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围

在梅州兴宁一带,流传着“杨公作阳宅化胎图”,其理念得到客家人的普遍接管,因此有了大量的建筑实践,产生了围龙屋的基本形制。

围龙屋之独特设置,听说与堪舆大师杨筠松有关。
据《赣州府志》记载,杨筠松精通堪舆术,唐僖宗期间被封为国师,官至光禄大夫,为避浊世隐居在赣州一带并授徒传艺。
杨筠松的名气在赣州广为传播,在广东梅州一带的客家人也对杨筠松奉若神明,称之为“杨公仙师”。
时至今日,在围龙屋内祖灵神龛后面靠墙角的地方,设一仙师坛供奉,上立三根方木,方木上方用红布包捆,分别为“廖(瑀)公仙师神位”、“曾(文辿)公仙师神位”、“杨公仙师神位”,即杨筠松师徒仨人,分别代表木匠师傅、泥水师傅、风水师傅。

家族水池建筑设计 新型材料

《兴宁东门罗氏族谱》卷八《礼俗·居室》记载,“龙厅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为斜坡形,意谓阵势到此,变革而有胎息”,这便是围龙屋之“化胎”设置。
这“化胎为龙脉所经,地母子宫穴位所在,主人丁茂盛”,因此,围龙屋的选址首先探求龙脉,同时要将龙脉引进屋内,聚拢龙气,可谓“龙脉至此,阵势变革,天地在此交感,孕育了胎息”,这就形成了围龙屋建造的核心思想。

杨公作阳宅化胎图

所谓“来龙”,即高大、连续、不间断山势,“山体为龙身,山脊为龙脉,龙首即为围龙屋建造之处”,因此围龙屋大都依山面水建于丘陵坡地。
为了将龙脉引进和留在屋内,在围龙屋的中轴线上设置一系列主要的建筑,“从高而低分别有龙厅、化胎、上堂、中堂、下堂、禾坪、池塘,较次要的建筑则分布在中轴线的阁下”,而“龙厅”正是龙脉的门户,“龙气”由龙厅而进,沿着中轴线贯穿龙神 、龙门和龙厅背等建筑空间。

东华庐平面示意图

龙厅之下隆起的斜坡地即为化胎,龙气聚拢于此,表面常日用鹅卵石、条砖等整洁铺成,否则龙气会闭塞。
化胎于上堂屋后檐水外侧形成一个高约一米旁边的垂直断坎,断坎的下部正中正对上堂龙门,贴近地面设置有“五方龙神”,即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块形状互异的石块,客家人又称之为“五星石伯公”,这便是龙穴之处。
这几处分外建筑设置,化胎寓意为女性腹部,化胎上的鹅卵石则代表多子多福,“五星石伯公”则是女阴,表示了客家人的生殖崇拜,对人丁茂盛的渴望。

庆云庐化胎横剖面图

“龙厅”作为围龙屋龙脉的门户是非常主要的。

围龙屋前低后高,分段设台阶而上,称为“步步登高”,屋顶也随地面层层升高,“屋之后一层,自花胎前起,旁边放间渐次斜转,围至龙厅,或一层或二层,因地形而定”,龙厅就位于全体围龙屋的制高点,龙厅正对五方龙神位。
如果只有一层围屋,那么龙厅就在此围的正中;如果有多层围屋,则龙厅位于则最外层中心,以里几层中心房间应为穿堂。
龙厅是祭神用的神圣之地,属于屋内之人公有,房间大而方正,显示出地位不同,一样平常装双合门,不住人。
龙厅后不能开门,否则会透露龙气,同时又必须保持空置的,避免压了龙脉。

龙厅

客家地区还有一个非常主要的民俗为“安龙转火”,又称“升龙转火”。
一样平常有三种情形须要举行“安龙转火”:一是围龙屋尤其是涉及到堂屋以及祖龛的修缮动了龙脉,二是宗族每隔一定的韶光要为祖龛增加“神仙”牌位,须要举行“转火”的仪式;三是围龙屋的宗族父老认为围龙屋的龙气衰弱,起事不顺或屋中发生了重大的事情。
紧张包括“安龙”和“转火”两个环节,所谓“安龙”即是请觋公前往龙脉处将龙请回,从围龙屋的龙厅经堂屋后门引进上厅,并安顿在祖宗神龛的下面。
而“转火”是将本次仪式之前去世族人的亡灵请上祖公神龛,与先人一起被供奉。
“安龙转火”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围龙屋内龙气贯通,让祖、神按序排位登上祖龛,保佑本宗族人丁茂盛。

请龙神

“升龙转火”仪式中的请龙神也非常有讲究。
择定良辰吉日,请龙神的职员需经三天的斋戒沐浴后,在本姓的龙脉处举行敬天仪式,敬拜完成后由辈份最高的男丁擎喷鼻香返回,全体职员簇拥一对雌雄龙神紧随其后, 一起敲锣打鼓,舞动瑞狮,声音越大,越是热闹,越会引起龙神的把稳。
然后将龙神停放在围龙屋化胎的上面,一左一右侧对着祖祠上厅后龙门,即五方龙神位,等待吉时的到来,全部同族一起祭天地,拜祖宗。
大凡当年家中有身孕女性家人都会在“五方龙神”位前祭拜,祈求保佑,完成家族由“龙脉”到“人脉”的转接。

“五方龙神”

延伸阅读客家围龙屋一处最为独特且神秘的建筑设置客家风情丨梅州人的“赴圩”客家探源丨“客家学”的三次风波和研究热潮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互换,为先容、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解释某一问题,部分信息或图像可能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
如未注明出处或侵权的,请联系修正或删除。

#客家##围龙屋##梅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