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聚落文化及建筑特点,理解其作为一种空间文化形式与历史、社会以及地理脉络间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两岸传统聚落与建筑文化的保护以及村落庄更新提出设计方案等。
闽东聚落文化
狭义的闽东是福建省宁德市的俗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早在新、旧石器时期之交,已有人类在此活动,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闽东传统村落数量丰富,该地区传统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期间,有的可追溯到南宋期间。自1999年起宁德市共参与六批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落、五批次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落报告,目前宁德有78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省第一。
闽东传统村落的分布特色是依山傍水。由于闽东地形繁芜,环境封闭且交通不便,村落相对分散,因而使得村落庄得以保存下来。中小型古村落星辰一样散落在深山与河谷,时移事迁,有的村落成为闹市中低矮而安谧的韶光绿洲,有的村落旁有大路贯通,有的则仍旧藏在深山中,被一条曲弯波折的山路牵引着,和大的县镇连接起来。
寿山村落及其自然环境
既往研究指出浙南闽东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古制特点,尤其是继续了唐宋木作遗风。比如浙南地区民居“近于古制,保留了大量古老的木作、石技作法,较多地保存了宋代民间木作遗风”。福州市传统民居大木构架中的插梁式构架,与《营造法度模范》中厅堂式构造中插承式梁架类似。浙南、闽东地区还大量利用“偷心造”的斗拱、丁头拱、皿斗等,这些布局办法在明清往后的中原建筑中都已经基本消逝。
有文章指出,中原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浙南闽东地区对付儒学思想和礼制仪程的继续。浙南闽东地区的古村落中聚族而居的征象非常普遍,一个村落便是一姓一族,家族制度十分盛行。浙南闽东地区的古村落多为唐末及宋代移民所建,住宅规模常日比较小。该地区家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紧张是受到理学大宗朱熹的影响。朱熹极为重视平民家礼,强调尊主敬宗的家族制度。朱子学说发源于福建,终极成为当时全体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官方哲学,对福建各地及周边地区的风尚崇奉具有深远的影响。
闽东房屋内部
现存的闽东传统民居厅堂中大都已经没有了家具和陈设,居民也不愿在前堂逗留,前堂成为了缺少“人情味”的空间。但险些每户人家都保存着太师壁前的三件套家具:长条几、喷鼻香案和八仙桌。喷鼻香案比条几短和矮,它可以塞到条几下面,八仙桌又可以塞到喷鼻香案下面。这三件旧式家具的摆放标志着前堂还保持着它的基本浸染,作为全体宅子的礼仪中央,前堂承担的紧张功能便是敬拜。
宁德地区的民居常采取的是“一明两暗”三开间或五开间带前后天井的布局形式。主屋为单层或多层,一层是礼仪及生活用房,二层堆放粮食,三层堆放杂物。正中一间是堂屋,由太师壁分为前堂与后堂,两侧次间是寝室,也分为前后间。
古村落的保存与活化
这次拜访的村落都是闽东极具特点的。
如降龙村落,村落里的屋子依山而建,黄色的夯土墙高低错落,黑瓦鳞次栉比。降龙村落中的大姓为韩姓,韩氏先祖财什公精通堪舆之术,见横垄“东有罗星绣党,南有石响钟堂,西有守口之龟,北有三矜之岫”,在1458年率众从寿山前墘洋尾迁来此地。降龙村落北面三矜山有千亩风水林,南向有一条深壑溪流与由东向西的车带溪流交汇。
降龙村落古民居保存完全,多为二层木构造的明清民房,外墙为结实的夯土,墙头是翘角飞檐的马鞍墙,坚固的封火墙。门楣上多刻有额匾。村落中贯穿一条旧日商业街,保留堆栈、药材店、商行、花店、豆腐店的旧址。
降龙村落
降龙村落的最大的特点是这里有摩尼教的遗存。在文章《福建屏南摩尼光佛崇奉习俗考探》中写道:“宋以来摩尼教外托玄门而存身,明代以来遭严摈,在福建日渐与道坛法事结合,产生以民间道坛仪式为框架,摩尼教教义、神名为内容的清幽仪式。 在福建,陆续于泉州、莆田、福州、霞浦等地创造摩尼教神像、石刻、科书及其他文物,新近福建省屏南县降龙村落又创造民间带有摩尼教色彩的科书和 三尊被村落称为摩尼光佛灵相尊公的神像。”
摩尼光佛来历《韩氏宗谱》中也有记载:先祖德斌公于乾隆年间在闽清一带做生意,一次船载货色还乡,见下贱三个神童坐在一根木头上玩水,先祖向天祷告,若是神灵请到我村落作神主,为一方黎庶消灾害保安然。祷毕木头逆水而上,飘到船边停下。先祖即带还乡请雕刻师把木头刻成三个佛像,尊称“摩尼光佛灵相尊公”。由于从闽清江中请来,以是又叫“闽清佛”。这是记载摩尼光佛来历的主要文献。神童戏水,木头逆流,这说法与神灵托梦一样都是虚幻的。
此外,在降龙村落乃至还流传有建文帝朱允炆曾流落于此的传说。
韩氏宗祠
这次拜访的村落落中,村落落活化事情做的最好的是霍童古镇,不同于其他村落落的默默无闻,霍童古镇更具规模、且颇有名气。霍童古镇景区位于宁德市蕉城区西北部,距宁德市区47公里,霍童溪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自古是屏南、周宁两县木材、毛竹运输要道。
霍童镇虽得名于现任霍童,而对付这个镇子最主要的人则是隋谏议大夫黄鞠。隋大业九年,隋炀帝二征高丽,杨玄感起兵谋反,中原大乱。谏议大夫黄鞠一族南下,移居至霍童,当时霍童溪两岸一片荒漠,良田少有,农耕水平十分原始。黄鞠在霍童溪上建长坝雍水、右岸凿龙腰渠、左岸凿琵琶洞(蝙蝠洞)穿山引水。龙腰渠系设计构思奥妙,全长1765米,渠宽1.51-2.72米、高0.95-3米,利用渠与村落落落差建五级水碓,水车带动磨、碾、舂、筛加工五谷,之后渠水分两支,一支灌溉右岸良田千余亩,一支入村落供民众洗涤、消防、防旱、防涝等。
霍童古镇保留的隋代黄鞠所凿的穿山引水的蝙蝠洞
地处屏南、周宁、宁德三县交界的寿山村落一度是具有相称规模的大村落,其政治文化、经济贸易都具有独特的地位。著名的“茶盐古道”是屏南内地与沿海经济贸易的主要纽带。这里曾经兴盛过八大茶行,内地的茶叶、烟草等到从这里挑往宁德、福州,沿海的食盐、海鲜也从这里挑进内地。因此当时有“赶鲜黄瓜”(黄瓜指一种黄瓜鱼)的名称。
寿山村落
茶盐古道
有“屏南好漈头”之称的漈头古村落位于屏南棠口乡,距屏南县城只有六公里,2010年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落。漈头村落至今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漈头是一个大村落,这里最主要的特点是“耕读传家”文化,出了不少人才,科举时期,不少人“荣登金榜”。漈头保存了几条古街,村落里修了一条水渠,硕大的鲤鱼在个中游动。
漈头古村落很看重对付古物的留存与保护,如设有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馆内有许多间房,里面收藏了历代与农耕干系的古物三万余件,从古称砣到公正斗、从耕樵工具到老纺布车、婚嫁用具、筷子筒、橱门等。把稳到耕读文化博物馆里所收的门上刻的七字楹联非常文雅。
逝去中的古村落庄文明
本次拜访稽核的一个重点便是宁德屏南县黛溪镇下辖的康里村落,该村落地处鸡鸣山东麓,均匀海拔760米,全村落辖9个自然村落,共420户1669人,系省级生态村落示范村落,区内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龙井桥景区方案面积1862公顷,森林覆盖率74.3%。 康里古称坑里,清同治十年并屏南知县杨宝吾咏诗改坑里为康里。距黛溪镇10千米,距屏南城关53公,距屏宁二级公路11公里。
“坑里”这个原名隐约可以透露出康里村落的地理环境:一条大多数路段仅容一辆车通畅的路盘亘在村落庄外围,村落庄背倚着茂密的深山竹林,面向着山洼。而随着新屯子的培植,紧靠着古村落,一片新的、整饬的水泥建筑拔地而起,当地村落民向先容,这是政府批下来地皮,村落民自己再掏二、三十万就可以盖起来一个新的三层楼房。
康里村落布局
揭橥于2019年第一期的《建筑遗产》的文章《宁德传统村落空间构造特色及保护发展研究 ——以屏南县康里村落为例》中谈到康里村落古村落的聚落类型:“康里村落是范例的宗族定居型传统村落。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后,康里村落郑姓先民顺应山坳地形,以郑氏宗祠为中央, 开拓了先由北绕东,再自东而西,并终极与北相连的玉带路。村落文化原始肌理保存较为完全,世代沿袭着宗祠祭祖文化,崇文重教,耕读传家。”
康里村落为辐射状村落布局,以郑氏宗祠为中央,以主街道玉带路为主轴线和纽带,辐射出湖墘弄等五条巷弄街衢,迂回街巷提高至聚落的内部核心,再转至次要节点空间,是渐进式的单核心向心构造。 村落将119幢民居维系在一起,西向设翠峰书院,北方凿以3亩鑑湖,湖尾建一座横卧式郑公祠。村落中九曲水源按地形自南向、西向入村落,进而流至鑑湖。村落中按人口居住情形设水井坪、下厝弄、 后门厝、前厝角和宫后弄等五处水井和水槽。
村落里的鑑湖与水井
在实地拜访时创造,全体康里村落的古村落破败严重,虽然临街的原来是店铺或是民居的屋舍依旧俨然,但已无人居住,而顺着山势盖在高处或者是该在里面的民居则有倾颓之势,且险些所有的建筑的内部空间都由于无人打理杂草丛生或者堆满了杂物。一位当地的村落民见告,这种老屋子没有人住和打理的话一两年就会破败得很严重,而最开始建筑这个村落时用的是从别的地方运过来的杉树木材,现在杉木越来越贵,修缮一所屋子耗资巨大,已经不是村落民们所可以包袱的。除了少数家庭以外,大多数村落民都已经以整村落迁居集中安置的办法全家迁入阁下的新居。
康里村落不是个案,位于蕉城区城南镇莲峰山区、离城南镇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落叶厝村落风景秀美愈甚于康里村落,且叶姓宗祠文化发达,素有耕读传家、光耀门楣的民风,村落中的最高大的建筑叶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叶氏先祖辈出人才。村落里的住宅大多为木质构造,白墙青瓦,这里的建筑既有闽东北山地传统建筑范例的特点,又不乏徽派建筑的精细典雅。翘角马头墙、风帽形虾蛄墙、金字形墙、阶梯式墙,建筑类型多样。
叶厝村落
在实地拜访时,叶厝村落里面住的人也不多,古村落都四通八达,在各种空间里穿行,有时能看到一两个老人背对着大门的方向在专一叠茅草,把茅草叠成一个个小舟形状,后来知道这是一种用来祭奠已经去世的人的祭品,老人们叠这个可以换钱。叶厝村落在一个青山环抱的洼地中建构村落落,杉木是村落民口中的“会呼吸”的建筑材料,雨天不会湿润,冬天杉木又紧缩保暖,走在村落庄里到处都弥漫着由于无人打理、房屋逐渐朽去的那种湿凉的味道,偶尔在洞开的庭院里一个老人的孤单的背影是某种隐喻,他们俯身叠的一串串的祭奠先人的茅草编就像是献给这逐渐倾颓的古老村落落。
当地老人叠的一种祭奠用的茅草编
叶厝村落里高大的木质和黄土墙立面,村落民们先容,叶厝村落人丁茂盛时,这样的建筑里面有时会住十几个人。
有少数的老人还居住在村落庄里,坐在村落口的石头台阶上纳凉
如何活化一个即将废弃的古村落
据2017年底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落镇大会中公布的数据显示,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率持续递减。记载着古人的文明、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办法、作为当代人的乡愁的最主要的载体的古村落的消逝,是一个地域、乃至全体文化的巨大丢失。
连续举办了五届的两岸大学生聚落文化与传统建筑调查夏令营同样也是有感于聚落文化在韶光中的这种不可逆转的消散的趋势,希望在一次次的实地稽核中,让老师和学者们看到古村落的目前的样态,并提出可行性的保护与活化古村落文明的方案。如本次活动的研讨会上,宁德市社科联主席邱树添说:传统村落是闽东传统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让两岸师生、学子深入村落庄,在田间地头打仗到最基层的农人庄家,熟习大陆最朴实的村落庄风貌,让两岸专家学子看到未来大陆村落庄培植中广阔的市场前景,转化为吸引他们来共建共享共融的驱动力。
本次稽核的重点是康里村落,大家也以康里村落为例连续磋商活化古村落的方案。
之前曾赴康里村落稽核的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的教授丁昶、王栋及该校硕士万梦琪在《宁德传统村落空间构造特色及保护发展研究 ——以屏南县康里村落为例 》中曾提出诸如“技宿康里,共享山居”的形象定位(爱好旅行的背包客能和当地人一起生活,换宿人靠自己的劳动, 在康里村落须要帮手的家庭、果园、 民宿、青年旅社等地方,每天事情数小时, 换取屋主的三餐和免费住宿) 和发展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村落民的文化生理和情绪认同的方案。
现在这两个方面在康里村落都被某种程度上履行了,如此次稽核大家就在康里村落住了三天,三天都是住在村落民们的家里,村落民们先容,有时举办游学活动以及有村落外的人过来支教时也偶尔会住在他们家里。
村落民的新居
而对付村落庄的详细保护中,老师和学生们也提出须要对中不雅观层面的建筑空间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新的空间功能需求与对付微不雅观层面的历史建筑保护其外不雅观,以延续建筑在新的文化条件下不断变革的构造辨识度等方案。
康里村落建筑材料与工法谱系 万梦琪绘制
本次稽核的学生团队们也提出自己的方案,如东海大学、华侨大学、金门大学的就看到了村落里的水资源丰富且多处设有井、水槽等,提出以古井作为核心,增加风格符合的休憩举动步伐、增设井栏、井亭等,以整合古井周边空间。
华东理工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大叶大学的方案则是关注到详细的建筑的修缮与利用,如增设支撑的柱子、以及外置的楼梯等,并重新划分建筑空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关注到康里村落的几个重点建筑:祠堂、供销社广场与翠峰戏院,由此设计的连接这些地方的路线
自2015年以来,“两岸大学生聚落文化与传统建筑调查夏令营暨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四届,活动形式包括实地稽核、专家讲座、专题调研、方案设计等,共收到学术论文260多篇,已出版论文集《守望古厝的探索》《聚落文化保护研究》等。
这次活动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文旅厅和宁德市公民政府、宁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理,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计策研究中央、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省闽台文化互换中央等承办据主理方先容,经由五年多的努力,两岸大学生聚落文化与传统建筑调查夏令营暨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和影响,已成为两岸文化教诲互换互助的一个主要品牌。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互换的日益频繁,作为福建地域文化的范例代表之一,闽东文化已成为两岸文化互换往来可以借重的主要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