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镇所在地的邑城村落,始建于公元前621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在这座古镇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先民劳动、生活在这片富庶的地皮上,一代一代繁衍至今。
故乡,青山绿水,人杰地灵。
仰望故乡历史的星空,涌现了浩瀚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他们或文或武;或为辅佐天子的重臣,或为主政一方的大吏;或留下丰富的文籍史料,或书写了千古传颂的名篇佳章;他们或为父子,或为兄弟,或为夫妻。他们效忠报国,为政清廉,善言敢谏,硬骨铮铮。他们的名字,像一颗颗残酷的明星,照亮了家乡的天空。让我们穿越时旷地道,循着历史的轨迹,撷取个中最刺目耀眼的几颗,领略一下他们的旷古风采。
一、得义:李君羡
邑城西行三里,便是得义。
公元593年,这一年在历史的纪元上是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有个叫李君羡的男孩在得义里(明代设得义里,辖邑城、赵店等19个村落落,李君羡属哪个村落落尚待考证)降生。隋朝于公元581年建国,公元618年被唐朝取代。这个短命的王朝仅仅存在了37年的韶光。李君羡就生活在隋唐之交的战乱年代。这时的邑城,绿树环抱、青山横卧、溪水清澈、百鸟争鸣,古朴的村落落犹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古村落、古阁、古寺庙,无不展示着这里的祥和和富余。李君羡就在这里终年夜成人。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实力最强的大一统帝国,而到末年,因天子腐败,国力羸弱,社会动荡,战乱四起,各地饥民纷纭逼上梁山,年轻气盛的李君羡也参与到轰轰烈烈的农人叛逆军队中去。李君羡开始时跟从瓦岗寨(今河南滑县)李密起兵,后来跟随隋朝大将王世充征战厮杀,成为一员骠骑。他虽然是王的部下,但他却非常厌恶王世充的狡诈险恶,于是便率领他的部属归顺了唐高祖李渊,被付与上轻车都尉。之后,又随从秦王李世民。和李世民一起在山西介休打败了宋金刚,被封以骠骑将军;讨伐王世充,被任命为马车副总管;大破窦建德、刘黑闼的部队。战斗中李君羡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连续受奖,加官进爵,直至被付与左卫府中郎将。唐贞不雅观年间,突厥兵临渭桥,李君羡与著名战将尉迟敬德一起大败敌兵。唐太宗讴歌道:将领都像李君羡,突厥有何值得忧虑?皇上因李屡建战功,又改任他为左武侯中郎将,封他为武连县公,掌管北门的兵力。李君羡在军营中,不仅练兵习武,还勤奋读书,为此,多次受到皇上的奖励。
没多久,李君羡出任华州刺史。相称于现在的省长,登上他人生的峰巅。可以说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吏。可好景不长,因当地御史上奏天子弹劾李君羡,说他与当地的方士们散布妖言惑众,图谋不轨,于是唐太宗下诏书诛杀了李君羡。一代名将,在刀枪剑戟的征战中没有倒在仇敌的部下,却在流言蜚语中被昔日的君主所诛杀,真可谓“狡兔去世,良狗烹”,一代骠骑,就此陨落,可叹可悲!
后来虽被武则天平反平反,也令后人唏嘘长叹。
李君羡因谣言而天诛地灭,后人多为之惋惜。苏轼说:“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康熙帝说:“谶纬之说本不敷据,如唐太宗以疑诛李君羡,既失落为政之体而又无益于事,可为信谶者之戒。”毛泽东也说过:冤去世一个李君羡,还有万万千万个李君羡。
历史履历几次再三证明“伴君如伴虎”,一代名将因谗言而被诛杀,实为可惜。而李君羡忠实护君、大胆善战的精神,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灭隋建唐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成为邑城这块地皮上永久的骄傲!
李君羡其人其事,历史文籍多有记载,作为家乡的英雄,更值得本日的我们永久铭记。
二、南沟:李腾蛟 李尔育
历史在慢悠悠地走着,大概又过去了900多年,进入了朱氏统治的明朝。在邑城西南三里有个叫挂金峪(今南沟村落)的小村落落,又涌现了两个蜚声朝野的人物,这便是李腾蛟、李尔育父子。
李腾蛟(1553——1619),字豫粒,号振宇。据康熙版《武安县志》记载,其“德量渊宏,资质英敏,好读书,善古文词赋,凡经史子集无不探其蕴奥”,也便是说他是一个品学兼优、长于研讨、酷爱读书的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李腾蛟乡试中举,被付与沧州郡守,在沧州为官期间,廉明从政,视治下臣民为子,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不久,他的廉明和才能广为传颂,朝廷的青鸟使推举他为奉公遵法的良吏。在沧州任上六年,被封授为奉直大夫。拜别的时候,沧州的百姓念他在任期间廉明为政,广为百姓谋福祉,纷纭捐款为他建立祠堂,以示永久纪念,此事《沧州志》有明确记载。
离任沧州后,他升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同知。在正定做官期间,他法度严明,体恤百姓,重办贪官污吏,深受庶民百姓的拥护。据传当时有一个舞弊小吏怀揣着千金向其行贿,腾蛟笑说:“你是想谄媚谄媚我啊,我不要你这贪污受贿的钱。”终极给予这个小吏重法处置。李腾蛟廉明耿介便是这样。他十次兼任代理知县,督导教诲生员们完成学业,捐出自己的俸禄赈济饥民,严禁官吏们苛捐杂税,消灭许多民夫工役,有很多很多的善政。天子下派的“巡视组”接连向皇上奏章,陈述他在管理地方的政绩,在“巡视组”的极力推举下,后来他当选拔为刑部广西司员外郎。到广西后,他秉国法律,平反冤狱,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因母亲去世,他解职回到家乡南沟,为母节孝守丧。回家时,行囊中没有一分钱,只有所藏书本伴随和他一起回到家乡。这与那些“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腐官员比较,真可谓一代清官,两袖清风。因其为官廉明,深受皇上看重,不久又被启用,为兵部御昌镇监造。腾蛟以守孝三年为由,力辞回籍,悉心著书立说,不再为官,有《通鉴辑略》、《性理纂要》等书留于后世。一贯到老,再也没有外出为官,终年66岁,墓葬故乡。
李尔育,李腾蛟次子,字咸若,号遂臣。李尔育传承了其父的优秀风致,在严格的家教之下,从小就显示出过人之处。他生来便是天才少年,性情严明,卓尔不群,学习刻苦,聪慧过人。成年后更是博览群书,志向远大,名震乡里。天启辛酉年,通过殿试,成为二甲中最精良者,也便是仅次于一甲中状元、榜眼、探花之后。考中后,起初在民部任职,后转兵部,当时社会上流寇纷起,骚扰百姓,民心大乱,李尔育代皇上宣示命令,平定叛乱。社会安定后。他便升任江南大参,卖力屯田的事宜,在江南期间他尽心竭力地张罗谋划,亲自到田亩上稽核勘验,以廉明耿介而自持,人们不敢以私情来干预。大江以南的公民非常感念他。不久,李尔育交出权柄,辞职回家,闭门谢客,齐心专心一意教诲儿孙们读书,以写诗饮酒来乐享天年。
在辞职回家的岁月里,他广交朋友,游历附近名山大川,留有不少诗篇和碑文石刻,至今仍可觅其踪迹。崇祯辛巳年,武安大灾荒,李尔育费尽心机予以赈济,他的同族支属们靠李尔育能正常烧火做饭的有一百多家,贫穷的人靠李尔育能活下来的不计其数。李尔育著有《祭白骨文》一篇,实录当时惨状,以及发生的人吃人的惨剧。血泪文章,不忍卒读。李尔育平生尤其精于书法,楷书宗法钟繇、王羲之,行书摹仿米芾、蔡襄,学其神韵而富于变革。他有《紫光堂贴》盛行于世,其所书碑记、匾额颇多,至今仍有许多断碑残碣留存于南沟村落,时常有人拓片临摹。在当地流传有“天下二杆笔,南沟李尔育”的说法。
三、下三里:冀述 冀体
和李腾蛟父子同处明朝末年,在间隔邑城10余里的东边有个叫下三里的村落落,便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涌现了“一门两进士”的奇迹,从一个田舍小院中先后走出两位“进士”。这便是冀述、冀体哥俩。
冀体(1560——1613年),冀述之弟,字肖父,号洺环,称之为“小冀”,其幼时即气度英爽,聪敏好学,有治国安邦之志。至今在当地流传有许多他少年时的故事。万历十四年(1586年)科举中进士。历任山东滋阳县、峄县及历城县令,为政期间政声播于朝野,竭心尽力,造福乡黎,神宗对其有“在鲁鲁宁,在齐齐治”之美誉,并授于文林郞,不久又升福建道临察御史。当时,明神宗在位,赵志皋为首辅(即宰相),其时赵已年过七旬,垂老昏庸,无所作为,致使朝政懈怠,国家萎靡。朝中已有多人弹劾,由于神宗庇护,未被罢免,朝中官员为了自保,多选择了沉默,活着人皆醉的情形下,冀体仗义执言,上《请罢免辅臣赵志皋疏》,指出“其六当去,三不可留”的详细情由,洋洋两千言,畅快淋漓。神宗看后,龙颜大怒,责怪其为结党营私,打消异己。并说这是有人在背后指使,哀求冀体说清楚。冀体奉旨又写了《覆奏疏》,向天子陈述自己的情由,表明自己对国家对皇上的一片衷心,刚毅刚烈之气充斥字里行间。神宗看后,极为年夜怒,将冀体连降三级调离原位,此时,各地大臣纷纭上书奏章保救冀体。神宗更加愤怒,干脆将冀体削职为民,所有上书奏章之人也被贬官或罚俸。面对如此结局,冀体仰天长叹,赋诗一首,以解胸中愤懑。“一疏入承明,连宵出汉京。马迟疑路远,官罢信身轻。露冷桑乾落,秋高塞雁横。黄花怜逐客,犹放傲霜英。”其铮铮铁骨,令人感佩。
冀体回到家乡,与文人雅士过从甚密,或流连山水,或评古论今,或赋诗言志,倒也悠然自得。惟刚介之性未改,乡居二十年,不与朝臣有一字之书信来往。泰昌初年(1620年),明光宗登基,征召直谏名臣,因冀体弹劾权贵有伟节,朝廷下诏复拜冀体为御史,但为时已晚,早在八年前冀体就去世了。天启三年(1623年)熹宗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所著有《见山堂诗稿》、《枕流清话》、《甲午纪事》等流传于世。
冀体的同胞哥哥冀述(1558—1612)字继文,号紫璇。幼时与其弟冀体一同读书,兄弟俩相互鼓励,进步很快,都有报效国家的青云之志,在周围村落落名声很大。在其弟冀体中进士十二年后,冀述于1598年也中进士。授广宁(今辽宁境内)司理。当时,据守铁岭的大帅拥兵自重,跋扈跋扈,没有人敢于与之反抗,唯冀述仗义执言,不惧其淫威,对其进行武断的斗争。此人便挟恨在心,勾结朝中权贵将其调离,又买通山海关守吏,对其进行严格盘查,以便栽赃陷害。但冀述所带除妻子所纺棉线外,仅图书数卷,别无它物,使盘查冀述的官吏不禁肃然起敬。后在任登州(今山东半岛)司里时,某县尉有事相求,将黄金埋于米中行贿,冀述抛金于大庭,将县尉杖责一顿,赶了出去。后任户部广东司主事,不久改任兵部车驾司主事,皆以清廉有名。冀述为官生平,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年仅五十五岁便病逝于任上。其明净为官,廉明从政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冀述去世后,李腾蛟为其撰写了墓志铭,李尔育书写。冀述留有著书《桃园草》、《庸言》即是后世。
作为家乡历史人物的光彩,冀氏兄弟“双进士”的平生被载入史册,并被镌刻在武安广场文化柱上,让后人永久铭记。
四、赵店:高立徳 冀惠生
民国年间,距邑城十里的赵店,涌现了名震乡里的一对夫妻,这便是高立徳、冀惠生夫妇。
高立徳(1900——1944),字韵生。其父高祿是赵店的名门大家,共育有五男四女,立徳是其宗子。清末民初,战乱频发,民生凋敝,公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食不果腹,逃荒要饭是当地人的生活常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高家对孩子的教诲非常重视,高立徳在本村落读完学堂后,父亲便把其送到彰德府(今河南安阳)读高中。高立徳自幼资质聪慧,学习刻苦,高中毕业后以精良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林学系,这是周围村落庄考入北大的第一人。为了帮助乡邻崇尚科学,开阔眼界,他利用假期韶光,向乡亲们传授科学知识,辅导种树,灭治蝗虫,深受乡亲们赞誉。1925年与邻村落冀惠生女士结婚。大学毕业后,高立徳携妻到东北事情,先后任齐齐哈尔农校教务处长、校长等职。抗日战役期间,高在河南邓县担当拓荒处处长、西北移民处处长,为中华民族的死活存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44年在河南因公务发生车祸引发重病,不幸去世,时年44岁。
冀惠生(1906 ——1994),下三里人氏,是该村落王谢冀家“一门两进士”的后裔。自幼聪惠俊秀,好学上进,其开明的父亲,为了使其从小接管良好的教诲,把她送到河南开封的“洋学堂”读书学习。惠生在开封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接管前辈思想的熏陶,积极投身到“五四”运动中去,成为一名新时期的女性。和高立徳结婚后,随夫一同到东北事情。冀惠生的父亲冀森是一名村落庄年夜夫,她从小在父亲的身边耳濡目染医心仁术,对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考进了河南大学医学系。儿时父亲的教诲,夫君的支持,使她走上了悬壶济世的从医之路。
在丈夫因病去世后,冀惠生以倔强的毅力把五个子女抚养成人。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一家6口随国民党末了一架军机移居台湾。在台湾开设“惠生诊所”,以自己博识的医术做事台湾公民。在台湾因其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被推举参选议员,曾被宋美龄接见。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称她为伯母,作家王蒙称她为“海峡两岸第一妈”。1988年,在她82岁高龄的时候回到赵店、下三里的老家探亲。看望分别几十年的亲人和乡邻,并捐资建立了“立徳小学”(河南省邓州市)和下三里“惠生纪念小学”。上海市市长、海峡协会会长汪道涵亲自题写了校名。鉴于冀惠生对家乡教诲事情和海峡两岸事情所做的贡献,武安政协出版了《慈晖亲恩》一书,以示纪念。
在她的教诲和影响下,她的五个子女都成为栋梁之才。长女信豫,旅居巴西;宗子信郑,台湾“中国石油公司”一级主管;次子信谭,台湾广播电视最佳新闻节目主持人;三子信邓,台湾七洋船务代理公司副董事长;四子信疆,台湾“纸上风云第一人”。
岁月悠悠,英贤辈出。故人已去,魂魄长存。仰望故乡辽阔的星空,群星闪烁,光彩夺目。除了上述先容的几人之外,还有南沟宋朝的韩令坤、韩重赟,西阳苑的武安县县委布告王德恒,邑城一街的南海舰队司令武毅、抗日民族英雄吕三等。他们都是故乡的骄傲,必将成为鼓励故乡人奋发上进的精神动力。
注:
本文在成文的过程中,参考了“古镇邑城微信公众年夜众号”、“神钲书院微信"大众年夜众号”及《武安县志》、《慈晖亲恩》等资料,并采取了部分素材,在此一并致谢!
编辑:程金东 郭世超
编审:张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