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头扎进贵州省黔东南的村落庄,造屋子。
去年,他为村落庄西席杨老师一家,
建了一栋三层住宅,不收设计费。
有人看过后说:
这才该当是中国村落庄别墅的样子。
杨老师家及附近的鼓楼
屋子一层由红砖、混凝土建成,
二、三层是木构建筑,
看上去与当地的屋子既不相同、又有共通性,
除了供一家四口居住,还能住宿十多位朋友。
有当地风貌,住着也很舒畅。
屋子建成后,
许多外来者或拜访、或小住,
感想熏染贵州的自然和民俗之美。
这栋屋子既照顾了隐私,
又有做民宿、为家庭增长收入的潜质,
或许也能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
找到一种返乡的可能性。
陈国栋说:
“中国将近6亿的老百姓是居住在村落庄的,
也应该要享受到跟城市的居民一样的做事,
尤其是设计的做事,
让杨宅成为百年住宅,我们很有信心。”
编辑 徐莹 责编 邓凯蕾
到杨老师家时,快过农历新年了。刚好是傍晚,头顶溘然开出大朵烟花,玩耍的孩子们很雀跃。这栋三层的屋子在贵州省黔东南,高铁到榕江站后,再换车,经由县城,然后盘一段山路进归柳村落,就到了。
归柳村落间隔被称为“侗族建筑的露天博物馆”的大利侗寨只有四十多分钟车程。但青山薄雾里的归柳,不是景点,村落上倒是有座写生基地。走在月光洒落的村落巷里,能听到憨实的织布声、返乡青年的欢聚声,和鼓楼里人们围坐烤火时的低语。
雾中的归柳村落,一个苗、侗混居的寨子
女主人杨慧,在归柳小学教二年级的孩子,之前住在10平米旁边的学校宿舍里。家人在这儿的韶光不多,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儿子正读大学,师长西席石老师在县里事情。
找到建筑师陈国栋造自家的屋子,是前年的事。陈国栋从日本回来,扎在黔东南四年有余,他的无名营造社团队来自全国不同省份,他说:居住在村落庄的人们,也应该享受到跟城市居民一样的做事,尤其是设计的做事。
陈国栋在黔东南黎平县的事情室内
改造前,陈国栋问杨慧:“家里您能做主吗?”“能呀!
”改造过程中,陈国栋提出的各种方案,杨老师都能拍板。
2021年7月,屋子里里外外都好了,陈国栋习气叫它“归柳杨宅”。红砖混凝土的底座上,站着一个杉木做的“盒子”,开了很多玻璃窗,顶部盖小青瓦。跟村落里的其他屋子既不同、又有某种共通性。有外地的朋友来看屋子,笑说,原来这才叫村落里的别墅。
“村落里的别墅”,长相和周边民居很不同,在最初预算只有30万的情形下,更是装满了思考、取舍和期待:若何过得接地气、有审美?若何住得和城市一样舒适?若何让山里人一边看到表面的天下一边走出自己的路?若何让山外的人来过一遭后,意识到和自然的关联?
由于拍摄,我们在杨宅住了2夜,吃了5顿味道极美的家常饭。如何回归真正的生活?这个大山深处的家,实在向我们讲述了很多。
爬上杨宅的入户台阶,先到二楼,一个宽敞的“玄关”。再走下90°转角的楼梯,到了一层,杨老师一家的紧张生活区域就在这里,有客厅、3间寝室、储藏间、厨房和卫生间。
客厅里,三把“火”烧得恰好。壁炉中燃着杉木,移动火盆里煨着木炭,厨房的灶火上,饭菜很喷鼻香。在黔东南湿冷的冬天,山里的屋子离不开“火”。
陈国栋在黔东南生活了四年半,调研或驻场时,也住过村落民的家,“这种景象,明火的取暖和效果最好,好过空调”。
杨老师是侗族人。传统的侗族人家都有火塘,煮饭、烤火、围坐闲谈,一家人的生活牢牢环绕它展开。但旧式的火塘不易打扫,很多人家里逐渐换了木质的移动火盆。
除了火盆,他也为杨老师的客厅做了壁炉,这在屯子很随意马虎实现。而且侗寨里,每户人家都被分配一片山头,自己去种树,树木长成后,可以造屋子,余下的边边角角能烧火取暖和。杨宅壁炉旁的柴禾,就垒得整洁而满当。
壁炉与移动火盆
厨房很当代,只是多了个传统灶台,杨老师还是喜好用它炒菜。侗族人习气坐在低处,矮凳配矮桌,用饭时也不例外。因此客厅里不放餐桌,开饭时,杨老师从厨房端出一张中央挖空的矮桌,摆上饭食。熟透的莴苣和胡萝卜水灵灵的,喷鼻香肠与熏肉泛着油光。
表面湿气很大,玻璃窗外侧挂着水珠。坐在矮凳上用饭,后背透着来自壁炉和火盆的暖意,通体舒泰。来过的客人曾对杨老师说,坐在你家里,会忘却这儿是山村落。
陈国栋第一次带着团队来归柳村落时,杨老师也做了这样一餐饭。2019年下半年,陈国栋到黔东南已近三年,做过接待中央、民宿、生态厕所等公共建筑,以为和当地人的直接对话很不敷,于是发起了“为老百姓公益造屋子”操持。
他说,在黔东南村落庄,很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可能无法请专业设计师来造屋子,但他们有这种须要。
刚好须要造屋子的杨老师,联系了他们,还发去归柳村落的视频。“好俊秀的寨子,我们就来了。聊起屋子,杨老师除了自家人的居住需求,还想传播一些侗族的文化,很契合我们的初衷,就接管了委托。”
黔东南是避暑的利益所,但冬季湿冷
免费做设计,也想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大条件是,尊重杨老师一家的经济根本和生活办法,让他们过得更舒畅、更方便。
除了室内布局和取暖和举动步伐,陈国栋知道杨老师喜好倒腾手工艺,也网络一些老的生活物件,所以为展示和收纳留足了空间。
杨宅就在归柳村落的下寨鼓楼阁下,这是村落里最古老的区域,房屋条件也最差。这里的屋子尤其须要抵抗的,是薄雾、山风和韶光。但想要住得舒畅,仅仅依赖烤火、三室一厅一厨一卫,远远不足。
接下委托时,放在陈国栋面前的,是一块有孔洞的梯形空地。杨老师险些已经为盖砖房而打好了孔桩。但在黔东南,以前的房屋基本以全木质的干栏式建筑为主,人住二层,动物住一层。风尚上,侗族人不把厕所放在主屋里头。
陈国栋接手杨宅时的宅基地,已打好孔桩
手绘室内分布图
陈国栋指着阁下一栋木屋对我们说,团队为了盯杨宅的建造进程,曾经租住在那里。屋子的窗户又小又少,顶层还有豁口。生活在那样的屋子里,是什么觉得?
他有很深的体会:“老的木屋子,隔音是非常大的问题。其余,黔东南适宜避暑,但冬天的湿冷,可太让人难过了。加上室内烤火,墙壁都被熏得很黑,以是采光和透风也成问题。这边的屋子依阵势建造,如果没有做好根本,很随意马虎倾斜变形,房屋寿命缩短。”
杨老师这几年在假期带些研学活动,安排外来者在村落寨的吃住行游,有人差点在住进村落民家的第一晚就连夜“逃跑”。
为了住得更舒畅,当地人自发地做出了应对,陈国栋看在眼里,有时也以手绘的形式做些总结。近十年来,人们常在自家屋子的一楼用砖头砌出厨房、厕所。
2016年前后,交通改进,水泥搅拌车能够进入很偏僻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屋子变成一层二层为砖房、上面架一个木屋顶的稠浊形态,既保存了村落的整体风貌,也改进了生活条件。
“我和当地人聊过,他们也喜好小洋房、装饰性很强的罗马柱,尤其是到城市打工的80、90后,由于城里人都造那个屋子。归柳村落沿着公路一侧,你也能看到小洋房,上面仍旧加盖一层木构,很梦幻的。”
陈国栋总结的黔东南地区砖木建筑形式
杨老师并不执着于“小洋楼”,她希望造一个又有侗族文化,又跟砖房一样舒畅的屋子。
为了不摧残浪费蹂躏杨老师已经打好的孔桩,也希望攒下的木材运用尽用,好让造价再低一些,陈国栋想着,要在这砖房混搭木构的杨宅里,将采光、透风、保暖、隔音的问题,办理得更彻底些。
杨宅的一层起居空间由红砖和混凝土建成,二、三层是木质的。从外不雅观看,二、三层是一个很突兀的木盒子,和一样平常的木构建筑很不一样。
大略来说,一根一根的柱子和一块一块的单层木板围合起来,就成了木屋子的四面墙壁。但在杨宅,墙体是双层的,在内侧袒露了屋架的立面之外,还有一层立面,两层之间有三十公分旁边的空隙,打上能使屋子更坚固的龙骨,垫上隔音棉。这样一来,当邻居家返潮、屋子表面凝集着水珠时,杨宅里头还是干燥的。
杨宅构造图
屋顶天窗
另一厚利益是,杨老师没有太多钱做装修,所有屋架都完全地袒露出来后,表示了却构本身的美感,成为一个装饰点。
木地板上铺一层地毯,走起路来,动静小了很多。采光呢?二层做了整排的玻璃窗,在阴天,日落前也不用开灯。但在三层,考虑到邻居之间屋子离得很近,窗户少,开得也小,但一个超大的天窗开在坡屋顶上,真正的天光洒落。
三层还有一个十几平米的砖砌卫生间,和杉木露天阳台。如何防水、排水、承重,陈国栋的团队都做了许多谈论。
只要电话向学生们召唤一声,便有孩子们陆续蹿上杨宅高高的入户门,绝不犹豫地冲上三楼,荡秋千、看书、玩闹。
杨老师出生在镇上,她的师长西席石老师,才是归柳村落人。二人是高中同学。上世纪90年代初,归柳村落里有个专为女孩子开设的班级,须要闇练节制侗语和汉语的女西席。就这样,杨老师到了归柳村落,后来和爱人生活在这里。“那时候从镇上到村落里,全靠走山路,走三四个小时。我妈妈起初不太赞许的。”
教了十多年后,那届女童班毕业了。杨老师也去了其他地方事情,职责大多与侗族文化传承有关,直到2016年,她回到归柳小学教书。曾经住过的老屋子拆掉了,杨老师就以学校宿舍为家。
到如今,归柳还是一个相对偏僻的村落,但保留了不少传统文化。杨老师就像小小的“枢纽”。她班上有些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没办法顾及孩子,只有麻烦她多费心,教孩子们整理书桌、书柜、书包,打理床铺,养成爱整洁的习气。
从东南地区来支教的老师们,暑假会带来夏令营军队,有人想帮助本地的孩子,也由她买衣物、生活用品。
十多年来,杨老师持续地参与到网络侗歌、记录侗族故事的事情中,至少积累了十余万字的文本资料。她在拍摄现场随性的一段哼唱,让人想到贵州山间多见的瀑布。一问,果真唱的是流淌的河水。
2017年开始,有些研学团队或高校老师找到她,在当地做研学活动的领队。于是每到暑假,杨老师总要组织从城市来的研学家庭亲近归柳的山水与乡土,学歌看戏、做手艺、下田捞鱼做饭……
以是造屋子时,杨老师的哀求之一,便是将家里多出来的空间,做成可以互换的公共区域,能让村落里的孩子来玩、随着她唱侗歌,还要接待研学家庭,为他们供应住宿。
杨宅三楼
因此陈国栋在设计入户的挑高台阶时,就设想着,景象好的时候,来来往往的村落民们能在楼梯间聊谈天,孩子们也把它当作半开放的户外教室。二楼的长桌和空阔空间足够十几二十人用饭、做手艺、互换。通透的玻璃也能让初来村落落的人们,看看周边邻居的日常生活。
连接二层与三层的楼梯空间,顺带着做了展示杨老师私人收藏的“博物馆”,平实素朴的生活物件或农具经得起细细打量。
到了三楼,两侧做宿舍,4个房间共10张床。大台阶既是活动区域,也是融入建筑的家具,省钱也好看。秋千是杨老师自己扎的,她小时候就这么玩。
书架摆了许多孩子们看的书,2019年,杨老师在归柳村落接了一个研学团,带队的北大老师回到北京后,给她寄来了这些书。她还在靠近楼梯口的区域,用粗麻绳结了两张网,预防跌坠。
屋子建好后,杨老师一贯住在家里。乡间生活实在很劳碌。她要去学校上课,农忙时,放了学就得下地里干活,虽然菜地的产出供自家吃就好,但农事必须追着节气走,季候从不等人。回家后也不得停歇,彻底打扫整座屋子,就须要一天。
杨老师爱美,连抽纸盒也要用布包好,再绣一朵小花,那么出门背的小包也必须是自己缝的,再用刺绣点缀。客房里的被套,大多由杨老师自己染,染缸里的微生物在夏天活性最好,板蓝根能将统统布匹染成深深浅浅的蓝。
虽然忙不过来,杨老师还是找机会让孩子们到家里玩,“成绩好了,东西整顿整洁了,才能来,来了不能光玩,要看书。”一个粉色衣服的小姑娘,挎着父母刚买的小包,来和杨老师学唱侗歌,又陪着去菜地里捯饬蔬菜。杨老师家的小小一块菜地,刚好在归柳小学旁,老师干活,小姑娘就坐在台阶上等,她说:我们老师还喜好种花花草草。
杨老师正整理侗歌
在京都博士毕业之后,陈国栋本想和妻儿定居当地,成立了事情室,叫“无名营造社”,由于他想和民间默默无名的人们一起建造屋子。他说读建筑设计时,实在不太懂,为什么同学一定要做很酷的建筑、玩出特殊张扬的造型,“我理解不了”。
陈国栋是广东人,高中阶段就学美术了,偶尔要下乡半个月,去写生。他说:“我没有村落庄生活的履历。那会到湖南湘西写生,根本不懂怎么从专业角度看屋子,但是湘西的房屋和山、水、森林很和谐,那些夯土、木头的屋子就像从土里长出来的,给我很大触动。”
到日本读书后,他开始做民俗建筑与村落研究,在日本跑了6年的村落庄,也反复到黔东南调研,反思之一是:在没有建筑师这个职业和建筑学这门学科前,那些默默无名、乃至称不上是匠人的人们,没有图纸、没有所谓专业演习,却造出了屋子,他们是建筑师吗?
陈国栋在日本调研乡土建筑时的手绘
因此在京都成立事情室时,他懵懂而空想地,期待和无名之人共同造屋子,“实在压根就不知道咋弄”。他与海内村落庄培植者们的互换,也没有断过,2013年到2016年,还在贵州黎平县做了一些调研。
当地知道他的研究后,劝他落回贵州,“既可以做研究,又能做实践,太空想了,切实其实不敢相信,以是绝不犹豫地撤返国。”
无名营造社事情室内
陈国栋将小家落在上海,但每月大部分韶光都在黔东南。在这里,他和团队逐渐与本土的无名之人——掌墨师,熟习了起来,一起造屋子。
掌墨师,是黔东南本土木工团队的领导。顾名思义,这是一群在木头上画线的师傅,他们画完线,不同工种的木工师傅才能来加工,不依托图纸,自有一套算法和口诀。
杨宅,便是和掌墨师互助,完成建造的。但是陈国栋给木工师傅们带去了很多难题,比如不规则、非直角的立面曲线,这边低那边高的倾斜屋顶,大跨度的挑高空间……陈国栋的同事陪掌墨师傅蹲了一两个月,终极画完了墨线。
杨宅建造中,立排扇
掌墨师弹墨线的手与建筑师绘图的手
“准备好木材,画好墨线,做好材料,所有的东西拉到现场直接拼装。普通的民居,画好墨线后,最快一天就能立好屋架,太厉害了。很多掌墨师,一辈子都生活在这个地方,但是我们提出了一些很奇怪的想法,他们努力过后,技艺仍旧能够去顺应这个时期。”
在杨老师招待邻里的长桌宴上,陈国栋与同事李磊刚好遇见常年在浙江打工的本村落年轻人,劝对方考虑回家学手艺,“比如木工,现在‘年轻’的掌墨师都五十多了,木工师傅也是很缺的,在所有本地工种里收入也最高。一到两年你该当就能上手,如果将来做了掌墨师,更不愁收入。”
无名营造社与掌墨师互助,在黔东南的其他营造作品: 茅贡接待中央、黄岗禾仓宿集、黄岗第四代生态厕所等
四年半前,陈国栋和两位同事到黔东南后,最初在茅贡落脚,迅速开始招募团队,立时就收到十几封复书,顺带找到了五六位演习生,90后居多,建筑学出身,大都来自很不错的高校。
第一位应聘者是北京人,那时刚从英国回来,父母最初担心他误入传销机构。而前文提到的李磊,之前在上海事情,入职前申请缓几天到,由于他要骑着摩托车到贵州来。“原来中国年轻人这么给力,这么关心地方啊,我那个时候很受鼓舞。”
如今的团队,稳定在十来人,来自十多个省份,黔东南事情室就设在黎平县翘街。事情室临街的一侧,开了个咖啡馆、小酒馆,既是县城青年的一处聚拢地,也是举办活动的根据地之一。
无名营造社团队
陈国栋算过,四年半以来,无名的成员交往来交往去,一共60多位。“有些人离开,是由于很多障碍无法超过,比如远间隔的恋爱,比如催婚……我最初很难熬痛苦,有人走,都要抱在一起哭,但现在缓和很多。大家还是找机会重聚,纵然不在村落庄,心也在一起。一届一届的,有人毕业了,但仍旧去推动一件事情,向前发展。”
事情室一层临街处,夜色中的无名小酒馆
无名团队曾方案的活动海报,陈国栋称其为“事宜营造”
住在城市里的人,为什么也要去理解村落庄的屋子?
陈国栋说,杨宅是侗族人的家,实在侗族人生平,有三件大事:生一个孩子,造一个屋子,打一口棺木。黎平的侗寨,有些还保留着古老的风尚,孩子出生时,长辈去种杉树,杉树成材须要18~20年,可以造屋子了,孩子也已终年夜。五十知定命,提前把棺木做好,人去世后,又随着棺木回到地皮里头。
“非常完全的循环。我不是建议大家把木构建筑搬到城市里去,而是在城市的很多居住环境里,人很难意识到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很难意识到,要回归真正的生活。”
说回杨宅,陈国栋很清楚,杨老师一家,并不依托农耕为紧张生存来源,而是在生活办法不断改变、更当代的同时,也在探索着,如果年轻人回流到村落庄,有没有可能依托自己的家,来做些什么、增加收入?
正如杨老师所说,“我为什么要做研学活动?我实在挺想把旅游做下去,带动这些年轻人回来”
算上杨老师自家供应的木材,杨宅造价约60多万,杨老师一家贷了款的,“现在家里没有空调,但预留了管线,等有钱了,再逐步补齐,问题不大的。不过我家人现在都很满意,实在最冷的时候不过冬季一两个月。”杨老师后年就退休了,主人家和设计者,都很期待二层与三层的空间,将有若何的可能性。
杨老师夫妇问陈国栋,这个家能成为百年住宅吗?“它的构造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很有信心。”陈国栋武断地对我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