖坯砌成的住房。砖大而重,有些体积达49厘米×26厘米×8厘米,常以草为羼和料。埃利都遗址创造有南部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宗教建筑——神庙,第一座完全的神庙属埃利都文化。神庙平面为长方形,面积不大于4平方米,庙的一端有一突出部分,内安祭坛,庙堂中心另设一祭坛,门开在庙的另一端。紧挨着建筑物有圆形的献祭所或献祭桌,并有祭烧后残留的灰烬。欧贝德文化的神庙建筑明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平面呈长方形,中间为殿堂,殿堂一端是放置供品的桌子,两侧建有一些较小的房间和壁龛。建筑物四角正对东南西北四方。这是此后美索不达米亚险些所有神庙建筑的共同特点。欧贝德文化晚期往后,神庙构造无大变革,但布局更趋对称,面积也有增加。推测遗址中有墓葬1000多座,已发掘的200多座均属欧贝德文化晚期,墓以土坯砌出箱形,覆土后以土坯为盖。见有二次葬,推测为家族墓。随葬品大多仅为陶器,较分外的为泥雕像和帆船模型。前者为手执短杖的男性裸体像,其头部为蜥蜴状,两肩及胸部有许多泥丸;后者中心有安顿桅杆的孔,近于当代伊拉克的河舟。
埃利都遗址的陶器分属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埃利都文化陶器以单色彩陶为特色,陶器多赭色,有时为棕色、玄色,偶尔也有赤色,常涂以黄色和米色陶衣,纹饰紧张是带状、斑马线、方格等几何形图案。哈吉·穆罕默德文化范例的器物为深底碗、钵,器表多为紫玄色,略有光泽。欧贝德陶器则以半球形小碗及奇异的几何图案装饰最富特色。此外,在遗址中还创造有陶网坠、奉献于祭坛的小型容器等。(毛昭晰 詹天祥)
参考书目
J.Finegan,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Ancient Middle East,Westview Press,Boulder,Colorado, 1979.
I.E.S.Eswards and others eds.,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3rd edition, voi.I.part I,Th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0.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