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行的一场漫谈会上,台湾作家白先勇忆起由其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首演的盛况。他说,起初打造该戏,缘故原由之一便是忧心昆曲不雅观众老化。二十年来,这部戏演了五百余场,高校之行在个中霸占相称比重,影响也最大,培养了大批学生不雅观众。
9月15日,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事情漫谈会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行。台湾作家白先勇回顾二十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高校巡演趣事。 中新社 易海菲 摄
2004年,正式登台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喷鼻香港大得胜利,受各界瞩目。同年来到苏州大学,白先勇担心年轻不雅观众不一定买账。看过彩排后,匆匆成此行的苏大戏剧专家朱栋霖却认为,“剧本文采飞扬,定受学生欢迎”。
苏大予以全力合营,白先勇记得,“(礼堂)电源不敷就拉一条电线出来,没有后台就搭出一个后台来”。只管设备大略,舞美效果未能完备呈现,“是很朴素的演出”,但反响之热烈大出所料。上台谢幕时,他情不自禁:“我们成功啦!
”
苏州首演一炮而红,次年来到北大更是“越演越旺”,末了一天还要加椅子。2006年的大陆高校巡演仍从北大开始,演了两轮,第二轮特邀中国传媒大学学子前来,“大家看得欢天喜地”;同年11月南下白先勇的家乡桂林,走进广西师范大学一票难求,没分到票的学生乃至从厕所窗户爬进去……白先勇说,青春版《牡丹亭》所到之处反响热烈,正因昆曲因此最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刻的感情。
今年,作为首演20周年庆演,青春版《牡丹亭》第五次来到北大,14日晚间上本演出盛况依旧。清华大学艺术教诲中央主任赵洪漫谈时说,这部戏拉近了古老戏曲艺术和青年的间隔,让唯美的才子佳人和不朽的爱情故事与青年“撞了满怀”。
“这样的活动该当持续下去。”白先勇期待,这股“昆曲热”一贯在校园里、在青年中刮下去,就像青春版《牡丹亭》永久青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