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对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喷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6月22日举行开馆仪式,并将于7月2日对外开放,成为环球继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之后第三座故宫博物馆。

近些年,为缓解博物院的接待压力,提升博物院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播和做事不雅观众的能力,北京、台北均在寻求新空间。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台北建成了“台北故宫南院”,北京确定了“北京故宫北院”设计方案,而时任喷鼻香港政务司长的林郑月娥与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共同匆匆成了在喷鼻香港兴建喷鼻香港故宫的操持。

台北故宫的建筑设计 工艺流程

三地新故宫的建筑风格要遵照若何的原则,以期延续故宫“文化血脉”的同时,对“中而新”的建筑形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备受众人瞩目。

以下为“港院”、“南院”、“北院”的建筑赏析,它们的同与不同,呈现出三地社会形态与文化深层构造的样貌。

喷鼻香港故宫

建筑设计:严迅奇 | 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

喷鼻香港故宫座落在维多利亚港旁的尖沙咀西九龙文化区,三面环海,楼高七层,另设一层地下室,占地约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
馆内设有九个展厅,将用于展出金器、铜器、玉器、字画及陶瓷等。
其他博物馆举动步伐包括一个400个座位的演讲厅、活动室、餐厅和商店。

博物馆的设计将中国传统的视觉与空间美学以当代手腕重新诠释。
整体形状借鉴中国传统器物“上宽下聚,顶虚底实”的美学特点,呈现出方鼎的独特造型,营造出一种稳定而厚重的历史感。

馆内空间呈现“立体故宫”的形态:北京故宫的中轴线呈平面递进,喷鼻香港故宫借鉴此观点,方位则变为向上递进,引领访客向上参不雅观。
在高层,向南可见中环,向西可见日落,喷鼻香港岛天涯线及大屿山的景不雅观尽收眼底。

中庭天花板以当代手腕演绎紫禁城屋顶琉璃瓦铺设,形似轻纱。
建筑外墙以米金色为主,正门则采取朱赤色,门上整洁排列着玻璃门钉,呼应北京故宫的金属门钉。

台北故宫南院

建筑设计:姚仁喜 | 大元建筑工场

台北故宫南院位于台湾省嘉义县太保市,建筑面积38332平方米。
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书法中浓墨、飞白、渲染三种笔法,以三座流线形体交织而成,显现出墨玄色行云流水般的流动造型,也作为“龙”、“象”、“马”文化象征的隐喻。

主建筑外不雅观由36,000多片铸铝圆盘外挂于弧型墙面所构成,以当代数码化的设计呈现古老铜器上的龙纹及云纹。
当阳光移动时,经由圆盘的反射,“在云中移动的龙”会在此独特设计的弧形立面上呈现出来,由此表示故宫的“帝皇气质”。

步入大厅,硕大的帷幕玻璃“引入”东侧幽美的湖景。
犹如龙骨的楼梯引领参不雅观者移步而上,抵达虚、实量体交会处之导览空间,一系列的精美展示由此开始。

北京故宫北院

建筑设计:张宇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故宫北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南沙河边,总用地面积62.01公顷,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将融文物保护修复中央、文物修复展示中央、文物展厅、宫廷园艺中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即是一体。

故宫北院的“金顶建筑形成一条轴线”方案,提取了故宫中轴线上太和门至三大殿的尺度,作为故宫北院中枢区的建筑边界,并将紧张展览功能置于中轴之上,寓意将故宫的天涯线,以“金顶华盖”的形式展现给游客。

建筑师引入了中国传统殿、堂、舍、院格局,借助从中提炼的轴线、秩序和等级特质,凝聚成气势恢宏的博物馆群落,表示中原民族根基与精髓的“根”与“魂”,呈现一座“园林中的博物馆”。

北院在布局上形成了东岸广场、连桥步道、入口门廊、中心大厅、陈设展厅、滨水做事区、后花园区以及文物修复、文物库房等一系列空间互异、流线多样、内外呼应的建筑秩序,以此向故宫致敬。
作为一个有中国古典元素的当代建筑,也在向众人表达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