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顺德档案史志记载,1958年,顺德番禺合并,称“番顺县”。同年10月,顺德公民礼堂正式破土动工,历经11个月施工期,于国庆十周年纪念的1959年10月1日由当时广东省副省长林锵云剪彩。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公民大会堂也在北京建成。
顺德公民礼堂坐落于大良钟楼公园旁的梯云岗上,竣工之初为番顺县确当局礼堂,总建筑面积达14100平方米,可容纳5000多人进场开会。大厅为礼堂平面的核心部位,全体内部没有支撑屋顶的柱梁,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县级礼堂。
在50年代的顺德,各竟日常平常开会都在本地祠堂办理,一到全县大会就只能去钟楼公园开露天算夜会。1958年为办理园地须要,政府就决定建筑一个可容纳5000人的大礼堂。
礼堂建在钟楼公园上的梯云山,设计者将礼堂建在梯云山半山腰上,周围的赞助建筑簇拥着一个跨度55米、高25米的钢筋混凝土薄壳拱顶。这样的建筑设计属于海内创始,并被作为海内建筑当代史上的经典案例写进教科书。
建筑材料方面,石条是从大良街巷撬来,青砖大多是从各公社的历史遗物拆下及部分居民房屋的材料,还有从番禺运来的石材、木材和青砖。
在培植施工方面,由于当时没有当代化的塔吊,也没有机器化砌筑手段,全凭大家肩挑、手传和人工砌筑。管理职员与施工职员编成连、排、班、组,昼夜轮番作业。个中,奋战三昼夜完成“空腹桁架混凝土捣制工程”和七天六夜捣完“顶盖大薄壳”等是最著名的“战例”。
全体公民礼堂培植难度最大的是薄壳混凝土拱顶。工程总施工卖力人梁腾奥妙利用了在民间砖屋中拆出来的窗柱铁,将8个高3.8米、长20.8米的弧弦体钢筋混凝土空腹桁架与大薄壳顶盖连接加固。在大薄壳顶盖混凝土施工中,利用东西日照时差与气温掌握效果等创新的施工技能,使礼堂顶盖至今仍无缺无损。
顺德公民礼堂见证了顺德许多事宜和历史。礼堂大厅内曾上演粤剧、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等,更是过去顺德政府部门作报告和群众集会的紧张场所。
顺德公民礼堂在当时不仅是顺德地标,同时也是海内建筑行业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55米跨度的混凝土薄壳顶比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跨度还大17米,这样的跨度在全国是第一,天下第二。
它的模型被送到北京及伦敦天下建筑展览会上展出,薄壳构造被载入大学教材《钢筋混凝土构造》一书中。
现在,公民礼堂已成为顺德和佛山两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文/羊城全媒体 欧阳志强整理
图/大良文化 顺德档案馆
来源 | 羊城·羊城派
责编 | 杨苑莹
校正 | 彭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