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当代建筑之路,应该负责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培植部科技司、外事司司长李先逵认为,比较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奥深厚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实质,运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看重建筑环境的教养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不雅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折衷适应,广泛运用风水学说辅导建筑选址方案,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不雅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空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教化,融入时期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负责加以新的核阅,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提升文化本色,增强文化自傲,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精良建筑文化遗产,加之弘扬发展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当代建筑之路。本平台将分三期登载李先逵师长西席的不雅观点,本次登载末了一期:“天人合一”的环境不雅观念。
文/李先逵
(接上期)
三、“天人合一”的环境不雅观念以周易为肇端的阴阳哲学被称为中国传统哲学之母,与西方古典哲学比较,最实质的差异莫过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谓“天”,即是客体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规律。所谓“人”,即是主体存在的社会、人生及其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不雅观看来,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有同构同源的特色,有共同的规律性和哲理性。因此“天人合一”又有“天人同构”、“天人感应”等各种说法。用当代不雅观点来理解“天”这个客体和“人”这个主体,无论它们是多么的不同,但在发展规律上是和谐同等的,在哲学的高度上是统一相通的。该当说这是十分合乎当代科学不雅观和辩证法的道理的。
中国古代哲学的这一理论不雅观点显示了东方文明的睿智。它对付本日的天下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极富启迪意义。不少西方学者鉴于后工业化的负面效应,对不尊重自然与生态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毁坏痛加反思,而将目光转向东方文化哲学寻求出路,这绝不是有时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环境不雅观念,大致反响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强调人为营造应与所处自然环境相折衷适应。人居环境不仅是指建筑本身,而且还应包括这个建筑内外空间及其周围自然环境。建筑应成为这个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个中,与之和谐而统一,与之适应而共存。
这一环境不雅观念早在三千多年的周代就十分明确。据其时的《诗经•斯干》所载,在描写周姬王妃子的宫殿如何建在山下水边大自然的环抱中,就抒发出“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惊叹诗句。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描写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作品不可胜数。如唐王勃 《滕王阁序》:“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杜甫《草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诸如此类的很多名篇佳作,留传千古。
甚至建筑与文学结成不解之缘,授予了多少建筑构思和建筑美学的灵感与创作的激情。象赖特设计的著名的流水别墅那样表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谐和,早在中国魏晋期间的山水画中,不少点染的山居村落舍莫不如此,只是我们未有慧眼识真而已。
第二,风水学说的广泛运用。对古代风水学说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学术禁区,它的神秘面纱已逐步揭开。作为一种古典的前科学,如何精确对待这份传统文化遗产也渐为人们认识理解。风水学说渊源流长,伴随农业文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包含有那个时期封建迷信内容。当我们以唯物史不雅观的方法,以当代科学不雅观点加以核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采剥合理的内核,就会创造不少有代价的蕴涵值得负责研究。风水学说古称风水术,从建筑选址相地,建筑环境配置,到与周围山川自然环境折衷的宏不雅观把握,以至家居陈设等局部关系,所有建筑空间环境各要素无所不包,互有对应,构成一个弘大的“天人合一”人居环境不雅观照体系。
从当代科学不雅观剖析,不少论者认为“风水理论实际上是地理学、气候学、景不雅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一种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包括生理学、行为学、社会关系学等等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从大建筑学不雅观点看,风水学说便是古代城市方案学,它同中国营造学、园林学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建筑理论支柱。
风水宝地选址有一基本的风水模式,可归纳为一个大略的口诀:“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层层绕。金水多情来环抱,朝案对景生奥妙。明堂宏敞宜营造,点穴正位天心道。水口收气连环套,南北主轴定大要。”这一风水模式被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给予了"宇宙图案"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遗留至今的许多寺庙、陵墓、民居等古建筑,如北京的潭柘寺、十三陵、爨底下村落,陕西的黄帝陵、乾陵,四川的阆中古城等例证不胜列举,它们多是在风水理论的辅导下选地建成的。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村落镇聚落等浩瀚实例,都的确给我们展示了无比丰富的特色光鲜的“风水宝地”营建佳作,其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其人文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的大手笔仍旧是令人陶醉,动听至深的。这方面大概还有不少未可认知领悟的履历手腕和哲理内涵,须要有志者去科学客不雅观地探索研究。
第三,山水城市的创造与发展。在世界城建史上,中国的山水城市是独具门类、别有风格的。中国的传统城镇以至村落庄聚落险些无不与“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桂林、苏州、杭州、常熟、重庆等大多是山水城市。虽然它们营建的理论根本是风水学说,但其辅导思想都是“天人合一”的阴阳哲学事理。
古之风水术,又称“山水之术”,即研究人居与山水的关系,也便是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问。从小规模的田舍村落落,以至于在更大的聚落范围内形成具有浓厚人文意蕴的山水城市。孔子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授予山水以人的感情,山水中寄托了人买卖义,山水城市也便是最空想的人居环境之所。山、水、城具有共生的生态关联自然性,共存的环境容量合理性,共荣的构成要素协同性,共乐的景不雅观审美和谐性,和共雅的文脉经营承续性这“五共”地域特色。这些特色同当今所提倡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十分相类的。
我国著名的科学泰斗钱学森师长西席倡导创建21世纪中国新的山水城市,这是对传统山水城市的发展,是极富计策远见的。他提倡把中外城市文化结合,把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结合,在人居环境当代化的同时,要更加自然化,使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共同发展,使山水城市环境更富于个性特色和地方民族特色。要创造这样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化山水城市,我们就该当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各地不同的山与水,研究传统中国山水城市形成及其特色,研究在保护继续山水城市文脉的根本如何更好地创新。
第四,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不雅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及审美生理构造中,在崇尚天道自然的思维模式影响下,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不雅观照工具。
山水美的文学修辞和艺术见地早见于先秦古籍。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更是推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审美境界。在魏晋山水画论中更是达到高度的成熟,山水环境之美普遍成为绘画的主题。而西方绘画中将自然环境作为审美的题材那只是文艺复兴往后的事。而这比中国山水画来说已是迟了近千年。
因此中国建筑环境美的自然不雅观也因山水美学的发达积累了相称深厚的文化秘闻。这种环境美学不雅观的实质特色则在于“中和美”的谐调。在大地的自然景不雅观中,山是形形色色的,水是千变万化的,其美也是多姿多采的,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选择和不雅观赏评价的角度。但在传统儒道文化造就下,把最美的山水授予“中和之美”的特性加以推崇。如概括山以五形,以木山为佳,水以多曲,以冠带形为丽。“中和美”的核心在于“和”。“美在和谐”,这才是美的真谛。
以当代措辞,美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传统文化里,美是礼乐的统一。《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因此,必须礼乐适度,互有制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才会成为中和之美。礼乐之论常“比德山水”,有什么样的山,就有什么样的水,就有什么样的人。自然景不雅观中的山水是“乐而和”的。故此建筑之美要与环境之美求得“和”,才能达到“乐”的目的。这种中和的建筑环境美在气质上则追求平和、宁静、淡泊、文雅、蕴藉,自然而不造作,奇异而不张狂,“以理节情”,“以情晓理”,“情理交融”。
这样的环境美学最集中的表示便是中国的自然式园林艺术。其审美情趣和哲理的表达与西方几何式园林直露的美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此外,中西园林比较的另一个重大的美学差异还在于环境经营中意境的创造。中国自然式园林“写于自然,高于自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美的创造是无与伦比的。
唐代墨客王昌龄在论诗境中就已提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说。意境美的审美过程,便是追求象外之象,产生无尽遐想,体验精神感悟,触景生情、由情买卖,因意生德,达到熏陶脾气,增强教化,纯洁品行,升华崇高人生境界的目的。只故意境美才能使审美情趣超越具象美和抽象美,实现“真善美智和”五统一,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特色和贡献。
中国建筑环境艺术与园林艺术最高的美学空想是“意境美”的追求,给人以只可融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以人文的熏染,提高艺术教化,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的确达到了“大美不言”、“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
这样的环境美学不雅观对中国山水城市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追求意境美的城市“八景文化”。便是把城市与周围的自然景不雅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点化风景建筑,把自然山水纳入城市景不雅观之中,组织成为八景、十二景、十八景等,使山、水、城真正融为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正是这些有地域特色与人文特色的景不雅观文化,不仅使山水城市景不雅观更加丰富幽美,而且使城市文化更具有深厚的文化秘闻和文脉传承。这些景不雅观乃至成为了城市的标志,经久不衰。
如江苏的常熟有虞山十八景:“书台积雪、拂谁晴岩、湖桥串月…”。重庆有巴渝十二景:“海棠烟雨、黄葛晚渡、龙门浩月…”。再如武汉的黄鹤楼,自唐代以来便是城市的名胜古迹,有唐崔颢诗为证:“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本日更是武汉三镇的紧张城市名片。
又如,湖南的岳阳楼有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边岳阳楼景不雅观文化意境美的艺术魅力。浩阔的洞庭湖“高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登斯楼也,则有赏心悦目,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乐陶陶者矣。”以至其后,不雅观景而发忧国忧民之情,升华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成为千古名句,传诵至今。由此可见,“八景文化”在城市文化培植中的浸染和地位。这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环境艺术独特光鲜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尽的艺术魅力。
不雅观今宜鉴古,务虚当求真。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境上,从建筑实质及建筑不雅观的角度,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特色作了概括粗浅的磋商。其目的也是在于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发扬方面,不看重表象的形式,而看重内涵精神本色的体察,求其心领神会,得到文化艺术教化的提升,为在新的时期创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探寻新路。中国建筑师方案师应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气质教化和风致,才会有中国特色派头的当代建筑与城市的创造,这是我们所企望的。
(续完)
往期精彩回顾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意蕴特色之一:深奥深厚高迈的文化哲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意蕴特色之二: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扬部整理、编辑)
文章引用请注明转自“中国民族建筑”今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