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每每认为林徽因在伦敦最美的重逢是徐志摩,然而,实际上,是她的建筑梦。

在伦敦的家中,林徽因并非总是处于孤独苦闷之中,她与女房东相处得十分融洽。
这位建筑师出身的女房东时常带着林徽因外出写生,并为她讲解建筑知识。
林徽因最喜好前往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宏伟壮丽且庄严的大圣玛丽教堂、国王学院星期堂等教堂建筑群,还有被视为剑桥大学最幽美建筑的 “三一学院”。
在这些地方,林徽因学会了欣赏建筑之美。

回想建筑设计成就 知识问答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保存的一篇报纸文章中,记录着林徽因曾经的心声:“当代西方建筑的壮不雅观景象勉励了我,我渴望将个中的一些特长带回祖国。
我们尤其须要建造的理论,由于这能够使建筑物耸立许多个世纪。
” 弗成思议,此时的林徽因年仅 16 岁。
战役或许会摧毁生命和建筑,但石头却能够再创史诗。
几年后,她便用 “石头的史诗” 与梁思成磋商建筑学,并影响了梁思成的选择。
而几年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美国的留学经历,不仅是她系统打仗建筑学领域的出发点,更是中国建筑学的开端。

梁思成在宾大俯瞰卡犹嘎湖的著名建筑布局时,他定然不会忘却,是林徽因触发了他的建筑梦。
林徽因从英国返国后,梁思成在这位未婚妻面前颇感自卑:她是如此俏丽,而且见识并不在他之下。
回顾他的外洋游历经历,无非是在与父亲在日本流亡时所见到的那些人与事。
他曾目睹父亲和康有为从相互尊重逐渐演化为开始争执。
为了给父亲 “出气”,在海中拍浮时,他还凭借小孩子的 “不懂事”,特意在水底揪康有为的胡子。
在出国之前,他曾小心翼翼地讯问林徽因对未来的想法。
林徽因表示,她日后准备学习建筑。
梁思成深感意外,他对建筑并不理解,更难以将面前这位文弱、秀气的女孩与 “建筑” 联系起来。

“建筑?” 梁思成反问道,“你是说 house(屋子),还是 building(建筑物)?” 林徽因笑了:“更准确地说,该当是 architecture(建筑学)吧!
” 林徽因向梁思成谈起了她所知晓的建筑,谈起了欧洲大陆那些 “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
实在,彼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摇篮。
如范文照、杨廷宝、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后来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
他们共同创立了中国最初的建筑师学术团体以及学术出版物,创建了中国自己的建筑教诲体系。

美国的第一个当代建筑学专业是麻省理工学院于 1865 年开设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则是在 1868 年开设。
早期的传授教化和课程设置紧张受到欧洲有名大学的影响,导师普遍来自法国巴黎艺术学院或德国建筑学院。
宾大的建筑系原来属于科学院,直到 1920 年,由于建筑教诲水平突出,建筑系才分离出来,从属于艺术学院。
在 1910 至 1930 年期间,建筑系由来自法国巴黎艺术学院的保罗・克雷特(Paul Philippe Cret)引领,正处于顶峰状态,学生经办了近 25% 的全国设计竞赛奖章。

从 1918 年至 1937 年间,宾大艺术学院共招收了 26 位中国留学生,个中包括梁思成、杨廷宝、童寯等后来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
巧合的是,他们在留美之前都曾在清华担当过《清华校刊》的艺术编辑。
在这些中国留学生中,仅有两名女性:林徽因与孙熙明,而且她们分别与同去的梁思成、赵深结为连理。
梁思成与林徽因归国后,在东北大学的短暂执教以及后来在营造学社的研究事情,险些整体延续了宾大的传授教化办法和研究体系。

建立中国系统建筑理论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1926 年的《费城公共事务报》曾对林徽因进行过宣布,她提到了自己对当下中国城市住宅的担忧,说道:“一座中国住宅,一种古典式的柱子,在这里那里钉着钉子;法国式的窗子,一个美国殖民地式的门道和大量并不必要的英国式、德国式、意大利式和西班牙式的装饰细部。
现在你理解了(他们是如何)轻渎东方艺术的,这乃至使孔役夫也从他那令人光彩的先祖们那里被惊醒了过来。

她对中国激进狂热的文化运动也持谨慎态度。
她曾说:“我们悲哀地看到,我们土生土长的和特有的本色的艺术正在被那种‘与天下同步’的粗暴狂热所剥夺。
” 这种 “与天下同步” 正是此刻中国的思潮 —— 五四运动。
林徽因评价道:“在中国正在发生着一场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不是示威,也不是叛乱,而是向中国的学生和大众展示西方在艺术、文学、音乐和戏剧领域的造诣,但绝不能取代中国自身的艺术。
我们必须学习各种艺术的基本事理,从而将其直策应用于我们的设计作品中。
我们希望所学习的布局方法是能保持长久的。
” 她满心希望学成返国后能在中国的建筑领域有所建树,“当我回到北京的时候…… 我将要带回给国人有关东方与西方交汇的一个真信息”。
她的建筑设计成绩也十分出色,总是充满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灵感和个人特色。

一个叫比林斯的美国同学还写过一篇文章揭橥在 1926 年 1 月 17 日的《蒙塔纳报》上。
“她坐在靠近窗户能够俯视校园中一条小径的椅子上,俯身向一张绘图桌。
她那瘦削的身影匍匐在那巨大的建筑习题上…… 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的分数或偶尔得第二。
” 在那个时期,林徽因对建筑的热爱和追求,不仅展现了她个人的才华和志向,也为中国建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的经历和理念,为后来的建筑学者和从业者供应了宝贵的启迪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