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海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接粤港澳,西联云贵川,背靠湘赣,面向东盟,处于我国西南出海大通道关键节点上。这里不仅拥有独特而残酷的多民族艺术文化遗产,而且在省际、跨境文化互换中兼收并蓄。因繁芜的地缘关系塑成了丰富而浓厚的文化交融语境。近年来,广西在艺术教诲、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建筑传承、人居环境培植、村落庄振兴等方面的实践履历,鲜活印证了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根本的在地民族建筑传承与人居环境培植领悟发展的主要性。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培植社会主义当代化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作为具有丰硕民族文化资源上风的广西,如何更好地加强对本土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与研究,以构建起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与创作实践体系,以及具有西南、华南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场域”已成为新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它哀求我们具备研究与实践的双重视角,一是“文化学”视角,把民族建筑传承与人居环境培植放诸历史人文的维度探究核阅,通过对其民族文化构成的追溯,为保护与传承寻根铸魂;二是 “新工科”视角,把科技前沿、大数据、信息技能等新方法与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建筑传承、人居环境培植结合起来,打造工程与艺术相领悟、理论与实践相并重的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终极建构基于人居环境及干系家当为导向的工艺领悟专业集群。
一、在地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庄振兴
(一)广西地方性文化遗产保护
广西的地方性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相继启动传统罕有剧种剧目抢救性保护记录工程试点事情,重点推进“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报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事情,积极推进自治区级侗族文化(三江)、苗族文化(融水)、瑶族文化(金秀)和桂派戏曲曲艺文化(桂林)文化生态保护区培植和中越边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培植,2014年以来,广西共培植了19个非遗传承基地,多项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7月15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不雅观成功列入《天下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9处天下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实绩突出,完成宁明花山岩画本体三期、兴安灵渠秦堤防渗加固、富川瑶族自治县马殷庙等一批国家、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履行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培植、合浦汉墓群等大遗址保护工程。
(1)在保护文化遗产根本上进行艺术再创造
广西“十三五”方案,将文化+家当“双特色”领悟发展作为文化总体方案布局的主要一环,明确提出要“培植北部湾特色文化家当圈、西江特色文化家当带、旁边江革命老区特色文化家当带,推动特色文化家当示范县和特色文化城镇、街区、村落屯培植,树立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一地一品’特色文化家当发展格局。”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我们通过村落庄振兴方案与非遗技艺家当接轨,在培植聪慧人居环境的同时,重视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对广西现有文物分布进行了稽核。基于这些研究,开展了“罗坡村落俏丽村落庄方案设计(图1)”“贵州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央设计 (图2)”“姑辽村落文化家当‘双创’扶持操持(图3)”等一系列实践项目。”
图 1 罗坡村落俏丽村落庄方案设计
以南宁缸瓦窑艺术村落的改造设计为例。该村落位于邕江畔,村落沿江排布,整体随形就势。历史上缸瓦手工业盛极一时,文化遗迹数量较多。2015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培植厅将缸瓦窑村落列入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进行了景不雅观方案设计改造事情。我们本着保护当地的文化原生性的原则,努力唤醒缸瓦窑村落沉睡的文化影象,并为其当代转型发展注入活气活力,紧张从三方面入手。
图 2 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央设计
首先,重塑景不雅观特色。在尊重村落原生存划格局根本上,保护传统建筑,延续缸瓦窑、缸瓦屋、喷鼻香火龙、赤色文化、民族民俗等特色设计,保护现有古树和独特赤色文化——革命义士林景云故居,以留住乡愁影象。在新建筑设计中,延续村落肌理,建筑样式,乡土材料,通过当代设计手腕重新演绎。造型及构造上以简洁、利落的线条,开阔、留白的空间视觉设计为主,知足艺术家、艺术行业干系从业者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等实际功能需求(图4)。
图 3 姑辽村落文化家当“双创”扶持操持
第二,调度与规复自然空间。在景不雅观设计中,结合缸瓦窑村落原有的园地自然特点与空间特色,构建“一轴、一带、四片区”景不雅观空间构造(图5),并进行针对性地采纳去污管理、生态修复、生态保育等方法,使“文”“人”“居”相互领悟。
图 4 缸瓦窑艺术村落建筑观点图
第三,因时制宜置入家当,立足于缸瓦窑村落的手工业历史,定位打造文化创意家当园区。通过置入新兴手工艺家当,多媒体艺术事情室,艺术家事情室等内容,将缸瓦窑村落打造成一个以艺术生产创作为主体,以传承发展广西特色手工艺文化为目的的文化创意基地;一个致力于整合跨界资源,结合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家当,还原古埠繁盛面貌的旅游休闲村落。通过规复其自我“造血功能”,令缸瓦窑村落再次抖擞活力。
图 5 “一轴、一带、四片区”
(2)培养文化遗产传承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须要通过“传承人”的保育及干系家当的振兴,从而实现“活态传承”。通过持续开展非遗培训班、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培植广西艺术学院驻百色传统工艺事情站等人才培养项目,带动社会对付文化遗产的关注,提升高校正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带动精准扶贫,活化新屯子培植,促进村落庄旅游家当的发展。
从2017年至今,我们开展了8期“文化和旅游部、教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项目”(图6)、广西传统工艺事情站广西艺术学院站项目、国家艺术基金“广西少数民族纹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履行中,针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通过造就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手艺与文旅家当相领悟,达到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图 6 非遗班学员作品
(二)地域文化与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双重影响,地域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性。在这一语境下,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应该充分秉持“尊重自然、发扬传统、理性传承”的原则。对付承载历史影象的环境元素,应该挖掘个中与时期符合的部分进行再设计,使其符合当代设计文化的场域,凸显实用性。同时,也应在整体环境设计中奥妙融入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使之积淀审美的形式成因、彰显深邃的历史感,更有情怀,更具韵味。
从这个意义上讲,广西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要坚持因时制宜和对症下药相结合,整体计策和灵巧多样相结合,坚持文化旅游和文化家当相结合,通过传统与当代的珠玉合璧,使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在“创新”中“守正”,在“守正”中“创新”,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更好做事于广西当代化培植。
图 7 国家艺术基金“广西少数民族纹样艺术创新设计青年人才培养”
二、广西民族建筑保护与传承
(一)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造就
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传承事情该当贯穿在研究和传授教化两个方面。如我校承办2017-2020的文旅部、教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大文化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操持;2016年陶雄军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俏丽壮乡”民居建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2017年陈建国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广西乡土景不雅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2018年本人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广西少数民族纹样艺术(蜡染、织锦、银)创新设计青年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江波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广西与东南亚民族建筑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均是基于在地文化遗产保护,广西特色建筑文化保护。
以2020年“广西少数民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图8)”研修班为例。该班学员多数是来自广西各地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包括自治区级、市级以及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年事跨度较大,年纪最长的有五十多岁,年纪最轻的有二十多岁。当中大部分学员是传统木构建筑的掌墨师,都有着多年的木工履历。研修班以专家讲座和集中谈论的办法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广西传统民居的文化解析与传承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木构建筑技艺再造的类型与方法研究等科目。通过传统技艺与新技能、新理念、新需求的结合,推动传统木构技艺自我更新,更好适应新期间的哀求,增强家当生命力。
图 8 广西少数民族木构建筑传承与创新设计研修班学员与作品
(二)结合本科传授教化的传统建筑传承
结合传授教化进行的传统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事情收成了双赢的成果。广西容县真武阁,自明万历元年至今完全留存,被誉为“天南杰构”,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成“四大名楼”。其特点是构造利用杠杆事理,采取不该用横栱的偷心造斗拱形式联系起梁柱体系,出檐深远,构造稳定。真武阁是广西宝贵的传统建筑遗存的代表之一。我们完成了对楼阁整体的测绘,及每个木构件大样的绘制。并结合了宋《营造法度模范》和清《工程做法》对构件的用材尺寸,构造搭接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并重制了缩尺模型,终极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此根本上结合传授教化,又对“七檩歇山转角周围廊”布局进行了研究。上述两件作品入选了2019年全国美展(图9),对传统建筑传承起到了推广浸染。
图 9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七檩歇山转角周围廊》与《真武阁》
三、人居环境培植
(一)广西人居环境设计的地域特色
庄子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贤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贤人无为,大圣不作,不雅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认为,天地、四季、万物都具有自身的内在美,这种美是不必言说的,人们须要遵照这样的美。中国传统山水表现的不是浅层的表象之美,而是表现天地共有的大美。画家把自然万物的实质、运行规律描述在宣纸之上,把自然万物延伸于画面之内。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表现的便是一个微型的自然,一个微型的宇宙,它所表现出来的秩序感和大自然的秩序是一样的。可以说,画家作画的过程便是在模拟大自然运行的过程,而画家本人则在模拟大自然之中逐渐感悟自然,进而修身、悟道,终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居环境设计也是在特定的空间之内造景,达到模拟大自然的秩序感和运作过程,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异曲同工。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历来有“因画入园”的理念。中国文人寄情于山水,并将其融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使得古典园林成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想生活环境。因此,山水画的审美内涵、布局手腕、创作范式等对当下人居环境设计有着重要的辅导与借鉴意义。受到山水画中“天人合一”不雅观念的启示,人们在人居环境设计过程中也在试图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聪慧人居环境。在聪慧人居环境范畴内,人和环境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与传统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理念相契合——人是自然或环境的一部分。从古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山水到今日倡导“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个中均暗含了诗意栖居的理念,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思与神往。
在当代语境下,人居环境设计已不单单是要知足人们宜居的环境美,而更要知足人们精神文化的追求。详细到广西人居环境设计而言,要营造极具地域特色的符合当地居民生活办法的人居环境,首先即是要立足广西文化场域,把握广西独特的人居环境特色。
第一,广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山水,既是壮乡独特的地理特色,又在源远流长的艺术创作中孕育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第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2008年国务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方案》,定位北部湾经济区以海湾文化为核心,形成涵盖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都邑文化资源等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圈。北海市2010年获批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立了北海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第三,广西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遗产资源显著。广西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民风淳厚,社会关系和谐稳定,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无论在民族传统建筑、民族衣饰、民族工艺、民族音乐等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是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都表示了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第四,接管和采纳东盟国家文化元素。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跨国文化互换日趋频繁。
(二)村落庄振兴与公园城市相向而行,成为城乡领悟发展新范式
“村落庄振兴”计策是新期间广大村落庄的发展路径;“公园城市”培植是为后工业时期“积劳成疾”的城市提升所开出的“药方”。二者的虽然面对不同的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它们相向而行,成为了未来城乡领悟发展的新范式。
每座传统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山水风光、景象资源、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构成了传统村落的完周全孔。实施村落庄振兴计策、活化村落庄,不仅能让村落民收成经济利益,同时也能让村落民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收成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态红利。
“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未来的城市发展思路将是通过对城市中生态系统、游憩空间、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城市公园化”的领悟发展。着眼城乡绿地系统的优化布局和公园体系的完善与培植,提高公园城市公共做事能力与人居生活品质,形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新时期城市景不雅观风貌。并进一步带动城乡关系的发展,提升城市第三家当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高质量的转型发展。公园城市的培植该当要有村落庄振兴的田园情怀。
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巨大造诣,但城乡二元构造对立仍旧明显。近年来村落庄振兴计策的履行和俏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培植,以回归“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公园城市理念下城乡领悟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在广大的村落庄培植田园综合体、休闲旅游中央、郊野公园等多类公园场景营造,知足城乡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使村落庄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传统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挖掘与保护,同时也改变了村落庄空心化等问题,使更多的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图 10 俏丽村落庄培植•南宁市良庆区村落庄风貌提升项目
四、结 语
总的来说,当下做好广西地方性文化遗产保护,首先要坚持文化旅游和文化家当相结合的道路。捉住文化旅游契机,积极履行文化家当路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浸染,拓展对外传播的辐射面,形成社会效应;提升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做事水平,将非遗发展成为文化体验产品,吸引游客,最大限度地让游客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体验之中。其次要将村落庄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将地方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培植结合起来,纳入新屯子培植的整体方案布局中。以地方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带动新屯子培植,以留住浓浓的乡愁。新屯子的培植意味着新生活、新秩序的建立,在新屯子发展方案中的主要一环便是提倡聪慧人居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领悟,将民族技艺在新型人居环境中活化起来,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使之形成一种新的民族生活办法。只有针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大量的野外调查,才能深刻认识在地性文化家当与旅游相领悟的主要性;只有通过文旅领悟,才能让传承人通过手艺致富,才能从根本上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进文旅领悟尤其要看重各地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的发掘与呈现,其终极还是要通过建筑、环境空间来呈现当地的文化特色。通过新型人居环境的构建,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人机信息交互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能,以及各种策略来承载和表现当地的特色文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干系家当置于个中并成为新型聪慧人居环境的一部分,从而达到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的空想效果。
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中,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基于在地文化遗产保护,对民族建筑文化有效传承,科学培植人居环境。在变局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总结履历,为加快培植壮美八桂,提升壮乡风貌探索新路径、新举措。针对当前文旅领悟的迅猛发展,在教诲传授教化中也要改变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在地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的人居环境专业群的构件和人才培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并在人居环境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行文化遗产学教诲,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在整体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评价策略等,终极做事当下的人居环境家当集群。
(林海,教授,现任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广西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环境培植研究基地卖力人等。主持教诲部第二批新工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帮助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操持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曾获广西高档教诲和职业教诲等多项自治区级传授教化成果奖、国家级专业奖项)
(本文经作者授权登载。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扬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及传播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