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形制上来说,土掌房从属于邛笼(碉楼)谱系。所谓土掌房,便是以土筑墙,并在屋顶铺设木材和柴草、抹上泥土的平顶式建筑。从外不雅观来看,土掌房不似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建筑那般轻盈,而是带有几分西北民居的厚重感。但从房屋内部则能看出,土掌房实际因此干栏式木构梁架体系为骨架,四周筑砌土墙,构造大略又耐久耐用。标准的土掌房,常日是“三间四耳加八尺”的形制,即一排三间起楼,两边各向前延伸盖两间平房,中间留作天井。天井前面横接旁边平房又盖一间,面积约八尺见方,彝家人称“下八尺”。
“云南十八怪,泥土当瓦盖”,指的便是土掌房中最具特色的屋顶部分。彝家土掌房家家屋顶相连,正可谓“你家屋顶、我家院坝”,大家共有共享。由一根根木材铺底,然后铺上柴草、松针之类,最上层覆盖黏土并用木棒夯实,以这样的工艺建造的平顶,防水性好,翻修随意马虎。土掌房内经年利用的火塘,将屋顶的铺木和梁架熏得漆黑锃亮,犹如上了一层防护土漆,使之更加坚固耐久,能够承载屋面上晾晒的几十担乃至上百担的谷子。每家的土掌房顶还留有一个圆洞,谷子晾干后,打开洞门,直接泻入楼内的谷仓。而在农闲时令,屋顶则成为村落民聚会、跳四弦、对山歌的利益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之时,土掌房顶又是上好的宴请场所。彝家人生平里的大小事宜,险些都在这方天地里完成。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城子古村落风貌。闵天怡供图
建造聪慧:土筑民居的因时制宜
云南的无量山、哀牢山区,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彝族公民在这里建造房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土掌房这一建造形式,空间处理十分灵巧。缓坡地段,可以通过扩大底层来增加居住空间;陡坡地段,则采取高下错半层的布局,将房屋与坡地有机结合。这样既节约了地皮,又增加贮存晾晒的空间,表示出土筑民居对山地环境的适应性。
就地取材、分季建造,是土掌房的建造特点。土基取材于水田,秋季作物收割完毕后将水田放干,然后在泥塘中来回揉踩,对泥团进行摔打,并加入干草增加黏性,末了将泥团放入模具制成土基。土基风干至少须要半月,而当地冬季的西北风过于强劲,易造成土基开裂,因此打土基常日都是在冬季之前完成。进入冬季后,彝族同胞便可以建造房屋。
土掌房的建造聪慧还表示在对当地景象的适应上。在干旱少雨、日照强烈的高寒山区,土掌房一样平常采取厚重的土坯构筑墙体与屋顶,这样吸热和散热较慢,屋内冬暖夏凉;而在雨水较为充足的元江流域,土掌房的平顶上常日加盖一个四面斜坡的茅草屋顶,用以办理雨水对屋顶的冲刷问题。
风貌承继:传统村落寨的保护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先后制订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方案,用以保护古村落寨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环境,对传统土掌房民居建筑进行修缮的同时,于村落寨附近另辟新地,在不影响古寨整体风貌的条件下开展新屯子培植。
位于红河州泸西县的城子古村落,始建于明代,有着独具特色的彝汉结合村落寨景不雅观。全体村落寨位于飞凤坡上,山前碧水环抱、绿野铺陈,山上1000多间土掌房层层而上、直达山顶。城子古村落的土掌房群落与周围的山林田地、河流水系等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景不雅观。
城子新村落位于古村落的东侧,新村落的方案布局以整体意象提取、民居形态借鉴、建筑色彩传承等策略,实现对原有村落寨风貌的承继。同时,新村落民居设计实现了食寝分离、净污分离等功能分区,在此根本上进行空间组合,保持原有邻里间共享屋顶的和谐氛围。在建造技能上,新村落民居综合利用土坯、毛石和木质门窗等乡土材料,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设计与施工,并统筹考虑太阳能集热与屋顶形态。相较于传统土掌房,新村落民居从室内到室外、从形式到技能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助力实现历史文化名村落和建筑历史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