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却是浦江之珠,圆梦之城。

樱桃河边,

闵南印象建筑设计雇用 常见问题

微风徐来,

“泾”彩不断。

“创造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七季,我们约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低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樱桃河边》。
本日,你将听到的是《老吴泾,新吴泾》节选。

--点击收听朗读--

老吴泾,新吴泾

提及“吴泾”这个名字,相信知道的人很多。
提及“吴泾”在哪里?人们一样平常第一反应是“龙吴路剑川路口”或者“永德路步辇儿街”这些“门面”地点,还有不少人一提到吴泾,首先想到的便是“化学工业区”的形象。
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的刻板印象,是由于吴泾周遭几十里屯子地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方案为化工区而扩大地域范围,使其有了相称的“有名度”。
那么追根溯源,“吴泾”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在它没有戴上“化工”这顶帽子之前,历史上最早的“吴泾”究竟是在哪里?

1934年的塘湾集镇位置图(资料图片)

从“吴冲泾”到“吴泾”

“吴泾”这个地名源于黄浦江支流吴冲泾。
吴冲泾长数里,其间弯曲萦回,西通莺窦湖。
元末明初,入江口设摆渡口,浦东对姚家浜,称“吴冲泾渡”,并建永慈庵供渡江者歇脚。
后在渡口北又建吴冲泾庙,内有斗姆阁。

清代,众人将吴冲泾渡口一带简称为“吴泾渡”“吴泾”,尚无村落。
清宣统元年(1909),日新小学堂改称吴泾小学堂,并被载入《上海县续志》。
1920年3月,在江边渡口附近建立中华第一窑业工场(1923年改称信大砖瓦有限公司)。
不久,闵南轮船公司客轮和浙江“湖州班”“平湖班”客运轮在此设班船码头。
这里人口骤增,渐形成小集镇,人称“窑头”。

1930年,上海县第二区分设吴泾乡、六道乡、甘露乡、不雅观涛乡和塘湾镇。
“吴泾”首次成为官方地名,“窑头”一带被俗称“小吴泾”。
抗日战役爆发后,“小吴泾”市情衰落。
1947年,吴泾乡和六道乡合并,称乐道乡。
“吴泾”就此险些不见了。

等待更新的塘湾老街(资料图片)

塘湾老街一角(资料图片)

20世纪50年代末,吴泾化学工业区逐渐形成规模。
1958年9月30日,上海市轮渡公司开辟杜吴线轮渡航线,吴泾渡口重新热闹起来。
同时,从渡口向西修建公路连接塘湾镇、北桥镇,取名北吴路(北桥镇至吴泾轮渡口)。
为工业区配套而建的华港路也往南延伸至吴泾轮渡口,改称龙吴路。
这里,先后兴建吴泾新村落、吴泾二村落、永德新村落和社区公共举动步伐,成为化工区职工生活区,人称上海“卫星城”。

就此,“吴泾”一下子向北扩展了许多,中央移到了工人新村落区域。
而江边的“小吴泾”逐渐被埋没,后来这里被吴泾热电厂征用,吴泾轮渡口也迁移到剑川路东端。

1959年12月,“吴泾”一带从上海县划出,归新建立的闵行区,取名吴泾镇街道(1961年更名为吴泾街道)。
2000年10月18日,吴泾街道与塘湾镇合并,建立闵行区吴泾镇。
吴泾镇保留吴泾村落,面积为0.7平方公里。

俞塘河湾的塘湾

事实上,从吴泾乡到吴泾镇街道,再到吴泾街道、吴泾工业区和如今的吴泾镇,吴泾这个区域名始终与另一个地名干系联,那便是塘湾。
明清时期,吴冲泾下贱南北两岸属上海县二十一保九十一图,归塘湾乡。
1930 年,吴泾乡初设时仍属原九十一图范围。
其后,吴泾和塘湾的行政名称一贯在变,两者的区域范围也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包含、稠浊的状态。

塘湾地区历史悠久,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设上海县时,塘湾地区属上海县长人乡十八保、二十一保。
塘湾镇位于塘湾地区西北部,因镇紧靠俞塘河和与樱桃河的汇合转弯处,故名塘湾,乡也以沉着名。
作为一座具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落庄小镇,塘湾涌现街市也颇久远。
《同治上海县志》便将塘湾镇称作“市”。
可见,那时的塘湾镇,已是附近人们聚拢交易的热闹处所了。

民国初期,塘湾镇是塘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央。
民国二年(1913),在塘湾镇中央街东面创办低级小学堂。
民国十九年(1930),镇上设立了上海县第二区区公所和塘湾警察分驻所。
次年7月,又于提高街东面办起了塘湾民众教诲馆。

抗日战役以前,老镇以中央街为镇中央,中央街与提高街、振南街、三新街排成“工”字形。
四条街市店铺林立,市招高挂,个中尤以中央街最为集中,全镇有各种店铺六七十家,门类浩瀚,食用完好。
沦陷期间的1939年,塘湾镇遭到空前年夜难,提高、振南、中央街的大部分房屋均为日本侵略军焚毁,全镇建筑被毁过半,抗降服利后才逐渐规复。

1952年,俞塘河裁弯取直,并借道潘家浜,直通黄浦江。
街市培植随之发生变革。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街面逐渐拓宽,中央街东移与南街取直,即在中央街东侧自南而北建造一批建筑,与原中央街东埭形成新的对面街,称为北街。
三新街南埭,建起五金、百货大楼,其街面与北街形成“丁”字形。
在丁字形的交角处,又建造了供销社办公大楼,与三新街上的原乡政府大院相对峙。
在塘湾镇北入口处,又新建了乡工业公司大楼,隔北吴路与文化站相呼应。
全体街市布局,显得合理、壮不雅观。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央联合推出了“创造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约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协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七季,我们约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低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樱桃河边》。

这本《樱桃河边》文史汇编集,作为“创造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故土之韵”辑的组成部分,较为全面系统地网络、整理了数百年来吴泾地区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演化,描述了它从江边村落、市井集镇、到工业重镇,再到国家级科技时尚特色小镇的发展进程。
我们欣喜地看到,吴泾,正在以令人惊艳的速率蝶变,从前它是耕读之乡、尚义之地,而今却是浦江之珠,圆梦之城。
宜居、宜学、宜业、宜创,未来不可限量。

2024年9月起,第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事情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创造闵行之美……

作者:钟合

朗读:华东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 八(2)班 姜乐幽

原标题:《你知道“吴泾”的由来吗?丨闵行情》

阅读原文

来源:今日闵行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