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烦。

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技能团队造就出的一种耐盐碱水稻,研发主阵地在青岛。
今年,它已经开始了全国大范围试种。
在去年的测产中,海水稻表现不错——一种编号为YC0045的水稻材料最高亩产量达到620.95公斤,超出预期的300公斤。

淡水稻建筑设计公司 建筑设计

在习近平主席2018新年贺词中,海水稻与大飞机C919、量子打算机、港珠澳大桥等一道被“点名”。

但近日,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凌启鸿揭橥学术文章指出,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过于乐不雅观。
之后,又有公开宣布质疑,“海水稻”名不副实,它与海水并不沾边。

这些声音让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央感到无奈。
该中央技能副主任米铁柱在接管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很多人闭门造车,靠想象进行评论,“不负任务”。

梳理了环绕海水稻产生的各类争议。
实在,海水稻的科学意义毋庸置疑,只是在宣扬手段和推广路线上,还有可待商榷的空间。

取名海水稻是不是在“炒观点”?

“我们以为最有问题的地方,实在是名字。
”中国种子协会顾问李立秋挺困惑,“如果跟海水没紧要,为什么要叫海水稻?”

此前,青岛海水稻团队反复强调,“海水稻”并非按字面意思理解的在海水中成长的水稻。
它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可以长在盐碱地和滩涂。

李立秋对这一阐明并不买账:“我没有听说过这种俗称,耐盐碱水稻便是耐盐碱水稻,怎么成了海水稻?”从事水稻育种事情多年的天津农作物研究所专家童继平也见告科技日报,在业内,并没有将耐盐碱水稻称为海水稻的老例。

误解已经产生。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央之前入驻了某新闻平台的“问吧”与网友互动。
大量网友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这种水稻可以直接用海水灌溉吗?

既然随意马虎让人“脑补”,又为何如此取名?

“由于有新闻性。
”李立秋开门见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研究耐盐碱水稻,全国有多支不同团队在做。
如果不取个新名字,就没这样的轰动效应。

对名字引发的轩然大波,米铁柱表示难以理解。
“有必要由于名字有这么大见地吗?好,那我们不叫海水稻,我们叫淡水稻、凉水稻、开水稻?”针对是否靠名字博出位的质疑,米铁柱说:“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我们无法回答。
”他再次强调,取名海水稻,是为了普通易懂。

在专家看来,除了有“炒观点”的嫌疑,这一名字还随意马虎造成稠浊。
多位业内人士向表示,提到海水稻,业界常日认为它指的广西湛江科研职员陈日胜造就的“海稻86”。

“由于是内河入海口的海滩涂地里成长的稻种,以是我给它取名为‘海水稻’。
”陈日胜见告科技日报,他认为海水稻的许多基因与普通稻子不同,是非常好的水稻育种材料资源,其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86年。

不过,“海稻86”没有通过品种审定。
也便是说,它还在试验阶段,尚无法进行推广。
“我做这件事纯粹是我的个人行为,没有政府部门支持。
”陈日胜说。

此“海水稻”是不是彼“海水稻”?米铁柱给出了明确回应——双方没有任何关系。
“对陈日胜的事情,我们不做评价。
” 陈日胜则回答称,海内该当有很多育种团队用过他的海水稻材料,至于青岛有没有用到,他不清楚,在没有确切数据剖析之前,不能剖断有没有关系。

种海水稻是否耗费大量淡水资源?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央试种海水稻时,用了海水+淡水稠浊的方法,配置出不同浓度的咸水,来仿照自然界中不同盐碱地的情形。
比如前文提到的YC0045,其成长全周期内水田含盐量浓度就掌握在0.6%。

“如果是这样,这一品种的耐盐性还是比较好的。
”童继平给予了肯定。
不过,海水的盐度常日为3.0%到3.5%,远高于0.6%。
如果要配比灌溉,淡水也得占到灌溉水80%以上。
凌启鸿在上述《盐碱地种稻有关问题的谈论》中指出,这意味着,耐盐水稻品种还是须要充足的淡水灌溉作栽培担保。
按照每亩稻田用水量在800到1200立方米之间打算,即利用“淡水+海水”的办法灌溉,也得从内地向沿海培植长间隔淡水输水工程,投资巨大,缺少大范围推广的现实性。

“我们既然是要在多地试种,那便是要用当地的水土和环境。
”米铁柱说,“在青岛,我们用淡水和海水稠浊,是为了建立实验环境;但在其他地方试种时,我们当然不会连续用这种办法。
我们是在真实的盐碱地中栽种,不存在调水的问题。

至于是否会花费大量淡水,米铁柱表示,这要看怎么理解“淡水”。

传统农业生产用水的含盐量不能超过0.1%,但如果栽种海水稻,含盐量更高的水也能用于灌溉。
米铁柱举例说,新疆地区的高山融水,流经地表盐度高的区域后,其携带的盐分就会随之增高,盐度一旦高过0.1%,就无法用于农业。
“但在海水稻上,这种水就能连续用。

米铁柱向科技日报强调,比较在盐碱地上栽种普通水稻,海水稻并不会耗费更多淡水资源。
“同样是盐碱地,由于海水稻耐盐度高,就不须要用大量淡水洗盐;而且,我们还能利用大量传统农业所不能用的水资源。

良田都疏弃,盐碱地种稻有商业化推广代价吗?

据米铁柱透露,明年海水稻将进行“区试审定”,审定通过后,海水稻就能作为商业品种,面向农人发卖。

而李立秋和童继平都认为,从目前来说,推广海水稻的需求并不急迫。

“种水稻的比较效益不高。
”童继平的老家在安徽,他亲眼看到,很多水利条件不好的良田已经疏弃。
比较守着一亩三分地,农人更乐意出门打工。
如果开拓盐碱地种稻的经济效益不高,农人就很难有积极性。

而且,我国不缺水稻。
李立秋表示,今年我国在水稻栽种面积上比上年压缩了1000多万亩。

但对付海水稻的商业化前景,米铁柱信心满满。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央提出,其长远目标是要为国家增加1亿亩耕地,多养活8000万人口。
“商业化推广的效果如何,要交给市场去考验。
充分的调研表明,海水稻的潜在市场需求非常广阔。

米铁柱指出,有良田疏弃,并不虞味着不须要开拓新的地皮资源。
“地皮疏弃的实质缘故原由是经济效益不高。
不能由于有地皮疏弃了,就否认开拓利用盐碱地的代价,这在逻辑上根本不成立。
”至于经济效益的问题,米铁柱认为无需担忧。
“我们有大量成片盐碱地可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栽种,这比分散、传统的农田耕种本钱要低,效益更高。

那么,我国有增加水稻产量的需求吗?

“我国大概不缺普通水稻,但海水稻是能知足高端需求的水稻。
”此前宣布先容,盐碱地中微量元素比较高,海水稻矿物质含量比普通稻高,再加上其成长过程中少受病虫害侵扰,可以做到天然绿色。
“现在一贯在说家当升级,说供给侧改革,我们做的便是这个事情。
”米铁柱说。

科学上故意义,宣扬上要克制

海水稻的另一大亮点,是它的亩产水平。

2017年经由小面积测产,有试验品种的亩产量达到近621公斤。
这一数字也在之后的宣布中被反复提及。
但始终没有明确的是,所谓的“小面积测产”,究竟是栽种了多大面积?

米铁柱向确认,这一材料的实际栽种面积为四五十平方米,测产了几百株,亩产量为折算而来,是一个“理论评测结果”。

“这就该当说清楚,否则随意马虎引起误会。
”李立秋说。

李立秋反复强调,从长远来看,我国的耕地面积确实不足。
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刚需,但耕地红线的坚守也是底线。
如何利用目前不能利用的地皮,对农业科技事情者来说是个大课题。
以是,研究耐盐碱水稻,做粮食安全的计策技能储备很有必要,从学术上来讲,他支持深入研究。
大概有一天,我们还真能研发出适应高盐环境的真正的海水稻。

“抗盐水平不错,产量水平也不错。
”童继平坦言,从耐盐碱水稻研发的角度来看,海水稻确实有所打破。

但让专家们“意难平”的是“浮夸”。
“本来这些年,科技界就有暴躁之风。
做研究可以,但别总想着‘抓眼球’。
拿商业营销那一套来做包装,就丢了科研事情者该当有的严谨、客不雅观。
”李立秋说,这才是业界专家跟海水稻“较劲”的紧张缘故原由。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