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师西席合影
根源长廊、介一亭、沈亭、味之堂、孙洵阁……乡师园内的每一个建筑,都在诉说着历史,也在见证着赤色基因的传承。近日,打卡赤色地标活动带领我们走进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黄埭中学。
江苏省黄埭中学创办于1929年,前身为吴县县立村落庄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乡师”)。自1929年1949年的20年中,学校先后经历了乡师、启新中学和大略单纯师范三个期间,每一次变革,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也造诣了更好的本日。现在的校内有一个赤色教诲基地,名为乡师园,细究园内紧张建筑的命名:根源长廊、介一亭、沈亭、味之堂、孙洵阁……每一个名字都是为了纪念与传承。
黄埭中学首任校长:沈炳魁
乡师首任校长沈炳魁,字味之,“味之堂”的命名因此而来。现在的味之堂为黄埭中学校史馆,常有师生容身校史馆内,理解学校的赤色历史。据记载,1926年初,沈炳魁由时任上海大学教授的共产党人恽代英先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沈炳魁生平追求光明,立志教诲报国,担当校长期间,除了要完成常规的管理事情和传授教化任务,还积极编撰进步教材,先后出版了《当代文学类选》、《初中历史》、《近百年本国史》等人文学科教材,通过教材开启国民爱国、民主及科学的新思想。沈炳魁常对学生说:“祖国的地皮,一寸都不能丢。”
沈炳魁校长编写的专著
“孙洵阁”是为纪念启新中学校长、共产党员孙洵而建。1943年夏,中共地下党员孙洵以启迪学生接管新文化、新思想为目的开办了启新中学。学校的老师犹如灯塔,冯碧君便是个中一位。她是班主任兼语文西席,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她不仅教语文知识,更是教诲学生永不做亡国奴,对学生倾注着爱和期待。她在教唱革命歌曲时,一边飞快地在黑板上写歌词,一边又尽快擦掉,以防被仇敌创造,学生们也把缮写的歌词藏得十分隐秘。1944年寒假开学,有十多位同学未来上课,事后,同学们才知道,原来这些学生在冯璧君老师带领下投奔苏北革命根据地去了。
乡师名誉校长李根源
在根源长廊,黄埭中学的师生们常常朗诵赤色诗歌,他们神采飞扬,思绪也随着诗歌飘回了赤色奋斗的年代。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面临死活存亡,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乡师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诗歌朗诵、散发传单、聚会演讲、话剧义演等办法走出校门,宣扬抗战。1938年6月,乡师宣扬队赴江阴朱松寿部队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文艺节目,台上声泪俱下,台下议论冲动大方,抗日口号响彻云霄。根源长廊犹如历史长桥,桥头站立的年轻人隔空相望、对话,光鲜的赤色基因得以不断。
扬子/紫牛新闻 於苏云
校正 李海慧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