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从日军手中缴获的行军毯,一块在战火硝烟中无数次利用的指北针……初秋时节,在南京城东一处普通住宅里,老红军秦华礼向展示了这两件记录着烽火影象的文物。故事要从87年前的四川大巴山讲起,这位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老人,用他的传奇人生和武断的革命情操,诠释了一位107岁老党员的初心与义务。
“便是去世,也要去世在红军军队里”
虽然光阴已流逝了87年,秦华礼对自己1932年参加红军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这是我生平都无法磨灭的影象。”老人动情地说。 1913年,秦华礼出生于四川通江大巴山下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母亲迫于生存,无奈将他的三个姐姐卖给人家做童养媳。1932年,红四方面军途经秦华礼的家乡,宣扬革命道理,“红军是为穷苦人打江山的军队”,红军到达第三天,秦华礼就加入到红军军队之中。 从此,秦华礼经受战火洗礼,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等战斗。第二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拥有86年党龄。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为策应中心红军北上,同年五月在四川安县、北川、茂县交界的千佛山地区,与川军10多万人激战70余天,是为“千佛山战役”。战斗中,秦华礼腿部负伤,上级准备安排他在老乡家中养伤,他武断不同意。“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便是去世,也要去世在红军军队里!
”
秦华礼向老乡借来一把剪刀,在火上大略烤炙消毒,直接将腿中的弹片取了出来。为防止伤口传染,他用布条蘸着盐水洗濯伤口,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是凡人无法忍受的,但“随着红军走”的信念支撑着他,他硬是咬牙坚持,带着腿伤牢牢跟随军队。
武断信念,支撑他走完漫漫长征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始自1935年3月的强渡嘉陵江,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发布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行程1万余里。战士们三次过草地,翻越的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之多。 长征路上的艰巨,始终烙印在秦华礼影象深处,除了仇敌的围追堵截和飞机轰炸,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横亘在大家面前。过草地时,晴朗景象随时会变成狂风暴雨,鸽子蛋大小的冰雹从天而降,很多战士被打伤;在无人区跋涉,粮食补给是另一难题,指战员们只能吃野菜、树根、青草,乃至不得不吃皮带,“皮带直接无法煮烂,须要在火上烤成金黄色才能煮着吃。”当年的困难困苦,被老人用乐不雅观诙谐的语调逐一讲述,支撑他走过漫漫长征路的,是“对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武断信念和崇高空想。
长征中,秦华礼还迎来了革命生涯中最主要的一次事情安排。当时,红军军队中有一所通信学校。上级考虑到秦华礼上过学堂,有一定文化程度,将他调去学习无线电技能。白天长途行军,晚上在篝火边学习无线电知识,秦华礼的长征比别人更加辛劳。1936年6月,他以精良成绩从通信学校毕业,担当红四军军部无线电台台长。
百团大战,他八天八夜没合眼
在沙场上,畅通的通讯系统是指挥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秦华礼虽不在一线部队直接作战,但他和他率领的通信兵们用手中器材和忘我的事情,保障着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938年,当时在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秦赖支队)任电台台长的秦华礼随部队参加反围剿作战。山西敌后根据地山高谷深,阵势险要,突围中,驮着通信器材的骡马坠入深渊摔去世。秦华礼和战士们抢救下通信器材,肩挑着笨重仪器突围,保障了支队首长和下属部队间的联系。 突围成功后,秦华礼实在太累了,直接倒在地上就睡着了。正巧,支队长秦基伟同道(1955年开国中将)途经,看到这一幕无比冲动。他命令供给部找来一张刚刚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毛毯,披在熟睡中的秦华礼身上,作为对他的褒奖。
“1945年父母结婚时,这件毛毯是最宝贵的新婚纪念物之一。一向勤俭节约的父亲一贯利用它,毯子都破了,毛都磨光了,但他一贯用到改革开放初期。”秦华礼的小女儿秦志红说。 秦华礼保存的另一件革命文物——美制指北针与著名的“百团大战”有关。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向日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参战部队多达105个团。当时已调到129师师部事情的秦华礼奋战在电台之前。“不巧的是,那段韶光突发疟疾,很多报务员发高烧,‘打摆子’,无法上机值班。”秦华礼一个人担负起好几个人的事情,连续八天八夜值班,险些没合眼,保障了师首长和前哨部队间的通讯畅通。战役结束后,刘伯承师长将一块美制指北针塞到了秦华礼手中,作为对他出色表现的褒奖。
离而不休,百岁老红军重走“长征路”
从长征到抗战再到解放战役,秦华礼参加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殊勋。新中国成立后,他服从组织安排,转业随处所事情,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南京邮电学院首任院长、党委布告。“穿不穿军装都是共产党员,统统屈服党的安排。”这是老兵秦华礼对党的高度自觉,他带领学校师生白手起身,艰巨奋斗,将南邮建成为我国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有名高校。1983年,70岁的秦华礼从南京邮电学院党委布告的岗位上离休。 “父亲革命生涯一辈子,我们本来以为他离休后会好好安歇,没想到他比离休前更劳碌了。”秦志红向如此描述父亲的离休生活。从2009年开始,在女儿半子的陪伴下,百岁秦华礼重走长征路,寻访当年的战地。在四川通江的王坪义士陵园,在空山坝沙场遗址,在山西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秦华礼向人们讲述当年的戎马倥偬。在左权县西河头村落,他走进当年电台所在的老屋子,墙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历历在目,老人的思绪被带回那些烽火岁月…… 7月初,秦华礼老人的一个短视频被很多人在朋友圈大量转发,那是他来到雨花台义士陵园,在晋夫义士的照片前深深鞠躬,眼中泛着晶莹泪花。这一幕被雨花台义士陵园的事情职员拍成短视频,冲动了万千网友。
雨花台义士陵园的研究职员胡卓然先容,抗战时秦华礼与晋夫曾在八路军决死第一纵队共事,结下深厚友情。1958年,当时已到南邮事情的秦华礼在雨花台创造了晋夫的照片,才知道战友已捐躯。从那时起,每年秦华礼都要来雨花台“看看”晋夫,在战火中萌发的战交情延续至今。 离休三十多年以来,秦华礼始终秉承着信念,要将长征精神通报给更多的人。他走进大中小学,为孩子们送去一场场声情并茂的讲座,述革命历史,讲革命传统,“父亲立下规矩,讲座从来不拿酬金,只收聘书、红围巾和鲜花。”秦志红说。 经历几十年风雨沧桑,秦华礼保存下来的老物件,紧张便是军毯和指北针。他将两件宝贵的文物捐给了南京国防园,让更多孩子通过老物件来感知革命传统。
今年107岁的秦华礼是我国健在的最年长老红军之一。采访他时,老人精神矍铄、腰背挺直、思路清晰,好似只有七八十岁。他说,“不忘初心,牢记义务” 便是要始终武断不移地随着共产党走,“在战役年代,我们的义务是培植一个新中国;在本日,便是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 交汇点 于 锋 拍照 陈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