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理,广州市白云城市开拓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株式会社承办的“本土设计——城市更新巡展·广州展“开幕式及学术活动”(点击查看直播回放)在广州设计之都·设计殿堂成功举办。
数百位专业人士现场参会。
活动全程直播,多个直播平台共计数万名不雅观众在线收看。

“本土设计——城市更新巡展”此前已先后在重庆、西安、北京、杭州(点击城市理解活动情形)等地举办,广州展为巡展的第五站。

广州诠释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

· 展览开幕式 ·

开幕式于9月3日上午在广州设计之都·设计殿堂开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培植厅副厅长杨清淦,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向民,白云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王晓精彩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倪阳主持。

▲ 开幕式现场

一同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学术院长孙一民,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景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布告、总经理罗建河、副总经理汤朝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彭长歆、党委布告叶志锋、设计学院院长肖毅强,以及广东省、广州市干系政府部门领导。
广州市白云城市开拓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白云城投集团党委布告、董事长孙克君,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株式会社刘骏等作为承办单位代表出席。

开幕式前,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杰专程到展览现场参不雅观,并与何镜堂院士、崔愷院士、倪阳大师及王晓杰副区长等专家、领导共同磋商城市更新发展话题。

▲ 杨清淦(左)、徐向民(中)、王晓杰(右)致辞

杨清淦副厅长指出,本次巡展展示了精良的设计案例与理念,聚焦于如何通过设计力量,激活城市影象,促进文化传承,引领城市空间的创新与重生,不仅是对广东城市更新事情的一次全面校阅阅兵,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思考与展望。
徐向民副校长代表华南理工大学表示,本次展览让社会、城市管理者以及业界同行更加看重城市更新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各界共同致力于城市更新奇迹供应了互换平台。
王晓杰副区长认为,本次展览的举行既是全国城市更新领域多城联动的互换与赋能,也是讲好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故事的详细行动,更为广州设计创意集聚带来强大动能。

▲ 何镜堂(左)、崔愷(中)致辞,倪阳(右)主持开幕式

何镜堂院士在致辞中对崔愷院士发起系列巡展给予高度讴歌。
他表示,习近平总布告在广州察看时提出“老城市新活力”,这是历史主题,更是时期命题。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重塑过程,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和文化自傲的主要过程。
希望每一位参与城市更新的设计师、管理者和决策者,都要有高度的任务感和义务感,用设计引领城市发展。

巡展发起人崔愷院士作总结致辞。
他概要阐述了发起本次巡展的想法,回顾了从重庆到西安、北京、杭州再到广州的过程。
他认为,快速发展遗留下的大量问题须要设计界以“绣花功夫”和“陪伴式设计”去面对、去办理——“当我们真正走到城市更新的语境当中,从看到高大上建筑的那种仰望到回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去看脚下的时候,你会以为你的心里,或者说你的设计就更加接地气了。
城市更新要一地一策,很难大略地复制,也很难用普适性的培植标准来做出规定。

▲ 展览揭幕

在现场与会高朋的共同见证下,何镜堂院士、崔愷院士、杨清淦副厅长、徐向民副校长、倪阳大师、孙一民大师、王晓杰副区长上台为本次展览揭幕。

▲ 出席开幕式高朋合影

· 集体不雅观展 ·

开幕式后,与会高朋一同步入展厅不雅观展。
何镜堂、崔愷、倪阳、孙一民、罗建河、汤朝晖、彭长歆平分离在各自作品前导览讲解,各参展单位的主创建筑师就各自项目最新成果与设计理念进行深入互换。

▲ 何镜堂院士、崔愷院士、倪阳大师、孙一民大师简要先容展览呈现的城市更新理念

▲ 参加开幕式和导览的不雅观众

▲ 崔愷院士导览中国院参展作品

▲ 柴培根副总建筑师导览中国院参展作品

▲ 何镜堂院士导览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参展作品

▲ 倪阳大师导览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参展作品

▲ 孙一民大师导览参展作品

▲ 苏平教授导览参展作品

▲ 徐好好副教授导览参展作品

▲ 靳远建筑师导览多重修筑事情室参展作品

▲ 刘骏副总经理导览风语筑参展作品

▲ 方所文化创始人毛继鸿作为业主先容方所大厦的创作

· 学术互换 ·

下午的学术互换活动分为学术论坛和沙龙互换两部分。
学术论坛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景泉主持,8位专家进行了精彩分享。

▲ 论坛现场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地域·文化·时期——漫谈城市更新中的老城市与新活力

习近平总布告在广州察看时提出了“老城市新活力”,深刻阐释了既要全面认识老城市的历史文化秘闻,也要通过创新引发城市的持久动力,知足公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讲座进一步结合大量创作实践提出城市更新旨在通过改造老旧区域,以人为本地延伸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品质,改进人居环境。
城市更新中的建筑创作该当表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地域、文化和时期的和谐统一,带动区域的全面发展。

▲ 何镜堂事情室

▲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央

‍‍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逼出来的创新点

以往我们的创新紧张是感性的,要表达美好的空想;但在城市更新实践中,面对更现实、更繁芜的既有条件,须要办理困难,须要破题,也必须创新。
这是一种逼出来的创新,首先要知足办理实际问题的须要,再用理性的技能找到感性的表达办法。
城市更新仍旧须要创新,追求一种更理性的创新之美。

▲ 琶洲方所大厦

▲ 珠江啤酒厂包装车间改造

倪阳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关联设计与新岭南城市更新

“关联设计”是传承岭南建筑学派思想,主见建筑和城市设计应与时期思想和技能相符合,与地域文化和环境相适应,为人的活动和体验而设计,即与“时、地、人”整体关联。
报告据此研讨城市更新中的三个项目:关联城市构造、古城墙空间类型与人活动模式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关联城市文脉、梳理整治历史街区,植入新活力的鱼珠九沙围渔村落改造;关联校园空间构造、以内部透风方案营造岭南低碳适候空间的深圳海洋大学图书馆等。

▲ 华工大27号楼改造

▲ 深圳海洋大学图书馆

孙一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学术院长

精明更新:城市新秩序的建构

结合不同尺度城市设计案例履行,揭示城市更新过程中知足场所构建、集约高效、工程统筹等多学科交叉领悟的需求,提出未来绿色发展愿景下城市大型繁芜综合工程培植的科学营建理念与方法。

▲ 珠江啤酒厂及周边地段城市更新

▲ 以“精明更新”为理念,建构城市新秩序

柴培根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央主持建筑师

回归日常——北京老城的更新实践与思考

北京是城市更新的语境下首个减量发展的大城市。
随着核心区控规的颁布履行,老城保护更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结合不同类型,规模,尺度的更新实践,磋商建筑师如何超过专业边界,逐步深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之中,从现实问题入手,不断改进身边的生活环境质量,塑造更多有温度的场所,回归基于日常的地方性。

▲ 北京西四北大街改造

▲ 北京安然大街改造

彭长歆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的范式转型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城市更新事情的前沿探索区域。
近20 年来,各城市普遍通过“存量”转型推动城市发展,在动力机制、更新主体、改造模式等方面形成了既相互联动、又各有特色的城市更新的新范式。
研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的范式转型,探究其表征、内涵及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更新思考

▲ 从“大拆大建”式造房运动到延续城市影象活力再生方法

肖毅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设计学院院长

可持续与景象设计研究所主任

东意建筑事情室主持人

场域意志——都邑更新策略思考

场域意志是设计团队应对城市建筑的核心态度,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冲破园地局限,从都邑性代价思考建筑设计谋略。
演讲通过三个深圳高密度学校更新改造项目设计方案,从城市环境、性能策略、技能选择的角度,进行对应解析,为存量时期城市环境的高质量提升作出思考。

▲ 深圳市福田区新洲小学

▲ 龙城街道清林小学改扩培植计

钟冠球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西席

竖梁社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城市更新中的眇小与日常

城市更新既是伟大的,也是眇小的,伟大梳理脉络,眇小提升细节。
更新改造有着一个现状的条件,要从现场出发,去创造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永庆坊街区、工业遗存改造到学校焕新,如何让改造结合城市日常和街区生活,也是我们的设计中一贯关注并践行的。

▲ 炮台遗址公园(广州海防教诲基地一期)

▲ 顺德锦屏学校森林图书馆

· 沙龙研讨 ·

本次沙龙研讨主题为“更新让城市更美好”,由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布告、总经理罗建河主持,共约请了6位专家结合学术讲座的内容,阐述对自己城市更新实践中的地域性差异、对地域特色与当代需求的平衡等方面的见地。

▲ 沙龙研讨现场

▲ 罗建河主持沙龙(左)、汤朝晖(中)、景泉(右)发言

| 汤朝晖 |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关于设计中在地性的意义:在生物圈里,越具有多样性,生物圈的稳定性是越好的,这也可以类比到全体人类的文明和文化。
不管是在新建建筑领域,还是现在的城市更新领域,我们能够把建筑的在地性做好,既是对我们自己建筑学学科发展的贡献,在更高的层面上,也是对我们中华文明乃至天下文明的贡献。

| 景泉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

关于未来的城市更新:建筑既有在地性,也有成长性,建筑与人的关系该当是顺势而为,以时期诉求以及问题为导向去研究问题。
如今的城市还有许多要改造的东西和须要我们的地方,我们建筑师如果要想做一个能够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都尊重的建筑师,未来的方向还有很多的可能性。

▲ 苏平(左一)、吴朝辉(左二)、陈东华(右二)、董元铮(右一)发言

| 苏平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

关于城市更新与大学教诲:与增量时期的建筑教诲比较,当前这个阶段须要学生的知识构造和综合能力拓展得更宽泛。
要理解建筑形态背后很多繁芜的逻辑:做策划,要理解背后经济的规律;社区营造,要理解不同阶层居民背后各种社群的关系,理解制度、产权的背景。
可能除了做画图、做模型,还要做野外调查,跟各方沟通。
这些都对同学们提出了更多哀求。
这样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建筑学转型一个很主要的机会。

| 吴朝辉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央主持建筑师

关于城市更新中的“人与人”:我们要创造出非常多的舒适尺度的空间给人用,增加人和人之间相遇。
在狭窄的空间里,人与人会有类似分子、原子之间的摩擦,会产生热量,也会产生代价。
代价在街区里沉淀得久了,就会形成城市的集体影象。
物质上的代价和文化上的代价叠加在一起,大家才会以为这个地方值得一来。

| 陈东华 |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课导师

关于城市更新中对付当代性的改动:城市更新很主要的一点便是对付当代性的改动,详细一点是对韶光不雅观点的改动——去拥抱破旧的东西,拥抱历史,拥抱过去好或者不好的东西。
乃至抵牾的东西也可以放到一起。
如果有一天我们给与白墙上斑驳的痕迹一种原谅、支持的态度,那时城市更新中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 董元铮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央一室副主任

关于“向"大众年夜众学习”与网红打卡地:在自媒体时期,如果能够引发大众的兴趣去关注建筑产生的征象,我以为是个好事;但如果从热搜中淡出,也不虞味着建筑的意义和代价也淡出了。
我们本土设计中央非常把稳在设计中与运营单位、品牌保持开放的互换,他们比我们更理解消费者、园地的经济代价和长久活力之间的平衡,我们的互助会在设计、艺术、空间手段上产生相互引发的状态,希望未来能连续这样的互助,共同建立美好的城市空间。

▲ 崔愷院士作总结发言

末了,崔愷院士对活动作总结发言,谈到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且应该经得起韶光的见证:“在地性有时候是我们建筑师对自己作品在地性的诠释,实际上真正的场所精神是来自于人的影象,我以为这便是具有义务感的城市更新该当去做的事情。

展览信息

本土设计——城市更新巡展·广州展

· 主理单位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承办单位 ·

广州市白云城市开拓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株式会社

· 协办单位 ·

广东院士联合会

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

· 参展单位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株式会社

· 展览韶光 ·

2024年9月3日—10月10日

· 展览地点 ·

广州设计之都·设计殿堂

(广州市白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