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图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描述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期间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杭州元石建筑设计 材料设备

该作曾为清宫廷收藏,清《石渠宝笈三编》对这幅画作的总体描述是:本幅绢本,纵七寸六分,横一丈六尺五寸,设色画。
城郭、舟车、桥梁、廛市,水陆辐辏,人物喧阗,极汴都繁盛景象。
无款印。
[1]

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其的总体描述为: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
全画可分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致,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断以“上土桥”为中央。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市商店鳞次栉比等。
[2]

这是一幅设色绢画,属于中国传统的横幅卷轴画,画上未留作者姓名和创作年代等干系信息。
后世将该作定为北宋年间张择端所画,皆缘于《清明上河图》画幅后历代鉴藏者的题跋、赋诗和钤章等。
通过这些题跋、赋诗和钤章,今人亦可以一揆《清明上河图》在历代流传的大致情形。

一、金朝期间

《清明上河图》画幅后最早的一段题跋来在金朝期间的燕隐士张著: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
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着迷品,藏者宜宝之。
”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
燕山张著跋。

“大定”是金世宗年号,大定丙午是公元1186年。
《石渠宝笈三编》在著录《清明上河图》末了的“谨案”部分,考证张著:“字仲扬,永安人,泰和五年校监御府字画。
”“泰和”是金章宗年号,泰和五年是1205年。
这解释张著在金章宗期间曾供职于金宫廷。
据张著记述,张择端官居翰林,是东武人,今山东诸城人,曾游学京师,善于界画。
他的名作除了《清明上河图》外,还有一幅《西湖争标图》。
后者已经失落传。
著录这两幅作品的《向氏评论图画记》,也早已失落传。

在张著的题跋之后,画幅拖尾先后有款署“竹堂张公药”“邺郡郦权”“临洺王磵”和“博平张世积”等四人的咏歌之诗。
除竹堂是名号外,邺郡、临洺、博平三者都是地名。
张公药的题诗为三首七绝,个中第一首是:

通衢车马正喧阗,祗是宣和第几年。
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景致正堪传。

据此诗,此幅所画为宣和年间景象,“祗”为“适”“恰”之义。
后两句解释,翰林张择端将该作献给了天子徽宗,那时正是繁华昌隆之时。
但成书于北宋徽宗宣和庚子岁夏至日(1120年)的《宣和画谱》,共收录画家231人,张择端不在个中。

郦权也是三首绝句,个中第二首是:

车毂人肩困击磨,珠帘十里拂笙歌。
而今遗老空垂涕,犹幸宣和与政和。
(宋之奢靡,至宣政间尤甚)

“犹幸宣和与政和”,意指中原百姓仍旧愿望着能重回宣政年间的盛世景象。
这句再次表明,《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北宋宣政年间京师景致。

王磵所题为两首绝句,末一首是:

两桥无日绝江船(东门二桥,俗谓之上桥、下桥),十里笙歌邑屋连。
纵目如今尽禾黍,却开图本看风烟。

张世积也是两首绝句,末一首是:

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

这些诗无非是“麦秀悲殷、黍离愍周”,抒产生发火者兴亡之感。

张公药诗中的“翰林”定为张择端无疑。
由于张著的题跋在前,张公药的赋诗承后。
后者显然认可前者的评定。
张著的跋语中没言及《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而张公药的诗中提到“宣和”,郦权的诗中提到“宣和与政和”。
这解释他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判,并非只依据张著的跋语。

据画幅拖尾这四人之后的元人杨準题跋可知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四人和张著一样也都是金朝人,杨準称他们是“亡金诸老”。

张公药的祖父北宋宣和末年曾知太原,而其孙则高中金章宗建安二年(1197年)进士。
张公药间隔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少则几年,多则不过几十年。
郦权约卒于1193年,王磵卒于1203年,张世积生卒年不详。
除了张世积外,张公药、郦权、王磵三人和张著都是同时期人,且可能都还年长于他。
他们的赋诗虽在张著之后,但间隔前朝只会比张著更近。
他们诗中对北宋都城汴京今昔巨变的描述和后众人相较而言,必定更真实可信;他们将《清明上河图》认定为是北宋宣和年间张择端翰林所绘,可信度一定很高。

可以推定,金灭北宋后,《清明上河图》流徙北方,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五人不仅获不雅观,且先后留下了题跋和咏歌。
个中张公药、郦权、王磵三人为朋侪。
有史料记载,王磵“所与游,皆世有名士”,个中包括“张公药元石”和“郦权元舆”。
[3] 这三人有可能是同不雅观,并先后留题。

虽然此期的藏家不明,但《清明上河图》必定曾在这五人之间传不雅观,并为后世供应了作者和创作年代等的宝贵信息。

二、元朝期间

(一)杨準

《清明上河图》在金朝五人的题咏之后,紧接着的是元人杨準的一段长跋。
杨準在跋中首先肯定张著的记述,他写道:“右故宋翰林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一卷,金大定间燕山张著跋云:《向氏图画记》所谓选着迷品者是也。
”他在“翰林张择端”前加了“宋”字。
这是张著跋语中所没有的。
杨準认定《清明上河图》是宋翰林张择真个作品,依据仍旧是上述张著和张公药等人的题咏。

接下来,杨準记述了他获藏《清明上河图》的经由:

我元至正之辛卯,準寓蓟日久,稍访求古今名笔,以新线人,会有以兹图见喻者。
且云图初留秘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去,而售于贵官某氏。
某后守真定,主藏者复私之,以鬻于武林陈某。
陈得之且数年。
坐他事稍窘急,又闻守且归,恐遂速祸怨,思欲密付诸贤士君子。
準闻语即倾橐购之,盖平生癖好在是也。

元至正辛卯是公元1351年,蓟,今属天津市。
韶光地点都很明确。
在元代,《清明上河图》最初藏在元秘府,然后被宫廷一位卖力装裱绘画的人,以赝本更换而出,卖给了一位显贵。
这位显贵出守真定,他没有将此画带在身边,委托他人代管。
这位代管者,竟私自将该作卖给了武林陈某。
杨準便是从这位陈某手中购得了《清明上河图》。
杨準在蓟州购得此作,与金朝期间《清明上河图》流徙北方情形完备符合。
武林陈某,虽是杭州人,当时应流寓北方。

杨準随后的跋语中,描述《清明上河图》“卷前有徽庙标题,后有亡金诸老诗多少首,私印之杂志于诗后者多少枚”。
《清明上河图》卷首处有宋徽宗题写的标题,这是前述五人没有表述的。
这进一步佐证了张公药等人认定的《清明上河图》创作期间。
“亡金诸老诗多少首”,即指张公药等人的题诗。

杨準在跋语中和“亡金诸老”一样,抒写了自己的兴亡感叹:

夫何京攸父子,以权奸柄国,使万姓愁痛,强虏桀骜,而汴之受祸,有不忍言者。
意是图脱稿,曾几何时,而向之承平故态,已索然荒烟野草之不胜其感矣。

他认为这幅画完成之后没过多久,汴京就被金兵攻陷;兵燹之后,沧海桑田、十室九空。

杨準在跋语的末了部分高度评价该作:

吾知画者之意,盖将以不雅观当时而夸后代也。
不然,则厄于时而思殚其伎以杰然自异于众史也。
何其精能之至,而毫发无遗恨欤!
此岂一朝一夕所能就者?其存心亦良苦矣。

他夸奖该作“精能之至”“毫发无遗恨”;他认为这样的画作,绝非短期内所能绘就。

跋语末了的题名是“至正壬辰玄月望日,西昌玉华素士杨準跋。
钤印二:準、京兆文章家印。
”元至正壬辰是1352年。
杨準于购画的第二年,在画幅后题写了这段长跋。

(二)刘汉

杨準之后,是刘汉的题跋。
刘汉是在杨準处得不雅观是图,“壬辰秋,避地来西昌,杨君公正以余之专门也,出所藏《清明上河图》以示”。
杨準之以是邀刘汉共赏,是由于刘汉精于鉴赏。
刘汉写道:“余自幼喜画学,业之四十年,平生所见古今画,以轴计者奚啻累千百。
”刘汉有四十年的专业积淀,且旁观古今绘画不啻千百轴。
这样一位专业人士,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

余熟视再四,然后知宇宙间精艺绝伦有如此者。
向氏所谓选着迷品,诚非虚语。
而或者犹以井蛙之见,妄加疵纇。
甚矣,其不知子都之姣,而亦何足为是图轻重哉!
呜呼!
此希世玩也。
为杨氏子若孙者,尚珍袭之。

子都是中国历史上美男子之一,春秋期间郑国人。
刘汉真是杨準知音,对该作赞颂之至。
题名为:“至正甲午正月望,新喻刘汉谨跋。
”元至正甲午为1354年。

(三)李祁

刘汉之后,为李祁题跋。
其开头写道:

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年间名笔也。
笔意精妙,固自宜着迷品。
不雅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

其跋语后的题名是“岁在旃蒙大荒落,云阳李祁题。
钤印二:李一初氏、不二心老人。
”“旃蒙大荒落”是指乙巳年。
元代共经历两个乙巳年,1305和1365年。
由于李祁为元末明初人,这个“乙巳”年,定是1365年。
李祁是云阳人,今属湖南茶陵,他在元代高中进士,对元朝忠心耿耿,其号“不二心老人”,是说对元朝不怀二心。
“一初”是其字。
洪武初年,明太祖开“礼乐馆”,征请宿学名儒,李祁武断回绝明朝的约请。
他是有名的元遗民。
明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是李祁五世从孙。

李祁获不雅观《清明上河图》是1365年在静隐士周文府家。
此距1354年,相隔11年。
在这个期间内,《清明上河图》已由杨準转归周文府。
杨、周之间,可能还有其他人经手。
李祁认同该作成于北宋宣、政年间,并夸奖其为神品之作。

三、明朝期间

(一)吴宽

李祁之后,是明代名臣吴宽题跋:

金燕山张著以此图为张择端笔,必有所据。
至后人乃以择端作于宋宣政间。
今《画谱》具在,当时有如此人斯艺,而独遗其名氏,何耶?大卿朱公,藏之已久。
予始获展阅,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迎面耳。
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
盖其经营支配,各极其态,信非率易所能成也。
吴宽。

从吴宽跋语中不丢脸出,他对《清明上河图》作者和作画韶光等问题,是不无疑惑的。
他相信张著必有所据。
但所据何在?吴宽是明状元,翰林,曾陪君侍读,享有“定亲”的谥号。
这样饱学的一位名家,也只能依据张著的题跋来剖断作者,别无其他证据。
《宣和画谱》不载其人其艺,尤其令吴宽存疑。
而画幅后的“亡金诸老诗”及元人题跋等,看来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吴宽获不雅观此作是在大卿朱公家。
“大卿朱公”便是入明后的一位藏家。
“恍然如入汴京”“各极其态”等语,表明吴宽非常欣赏该作。

(二)李东阳李东阳的咏歌和跋语,紧承吴宽之后。
他先是赋诗咏歌,然后留下了不同期间的两篇题跋。
其古诗长达36句,每句七言,亦可视为九首七言绝句连缀在一起。
咏诗后,李东阳写道: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本年夜理卿致仕鹤坡朱公所藏也。
族祖希蘧师长西席之遗墨在焉。
予三十年前见之。
今其卷帙无缺如故,展玩累日,为之叹惋不能已。
因题其后。

题名为:宏志辛亥玄月壬子,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云阳李东阳识。
钤印三:长沙、宾之、茶陵新洲故家。

宏志辛亥年是1491年。
李东阳在这一年的玄月获不雅观《清明上河图》,该图为大理卿致仕鹤坡朱公所藏。
此朱公与吴宽所记朱公,显然是同一人。
吴宽与李东阳同时人,吴年长李十二岁。
吴所记“大卿朱公”与李所记“大理卿致仕鹤坡朱公”,官职是同等的。
“致仕”是指官员退休。
可以推知,吴宽与朱公接洽时,朱公尚在任,而李东阳时,朱公已卸任。
这与吴、李的年事差距,也正相符合。
李所记“族祖希蘧师长西席”,正是李祁。
“希蘧师长西席”也是李祁名号之一。
李东阳三十年前就曾不雅观赏过《清明上河图》,这次是第二次获不雅观。
三十年纪后,该图保存无缺如故,李东阳很感慨,“展玩累日,为之叹惋不能已”。

十几年纪后,1515年,《清明上河图》竟然为李东阳所有,他感慨系之,在画幅后留下了第二篇跋语。
这是一段八百余字的长跋。
在这篇跋语的一开始,李东阳写道:

右《清明上河图》一卷,宋翰林画史东武张择端所作。
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若今之上塚然。
故其盛如此也。
图,高不满尺。
长二丈有奇,人形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

李东阳对“上河”的阐明是时俗所尚,就犹如他那个时期的人在清明节外出扫墓一样。
接下来他浓墨重彩对画面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描述,他对画面的不雅观察细致入微,笔触所及,毫发毕现。
由此可见,李东阳对《清明上河图》钟爱之至。
他夸奖该作:

所谓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而笔势简劲,意态生动,隐见之殊形,向背之相准,不见其缺点改窜之迹,殆杜少陵所谓毫发无遗憾者。
非蚤作夜思,日累岁积不能到,其亦可谓难已。

李东阳在跋语的后部分,集中笔墨阐述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韶光和传绪问题:

此图当作于宣政以前,丰亨豫大之世,卷首有祐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而画谱不载。
金大定年间,燕山张著有跋,据《向氏字画记》,谓与《西湖争标图》,俱选着迷品。
既归元秘府,至正间,为装池官匠,以似本易去,售于贵官某氏,某出守真定,主藏者复私之,以售于武林陈彦廉氏,陈有急又闻守且归,惧不能守,西昌杨準重价购之,而具述其故云尔。

后又为静山周氏所得,吾族祖云阳师长西席为跋其后。
又有蓝氏珍玩、吴氏家藏诸印,皆无邑里名字,不知何年复入京师。
予始见于大理卿朱文征家,为赋长句,继为少师徐文靖公所藏,公未属纩,谓云阳手泽所书在,治命其孙中书舍人文灿以归于予。

卷轴完全如故,盖四十余年,凡三见而后得也。

古人多将《清明上河图》定为北宋宣和、政和年间的画作,而李东阳将之推到“宣政以前”。
他描述“卷首有祐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而画谱不载”。
“祐陵”即指宋徽宗,“瘦筋”是徽宗书体风格,常称作“瘦金”。
《书史会要》说宋徽宗对其书法“自号瘦金书”。
[4] 李东阳跋语中不仅描述了宋徽宗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五字标题,还首次写及了标题旁的“双龙小印”。
这是古人跋语中略而未述的。
他将《清明上河图》从元秘府流出的韶光,定为“至正间”,无疑是根据杨準跋语而推定。
杨準收藏之后的线索就到了静山周氏,再到大理卿朱文征,然后是徐文靖,末了到了李东阳手中。
周、朱之间为元、明的分界。
徐文靖临终前考虑到画幅后李祁的跋语,就将该作赠予了李祁的后人李东阳。
这是李第三次见到《清明上河图》,而且这一次竟然成了该作的主人。
画幅上还留有“蓝氏珍玩”“吴氏家藏”诸印,这解释《清明上河图》曾为这两家所藏,韶光当在元明之间。
由于元人的跋语中没有言及这些印章,而朱文征之后至李东阳之间的传绪线索又是十分明确的。

李东阳跋语的题名是:“正德乙亥三月二十七日,李东阳书于怀麓堂之西轩。
钤印二:怀麓堂印、大学士章。
”明正德乙亥为公元1515年。
这一年李东阳68岁,他于次年去世。

(三)陆完

李东阳的题跋之后是明嘉靖年间陆完的一段题跋。
陆完针对吴宽跋语中《宣和画谱》没有著录张择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图》的问题,阐明自己的意见。
陆完剖析,《宣和书谱》没有记载苏东坡和黄山谷,那是由于蔡京排斥他们。
他推定张择端在当时“必亦非附蔡氏者”。
他的结论是“《画谱》之不载择端,犹《书谱》之不载苏黄也”。
同时,陆完还提出一种可能性:“不然,则择端之艺,其著于谱成之后欤?”这样,他在跋语中就回应了吴宽的疑问。

陆完跋语后的题名是“嘉靖甲申仲春望日,长洲陆完书。
钤印三:陈湖、清泉白石、吴郡陆氏。
”这一年是1524年。

(四)冯保《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清明上河图》画作的末了一段跋语来自明万历年间的冯保。
冯保在跋语中首先写道:“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语中未言明该作为谁所有,但既然是“侍御之暇”阅图籍,那么这幅画想必是藏在宫中的。
冯保是寺人。
他题名是“时万历六年,岁在戊寅仲秋之吉,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监事,司礼监寺人,镇阳双林冯保跋。
钤印四:侍御余情、冯永享收藏字画记、冯保印、永享。
”跋语后的钤印中有“冯永享收藏字画记”。
既有这款印章,这幅画当时该当已转到冯保手中。
万历六年是1578年。
冯保高度赞赏该作“迥入迷品”,“虽隋珠和璧,不敷云贵,诚希世之珍欤!

(五)鹭津如寿冯保跋语之后,画幅后尚有鹭津如寿的两首七言绝句。
诗,抒写兴亡之感和画作几经易主的慨叹。
诗后仅款署“鹭津如寿”,钤印一“如寿印”。
鹭津如寿不雅观画韶光、处所均不详。
“鹭津如寿”不知何许人。
学界有说“鹭津”为厦门,“如寿”是清初僧人,居福建开元寺。
[5] 但此说尚无可靠证据。
此人既然在明末冯保之后留题,当为明末清初人,姑列入明代。

四、明清画学著为难刁难《清明上河图》的鉴评和该作终极依归

明代文嘉《严氏字画记·名画三》中记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文嘉是明代大字画家文征明仲子,家学之渊深非比平凡。
书中有一段对该作明代藏家的记述:“昆山顾氏本,图藏宜兴徐文靖公家,后归西涯李氏。
李归陈湖陆氏,陆氏子负官缗质于昆山顾氏,有人以一千二百金置之。
”[6] 李东阳号西涯。
陆完跋语后的钤印中有“陈湖”。
《清明上河图》幅后,陆完的题跋紧接李东阳的题跋,那么由徐文靖到李东阳到陆完,这条传绪线索便是确定无疑的。
昆山顾氏该当是从事典当业的。
陆完的儿子欠下官债,将《清明上河图》典当给顾氏,然后有人出钱一千二百金将之购去。
看来陆完子到期无力赎回这幅名作。
由昆山顾氏手中流出之后,《清明上河图》就辗转到了严嵩府上。
严嵩身败后,家产被抄,所收藏字画全部归官府。
文嘉于嘉靖乙丑五月(1565年),受提学宾崖何公委派,卖力校阅阅兵这些字画,于是得不雅观《清明上河图》。
他的《严氏字画记》为后来根据当时条记整理而成,款署韶光是隆庆戊辰冬十仲春十七日(1568年)。
自严嵩之后,《清明上河图》为官府所有,后为寺人冯保鉴藏。
这与冯保题跋的内容又是对应的。
这样,《清明上河图》在明代的流传线索相称明晰:大理卿朱文征(吴宽、李东阳获不雅观)——少师徐文靖——大学士李东阳——长洲陆完——昆山顾氏——民间——严嵩——官府——寺人冯保

令人费解的是文嘉《严氏字画记》对《清明上河图》评价不高,“然所画皆舟车城郭、桥梁市廛之景,品亦宋之平凡等,无高古气也”。
[6]

晚于文嘉的董其昌在其《画旨》中对《清明上河图》也有一段评定:“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皆南宋时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
笔法纤细,亦近李昭道,惜骨力乏耳。
”[7] 董其昌对《清明上河图》不仅评价不高,且将创作韶光推后至南宋。
他认为是张择端在南宋时的忆旧之作。

清代孙承泽在其《庚子销夏记》中附和董其昌的不雅观点,“《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写清明繁盛之景也”。
[8] 他说《清明上河图》“传世者不一而足,以张择端为佳,上有‘宣和’、‘天力’等玺。
予于淄川士夫家见之。
”[8] 前述跋语中,无人言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宣和”“天历”印玺。
天历是元朝年号。

将《清明上河图》定为张择端在南宋期间的追忆之作,全然不顾历史事实。
金元明期间多位绅士的题跋便是有力证据。
董其昌和孙承泽显然没有读到这些题跋,以此可以剖断他们未见到原作,仅凭耳食下结论。
董其昌对《清明上河图》评价不高,该当便是这种缘故原由。
但文嘉打仗的必是原作,他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与古人题跋大相违背的缘故原由,可能是出于初次不雅观感。
阎立本在荆州不雅观赏张僧繇的壁画,初次印象就不佳,他竟然认为张僧繇“定虚得名耳”。
文嘉接管查验严嵩所藏字画“历三阅月始克毕事”,可见数量之大,费时之久;他自己说“当时漫记数目以呈,不暇详别”。
[9] 在这种情形下,对字画的鉴赏,很随意马虎涌现误判。

进入清代之后,可从《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清明上河图》清人钤章,推断部分藏家。
这些名章有“毕沅秘藏”“毕泷审定”“陆丹叔氏秘笈”“丹叔真赏”等。
毕沅和毕泷是兄弟。
陆丹叔名陆费墀。
毕沅和陆费墀都是清乾隆年间进士。
《清明上河图》由毕家进入清嘉庆内府,清亡后由溥仪手中流落民间,1948年为东北文馆会收藏,1950年转到东北博物馆,后归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
[5]

注 释

[1]钦定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十二.

[2]故宫博物院官网: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3]黄应列 戴强:《清明上河图》早期题跋者平生业绩考略[C],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1999-2008)第2册.

[4][明]张丑:清河字画舫[M],徐德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69.

[5]陈传席:《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及收藏流传[J],美术研究 2009- 02.

[6][明]张丑:清河字画舫[M],徐德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35.

[7][明]董其昌:画旨[M],毛建波校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094、095.

[8][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M],白云波 古玉清点校,杭州:浙江公民美术出版社,2012:190.

[9][明]张丑:清河字画舫[M],徐德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30

(作者: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李苏杭)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