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建于民国期间,坐北朝南,为青砖二层洋房,前后三进五开间带两厢楼房,2014年全面维修。

钱大钧(1893—1982)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高等将领。

江苏年夜猫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

002费仲深故居

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原存三路四进。
中路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12.15米,进深九檩12.2米,梁架扁作,前有鹤颈轩、船棚轩,内山墙有净水砖勒脚。
砖刻门楼署光绪十七年(1891)款。
西路园中假山、池塘已废,现存鸳鸯厅、船厅、书斋、曲廊及百年迈树。
东路仅存前堂三间,脊桁有彩绘。
东路第三进西面边间拆除,第四进为民国改建。

费仲深(1883—1935),名树蔚,吴江同里人,曾官北洋政府肃政史,爱国耆绅。

003谢家福故居

该宅为清代建筑,南向,现存两路。
西路原有楼五进。
东路存轿厅和大厅。
大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七檩11.8米,扁作梁,前有船棚轩。
宅基为明代沈均“废园”故址。
据考,太平天国劝王府曾设于此。

谢家福(1847—1896),洋务派爱国士绅。

004张宅

该宅坐北朝南,为清代建筑。
起因四个朝南庭院组合成田字形平面,可合可分,西侧有一小园。
现存坐北朝南二进楼屋,第一进楼厅面阔五间19米,进深十檩11.3米,高10米。
南北各出两厢。
东立面五山屏风墙高低起伏,门窗参差错落颇具特色。

005吴宅

该宅始建于清代,现存两路。
东路四进,第一进砖雕门楼保存无缺,为光绪年间所刻;三进走马堂楼轩梁雕花,较无缺,走马楼前亦有砖雕门楼一座。
西路尚存古井1口。

006瑞莲庵

该宅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
前殿后院,殿宇朝南四路三进。
西路第二进为大殿,硬山式,面阔三间11.2米,进深12.2米,圆作梁,前翻轩。
园中池塘曾植异种五色莲花,为吴中赏莲胜地之一。
今山池亭榭俱废。

007关帝庙

该建筑建于清代,原为报恩寺别院,坐北朝南,现存两路。
东路有山门、大殿二进。
大殿为硬山顶,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七檩15米,扁作梁,前有船棚轩。

008思绩堂潘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东朝西,原有两路四进,后有园。
现存一起两进建筑,第一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1.2米,进深13.6米,额枋浮雕戏文,悬有“思绩堂”横匾。
前有两厢。
第二进为花篮楼厅,雕工风雅。

009佛慧庵

该建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
西路存硬山顶大殿,朝南,面阔三间11.7米,进深12.7米。
东有放生池,池北临水筑花厅。

010灵迹司庙

该建筑位于东北街,明成化元年(1465)始建于百口桥,清乾隆初移建于此,光绪初重修,俗称疟痢都城隍、痢疾司堂。
现存坐北朝南三路四进建筑。
中路正殿单檐硬山造,面阔三间10.2米,进深11.4米,高8米,扁作梁架,有船棚轩,外檐设桁间牌科,带象鼻昂。
殿后有楼两进,为寝宫,俗称娘娘殿。
正殿阶前有“止疟泉”,井栏已缺失落。
山门、戏台已废。

011敬彝堂严宅

该建筑为清道光、咸丰年间严氏三代翰林住宅,建筑原有三路三进夹备弄,现存两路两进,正路大厅称“敬彝堂”,明式构造,三开间双翻轩,方木庭柱,雕花方石柱础,寿字雕花挂落,方砖地坪,东西两边贴水磨砖砖细门框。
中路第一进门厅已废。
原有二路长廊通后花园,后花园有假山、池塘、旱舫等。
西路已拆除。
东路仅存第三进楼厅,有雀宿檐、船棚轩、木雕挂落。

012邓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现存三路四进,东、北两边临河。
中路正厅、内厅前分别有清光绪乙巳(1905)款“慎乃俭德”门楼,光绪丙午年(1906)六月黄裳题“厚德载福”门楼。
正厅面阔三间,前后翻轩。
西部花园已废,现存湖石假山及黄杨、玉兰等花木。

013元宁公所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为一起三进平房。
第一进、第二进为四开间,个中第二进大厅为扁作雕花梁,有翻轩,在大门前东南方转角处存有花岗石阴刻“元宁公所”界石一方。
元宁公所旧为皮革业行业会所。

014曹沧洲故居

该建筑建于清代,现存正路、北路两部分。
占地约3600平方米。
正路坐西朝东,现存大厅及两进堂楼。
大厅面阔三间11.5米,进深六檩12米,扁作梁架,前有双翻轩,有陆润庠题额浑水门楼。
北路为三个南向并列的庭院,均以楼房为主,宅南原有小院,已毁。

曹沧洲(1849—1931),近代名医,清光绪年间曾被征召入京为御医。

015余宅花园

该建筑建于民国期间,坐北朝南,门西向,主体建筑为西式洋楼,三开间。
别的均为中式建筑,有厅、亭、廊等。
西南有湖石假山一组,浑然玲巧,西式洋楼青砖立面,东南角出六角转楼。

016福济不雅观

该建筑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
坐北朝南,中路仅存山门及两庑。
福济不雅观俗称神仙庙,供奉吕纯阳,旧俗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处。
山门面阔四间14.2米,进深6.8米,硬山顶,青石覆盆柱础,西路存楼两进,东路有平房两进。

017永丰仓船埠

该建筑始建于来日诰日顺八年(1464),清代曾为钱局、炸药局、宝苏局、总捕同知署利用。
船埠石砌,长达80米,宽30米,尚完全。

018庄宅

该建筑建于晚清,20世纪30年代江阴贩子庄氏购自潘家,存朝南二路四进。
正路后三进均为三开间楼屋,连以厢房。
主楼面阔三间16米,进深12米。
楼下有双翻轩、落地明瓦长窗。
第二进楼厅前有翻轩,有砖雕门楼一座。

019吴廷琛故居

故居为清代建筑,现存东西两路。
东路大厅面阔三间12.85米,进深12.7米,前后均有翻轩,脊檩和四界大梁饰彩绘,棹木雕刻风雅。
1985年维修。
厅后有楼三进。

吴廷琛(1773—1844),清嘉庆七年(1802)状元,官至云南按察使,晚年主讲苏州正谊书院。

020洪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二路。
西路存四进,第一进即大厅,面阔三间9.4米,进深六檩11米,扁作梁,前后船棚轩。
第二、第三进为走马楼厅,前有门楼,额“麟趾呈祥”,署款咸丰七年(1857)。
东路存花厅、楼厅各一。
院中有假山。

021徐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现存两路四进,建筑面积1185平方米。
南路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附书房一间,共宽15.2米,进深八檩9米,扁作梁,前有船棚轩。
后为内厅、楼厅各一进。
前后共有砖雕门楼二座,末进有光绪十四年(1888)款,题额“悦豫且康”。
北路有花厅两进。

022蒋侯庙

该建筑原祀东汉蒋子文,明洪武四年(1371)始建,清宣统二年(1910)重修。
坐北朝南,三路三进,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
中路有净水砖贴面山门,上层为朝北戏台,旁边接东西看楼。
大殿硬山造,面阔三间12米,进深六檩12.5米,扁作雕花梁,前有双船棚轩,前后檐列枫拱,后有穿廊接后殿。

023潘奕藻故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东临临顿河,原为五路五进,现存厅堂六座,楼三座,门屋及下房十余间。
东边路花篮厅,又称纱帽厅,面阔三间9.4米,进深六檩7.8米,有鹤颈轩、船棚轩,垂篮等装修甚精。
西路现存享堂,圆作梁架,门窗保留,堂前有花园,保留有黄石假山等。

潘奕藻(1744—1815)字思质,号畏堂,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官至郎中。

024吴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存三进,中路依次为轿厅、大厅和楼厅。
楼厅面阔五间19.2米,进深五檩9.7米,下层有鹤颈轩。
东、西次间前各出厢楼两间。

025程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东朝西,原有四进,第一进在马路拓宽时拆除,现存三进,前一进为平房,面阔三间,后两进为走马楼,面阔五间(含二厢),中为天井,第三进楼厅前砖刻门楼额书“甲戌六月”(1934)“贻厥孙谋”沈吟涛题。
第四进楼厅的北侧为坐北朝南清末楼厅,面阔七间。

026吴钟骏故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二路五进。
东路门厅有双翻轩。
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12.4米,进深10.8米,扁作梁架间垫小斗,存山雾云。
楼厅前门楼额“毓秀□臻”,乾隆三十二年(1767)款。
民国13年(1924)吴家后裔将房产卖给伤科医师闵采臣。

吴钟骏(1798-1853),道光十二年(1832)状元,历官詹事、内阁学士、浙江学政、礼部右侍郎等职。

027丰备义仓旧址

该建筑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江苏巡抚林则徐创建于抚署内,用以积谷备荒。
同治三年(1864)冯桂芬、潘遵祁重修于今址。
原有粮仓二百二十间。
现存三十多间,面积1000平方米,平面呈口字形,中间为晒场。
东傍河,近拙政园。

028德裕堂张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两路四进。
西路第一进门厅,面阔三间,穿斗式梁架,进深五界。
第二进轿厅,面阔三间带二厢,已改造。
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扁作梁架,前有翻轩,梁檩彩绘隐约可见,棹木椭圆形,雕狮象走兽贴金,山雾云精雕贴金,青石柱础,方砖斜铺。
厅前门楼已残,额“德裕后昆”,雕方胜、笔锭、快意及垂莲。

029华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两路四进。
东路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0.6米,进深8米,梁架扁作,前后有翻轩,落地长窗雕刻风雅。
第四进为楼厅,楼板搁梁上雕和合图。
楼厅前存砖雕门楼,有乾隆十年(1745)款。
西路第二进花厅翻轩较为精细。

030谦益堂潘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三路。
中路四进,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1.2米,进深八檩13.6米,梁架扁作,带荷叶墩、山雾云、斗六升连机,正桁有彩绘,前有月梁,船棚轩,青石鼓墩,台基高,四踏步。
后有楼厅二进,西路有楼四进。
东路有楼一进,后园已废。
该建筑群规模较大,建筑分清和民国两个期间,时期特色较明显。

031申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三路六进。
中路前三进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后三进为楼厅。
第四进楼厅较精,面阔三间10.5米,进深8.2米,前有一枝喷鼻香轩,梁枋有浮雕人物,与第五进组成走马楼。
东路有花厅三间,楼厅一座,前有方亭,原有花园已毁,西路有五开间楼厅及附房,用材较大。

032潘宅

该建筑为清代住宅,坐北朝南,现存两路三进。
两侧有“平阳衍庆堂”字样界石。
有大厅、花厅、内厅、女厅、轿厅等。
均有翻轩等雕刻装饰构件,工艺较精。
第二进门楼上砖雕刻有梅、兰、竹、菊图案,水平较高,惜局部已残损。

033玉器公所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一起三进。
门西向,大厅居中,面阔三间,进深十界。
前有抱厦,出斗三升拱,枫拱描金。
扁作四界梁,翻轩均雕刻精美。
后殿三开间,两侧出厢房,据传原为周王庙,大殿前仍存花岗石圆形蜡台一座。
曾作为玉器业行会公所所在地。

034织造局旧址

该建筑现存三进清代建筑,大厅面阔三间,进深八界。
楼厅面阔五间加二厢,进深七界,扁作雕花梁承重,有翻轩。
一座砖雕门楼,门额“燕翼相承”为同治癸酉年(1873)洪钧题,另一座为“癸酉仲冬吴宝恕”题,已残。

035汪鸣銮故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三路七进。
中路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五间18米,进深十檩12.8米,扁作梁,前有船棚轩,青石鼓墩础。
厅后有五开间楼,东路六进,以楼为主,全宅存砖雕门楼六座。

汪鸣銮(1839—1907)浙江杭州人,侨寓苏州,同治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兼总理衙门行走。

036春申君庙

该建筑始建于明初,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
坐北朝南,依次有照墙、头门及戏楼,后殿已改。
头门三间,上层即戏楼后台,硬山顶,北部突出部位为歇山,3.95米见方,通高约6.2米,八角形藻井彩绘盘龙,大殿为三间,前有抱厦,硬山顶,梁架雕刻精细。

春申君名黄歇(公元前314—公元前238),于战国楚考烈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48)封于吴。

037张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存一起三进。
大厅面阔三间16米,进深9.4米,青石鼓墩柱础。
前有乾隆十年(1745)砖雕门楼,额题“吟德怀和”。
民国时属张姓绸商。

038诵芬堂雷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东西两路,为中药名店诵芬堂(雷允上)业主雷氏住宅。
大门东有贴砖内影壁。
东路为走马楼,面阔五间13.3米,进深19米,扁作梁,青石鼓墩础,是非窗和挂落无缺。
中心天井东西宽8.7米,南北宽4.8米。
西路两进楼房,后进为西式建筑。

039潘曾玮故居

故居建于清代,为朝南两路建筑,现存东西各一座楼厅,别号养闲草堂。
门厅曾悬李鸿章题“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匾。
西路楼厅为五开间两厢,面阔约20米,进深约15米。

潘曾玮(1818—1886),官至刑部郎中。

040金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三路四进。
正路四进,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9米,进深五檩9米,扁作梁,前有船棚轩,厅前附两厢。
第四进楼厅三间带两厢,楼下有船棚轩。
厅、楼西侧接花篮厅及小楼,花篮厅前有船棚轩,后有菱角轩。

041许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朝南三路。
正路四进,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12米,进深10.7米,梁架扁作雕花,前置鹤颈轩、船棚轩,不雅观音兜山墙。
末进为四开间后出两厢楼厅,楼后园已废,仅存半亭。
宅内尚存门楼两座,一书“俭德传家”额。

042张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现存两路。
东路存砖雕门楼一座,保存无缺,花篮厅一座,扁作梁架雕花较精。
西路花园及建筑均已改造。

043王宅

该建筑为苏纶厂经理王驾六所建,为民国期间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两路。
东路存六进。
第一、二进为对照花篮厅,各面阔四间13.5米,进深五檩7米,扁作梁,前后翻轩,垂篮雕刻精细。
旁边连以回顶厢庑。
后四进都是楼。
西路大厅已拆,现存五进,第二、三、四进为楼,北至东中市。

044季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三路五进。
西路鸳鸯花篮厅面阔三间11米,进深12.1米,前附两厢。
楼西有庭园,面积约180平方米,以小型山池为中央,环以亭、阁、轩、廊。
中路楼五进,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门楼两座,保存较好,其一有冯桂芬题额“师俭贤后”,另一额“慎修思永”。
现命名为师俭园。

045周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共两路三进。
西路有花篮厅与书斋东西并列,南北形成四个各不相同的小院,蕉石当窗,竹木掩映,十分宁静。
花篮厅面阔三间13米,进深12米,扁作梁架,前后有翻轩,大梁和槅扇雕刻精细。

046顾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五进。
第二进大厅圆作梁架,面阔三间9.9米,进深8.9米,前置鹤颈轩,落地长窗及屏门完全。
第二、三、四进为走马楼。

047石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东朝西,现存三路二进。
北路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1.4米,进深九檩11.2米,梁架扁作雕花,棹木雕人物。
山墙内壁有净水砖勒脚。
厅前有踏跺三级,尚存砖门楼一座,题字已废。

048吴大澂祖居

该建筑为吴大澂从前所居,即“友恭堂”。
原为明代画家金俊明“春草闲房”旧址,重修于清乾隆初。
南向五路,厅、楼三、四进不等。
西起第二路原有“太史第”匾。
第三进楼厅面阔三间10米,进深八檩9米,扁作梁,前有船棚轩,青石础,斜铺方砖。
门楼残余“鲤鱼跳龙门”砖雕。
有“友恭堂”界石。
北至閤村落坊巷19号。

吴大澂(1835—1902)金石学家、古笔墨学家、字画家,官至湖南巡抚。
精通训诂考据之学,有《愙斋文稿》《古籀汇编》等著作刊行。

049五路财神殿戏楼

该建筑于明初始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光绪中修。
坐南朝北,与殿宇遗址隔巷相对。
硬山顶,面阔三间7.3米,进深6.5米,高两层8.4米。
上层设挂落、栏杆。
下层净水砖贴面,辟门三,左、右门有“利泽”“财府”砖额。
两侧北出砖墙,高与檐齐。
前有蹲狮石望柱,当年装有栅栏。

050长洲县城隍庙

该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同治六年(1867)修。
现存东西两路。
正路存仪门和大殿。
大殿为硬山式,面阔三间12.7米,进深10.85米。
扁作梁,三翻轩,有桁间牌科,梁、檩间饰有贴金彩绘“包袱锦”,惜现已吊顶。
西墙有嘉庆二十年《城隍庙碑记》一方。
东路存楼屋两进,均已改建。

051程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民国时为银里手程继高所有。
占地1484.28平方米,建筑面积1379.53平方米,南向三路,中路五进。
第二进为大厅,三开间,双翻轩,梁雕花,柱径40厘米。
第四进为三间带两厢两层楼。
第五进为民国初改建的西式楼房。
东路有一砖雕门楼,已损毁。

052杭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存朝北五路,东起第三路头进为花厅,面阔三间8.75米,进深6.8米,梁架扁作,卷棚顶,落地长窗。
西起第二路第二进为楼厅,外檐有桁间牌科,青石鼓墩柱础。
后园已废。

053陆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一起四进,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共14米,进深10.9米,前有弓形轩、船棚轩。
第四进为堂楼,下有船棚轩,挂落较风雅。

054范烟桥故居

该建筑建于清代,朝东面河,共三进。
即邻雅旧宅、向庐。
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2.2米,进深五檩9.25米,扁作梁,前一枝喷鼻香轩。
末进为五间两厢楼厅。
宅南有园,旱船、池塘已废,花厅、书房、假山及紫藤、玉兰等花木尚存。

范烟桥(1894—1967),吴江人,作家。
尤其在小说创作与研究、电影剧本和旧体诗词创作、报刊杂志编辑、地方文献网络、文物保护等方面,卓有造诣。

055潘遵祁故居

该建筑建于清代,东宅西园,即西圃。
原宅六进南向,正门位于西花桥巷,现仅存大厅及楼厅四座,大厅名“五松堂”,面阔三间13.8米,进深12.5米,梁架扁作,雕刻风雅,前后翻轩,旁边磨砖勒脚。
园已废。
传太平天国时曾被用作民政主座厅。

潘遵祁(1808—1892),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学者,善诗文。

056王氏怀新义庄

该建筑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现存南向二路。
东路八进。
第四进为花厅,前置一枝喷鼻香轩廊,内接鹤颈轩。
第五进为船厅三间,卷棚顶,面阔三间11米,进深6.26米。
第六进为花厅,前院存湖石花坛。
“义庄”的建立以“积德、读书”为根本,教诲出了一批王氏名人,若有名医家王鸿翥、电脑大王王安等。

057吴氏垂裕义庄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路七进。
中路第二进为享堂,硬山顶,面阔三间10.4米,进深10.9米,圆作梁,前翻轩,月梁浅雕花卉,外檐列桁间牌科,有挂落。
第三进为后堂,梁架圆作,旁边以卷棚顶短廊与享堂相连。
堂前有“业广惟勤”门楼,光绪二年(1876)款。

058梓义公所

该建筑建于清代,现存坐北朝南两进,山门临街,上为北向戏楼,面阔三间10.9米,进深6.35米。
大殿为硬山顶,扁作梁,前后有船棚轩。
外檐列桁间牌科。
初在憩桥巷,同治年间移建于此。
原为木工业行会所在,别号公输子祠,俗称清洲不雅观。

059玄妙不雅观方丈殿

该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包括灵官殿、萨祖殿、振法堂、施公祠等一组建筑。
主殿三间,面阔10.7米,进深9.8米。
大殿为硬山顶,滚筒脊,扁作梁架有雕刻,有前翻轩。
1999年不雅观前街综合整治,对该建筑全面维修,并将原宝积寺移建至其东路,合并成一处建筑群。

060天宫寺

该建筑创自东晋末,明、清陆续重修,现存一起四进,有坐北朝南工字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界,歇山顶,四角为石柱,方砖地坪保留,门窗已改。

061陈宅

该建筑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东路第一进门厅面阔三间,砖细垛头,云头挑梓桁。
第二进轿厅面阔三间,门窗、地坪已改。
中路存第三进,棹木厅面阔三间,前有船棚轩,存棹木、山雾云,门窗、地坪局部保留。
天井内花岗石六角古井已废。
中路第四进、第五进为走马楼面阔三间带两厢,有雀宿檐、竹节撑,门窗、地坪、屏门保留。

062潘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存四路建筑,南面门厅、大厅等建筑多已拆除改建。
东路临河,一、二进为三开间边厅。
第三进、第四进为走马楼,第三进天井内有花岗石古井一口。
中路存两进面阔三间走马楼,东北角天井内有青石古井一口。
北向菉葭巷新建门厅一座。
西路多为边厅、花厅。
第三进天井内有署“戊戌仲冬吉旦”净水砖细门楼一座,字额为“螽羽衍长”。

063潘氏松鳞义庄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存二路。
东路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五间,进深四界,门窗、地坪已毁。
第二进为面阔三间棹木厅,存山雾云,前有一枝喷鼻香鹤颈轩,后接船棚轩,门窗、地坪全毁。
第三进三开间大厅,存船棚轩,一枝喷鼻香轩。
西路存五开间大厅,进深九界,门窗、地坪已改。

064丁氏济阳义庄

该建筑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丁锦心创建。
现存坐北朝南六进房舍,建筑面积2590平方米。
头门三间五檩,前有“丁氏义庄”砖额,后附民国六年(1917)门楼额“遗泽流长”,丁怀棨(即丁春之)书。
享堂面阔三间12.3米,进深六檩9.5米,圆作梁,前有一枝喷鼻香鹤颈轩。
后堂三间。
一、二进以两庑连接,二、三进以单间穿堂相通。

065德邻堂吴宅

该建筑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现存两路。
东路仅存边厅,梁架古朴。
西路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13.2米,进深11.6米,扁作梁,逢柱见斗,前有船棚轩,木柱础。
厅后有徐葆光题“竹苞松茂”砖雕门楼及贴砖影壁,下为石须弥座。
第四、五进为楼厅,有木柱础。
第六进为下房,西北隅有两层更楼。

066查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一起四进。
第二进大厅三开间,前有翻轩,后有屏风,青石扁形鼓墩础。
第三、四进为楼,梁枋、长窗、栏杆、挂落雕刻较细。
有砖雕门楼一座。
该建筑南北跨悬桥巷至菉葭巷。

067端善堂潘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五路七进。
东起第二路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3.8米,进深九檩13.2米,扁作梁,逢柱见斗,有棹木。
中路前有扁作花厅两进,后有带厢楼厅两进。
西两路以圆作厅堂为主。
东边路已改建。

此宅为潘镒芬故居。
潘镒芬(1893—1953),字万玉,从前就读于南洋公学,清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江苏铁路学堂测绘科,毕生致力于黄河管理奇迹。

068丁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原存坐北朝南楼厅,面阔三间12.4米,进深9.25米,附东厢一间。
梁架构造具有明代风格,山雾云雕刻荷叶图案。
2012年整体东移建至大儒巷54号。

069韩崇故居

该建筑建于清代,现存正路五进完全。
有坐北朝南大厅,面阔三间带两厢,穿斗式梁架,门窗地坪已改,进深五界,天井地坪已改。
第一进门厅,外檐列桁间牌科。
第四、五进为楼厅,第五进面阔五间13.4米,进深五檩6.4米,楼下置鹤颈轩,槅扇双面雕刻字画。
前出两厢。
西路花厅前有庭园,残余湖石假山。

韩崇(1783—1860),字履卿,号南阳学子,清元和县人,曾任职山东雒口批验所大使,收藏家。
家有宝鼎山房、宝铁斋。
吴大澂、汪鸣銮为其外孙。

070昭庆寺

该建筑始建于元天历元年(1328),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坐北朝南四进,依次为山门、大殿、后殿。
大殿圆作梁,脊高约8米。
后殿面阔三间11.25米,进深13.4米,梁架圆作,前有船棚轩。
2005年全面维修。

071郑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原为坐北朝南、四路七进大宅,现存二路。
东路三进较完全,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10.8米,进深9.1米,山雾云等雕刻较风雅。
厅前门楼砖雕繁复,下有须弥座,题“令德贻芳”额。
东路第四进门楼有嘉庆五年(1800)款,为王世琛题。

072宋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东西二路。
东路仅存三开间带两厢楼厅,东西山墙上博风较好,楼厅用料粗壮,高大宽敞。
地坪方砖为斜铺砌就,门窗、屏门保留。
楼下有船棚轩,天井内青石地坪。
西路为五开间楼厅,进深七界,扁作梁架,有一枝喷鼻香轩及船棚轩,两厢门窗已改。
该宅为大学士宋德宜康熙二十四年(1685)购置重修。

073怀德堂凌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原有三路五进,现存西路楼厅和中路两进楼厅。
中路后进楼厅五开间,底层前檐有落地长窗十六扇,明间后部有纱窗槅十二扇。
厅前门楼额“元旋叶吉”,乾隆四十四年(1779)款,高下枋雕戏文人物甚精。

074杭氏义庄

该建筑建于清代,于2003年移建,移建前有两路。
东路两进,第二进为享堂,面阔三间11.2米,进深12米,扁作梁架,浅雕花卉,前双翻轩,后单翻轩,外檐有桁间牌科。
移建后为传统庭园建筑,东路为享堂及附房。
西路为花园住房部分。

075潘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前后四进,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和堂楼。
大厅面阔三间12.8米,进深9.5米,扁作梁架,雕刻风雅,有卷棚轩和桁间牌科,青石柱础。
厅西附书房一间,前有小院,缀以太湖石。

076朱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四路。
西路四进,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1.6米,进深六檩9米,前有船棚轩,梁架圆作,青石鼓墩础。
砖雕门楼较完全。
第三进为三间两厢楼厅。
中间两路,偏东一起第一进面阔三间门厅,云头挑梓桁,墙内嵌有清同治九年苏州府碑刻一方。
东路前几进建筑已改建。
第五进、第六进为走马楼。

077周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存两路五进,西路第二进轿厅,面阔三间,进深六界,青石阶沿,木鼓磴柱础。
第三进面阔三间带两厢大厅,厢房为回顶。
大厅进深八界,前有船棚轩,门窗、地坪基本保留。
天井内净水砖门楼保留完全。
第四进楼厅面阔三间,已改。
天井内砖雕门楼已毁。
中路存轿厅,已改。
天井内有青石六角古井一口。
东路第二进为民国大厅,青砖扁砌。
东路第四进为面阔三间楼厅,带两厢。

078徐氏春晖义庄

该建筑坐北朝南,为宣统元年(1909)孝女徐淑英创办。
西路存厅堂一进,面阔三间,雕花扁作梁,东西两侧有挟屋。
西路和银杏等花木现位于大儒中央小学内。
东路存厅堂三进,第一进为鸳鸯厅,第二进大厅与前厅以廊庑相连,有石刻14方,内容有《徐孝女七十年事实》等。
东路前现为小游园。
东侧庭院存银杏、桂等花木及湖石花坛。

079潘祖荫故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存三路五进。
西路第二进轿厅面阔三间,进深六界,青石阶沿,木鼓墩。
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带两厢,厢房为船棚顶。
大厅进深八界,前有船棚轩,门窗、地坪基本保留。
天井内净水砖门楼保留完全。
第四进面阔三间楼厅已改。
天井内砖门楼已毁。
中路存轿厅已改。
天井内青石六角古井一口,第四五进为走马楼。
东路第二进为民国大厅,青砖扁砌。
东路第四进为面阔三间楼厅,带两厢,天井内青石古井一口。

潘祖荫(1830—1890),清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
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
此宅为潘祖荫伯父潘曾莹房产,潘祖荫大孟鼎、大克鼎曾藏于此宅。

080韩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
中路第一进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五界。
第二进面阔三间带两厢,进深八界,门窗部分保留,前有鹤颈轩。
天井内残余砖门楼。
第三进面阔三间带两厢楼厅,天井内混水门楼额“燕翼贻谋”,光绪丙子孟春(1876),仁和吴恒款。
第四进楼厅有雀宿檐。
西路第一进门厅面阔三间,穿斗式梁架,进深六界。
第二进轿厅面阔三间,前有船棚轩,圆作抬梁式,进深七界,门窗全无,地坪已改。
第三进平房面阔三间带两厢,天井内有古井一口。
东路存二进。

081清慎堂王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存三路四进。
中路第三进大厅面阔三间,有船棚轩,青石雕花柱础,荷叶墩、山雾云。
第四进楼厅面阔三间,天井内有花岗石地坪,存有嘉庆十一年(1806)门楼,庞国钧题,额“三槐门荫”。
楼下有鹤颈轩,扁作雕花梁,门窗、地坪有损。
西路第四进为民国初年楼厅,门窗、围栏完全。
东路轿厅、备弄内尚存木鼓墩。
东路第四进楼厅已改。

082徐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三路。
东路第一进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五界回顶,方砖地坪、门窗保留。
第二进楼厅为面阔三间,门窗、地坪有损。
天井内有光绪潘㬶书净水砖雕门楼一座,保存完全。
天井内湖石假山残余,有古井一口。
中路存门厅,大厅。
大厅面阔三间,已整修。
天井内有混水门楼残余,花窗、石地坪保留。
西路建筑多有改造。

083笃佑堂袁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存东中西三路。
先后属顾氏、吴氏、袁氏。
西路六进,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8.8米,进深7.4米,梁架扁作,设鹤颈轩、菱角轩,山雾云及长窗雕刻风雅。
四、五两进连作走马楼。
中路花篮厅较新奇。
东路有家祠两进。
后园已废。

084庞宅

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83),共二路五进。
西路存花篮厅,院落内存湖石假山,花篮厅与书房相对照。
另一院落原有月牙池,池边有曲廊,隔岸有六角亭,今均不存。
院北临河,并存河埠水码头及古井二口,其边廊为一枝喷鼻香轩,通过边廊左拐可入花篮厅。
往北可进内厅、堂楼。
西楼厅、内厅、堂楼为居住区,该建筑构思奥妙,独具特色。

该宅康熙年间为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在苏州的行馆,至清同治元年(1862)庞庆麟(官至刑部主事、户部主事)购得此宅并修缮,金松岑、赵元任等曾居住于此。
庞氏后裔多居于外地,部分侨居外洋。

085郭绍虞故居

该建筑建于晚清,坐北朝南,临河,一起五进。
大门外沿河原有一高大照墙。
门厅、轿厅已改。
第二进为花厅,存鹤颈轩,门窗、地坪已改。
第五进大厅东侧边厅已塌。
故居内存青石古井一口。

郭绍虞(1893—1984),著名学者、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辞海》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086唐纳故居

故居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现存三路五进。
中路第三、四进走马楼装修风雅。
西路第一、二进均面阔三间9米,进深6.2米,旁边以厢房连接,形成对照花厅。
宅东庭园尚存花厅、亭子等。
东路第三进存民国洋楼一座。

唐纳(马骥良)(1914—1988),中国著名报人、电影评论家、和演员。

087杨宅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存二路三进,原属杨姓(一作属费姓)。
西路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1.2米,进深10.2米,梁架扁作,有彩绘遗迹。
棹木雕鹿、雀和缠枝花。
落地长窗无缺。
中路第二进砖雕门楼额“翰苑流芳”,署乾隆年款。

088吴宅

该建筑群建于清代,现存三路九进,坐南朝北,体量较大,格局尚完全。
个中西路第四进楼厅面阔三间,门窗基本保留,天井内有“慈孝友恭”的砖细字额,略微有损。
楼后有雀宿檐。
第五进为面阔三间带两厢的楼厅,海棠格长窗及半窗保留部分。
槅扇保留、屏门保留、方砖地坪有损。
东路第五进楼厅面阔三间有两厢,门窗部分保留,屏门及槅扇保留。
中路第五进楼厅面阔二间,有复檐,楼下一枝喷鼻香鹤颈轩,前有雀宿檐。
第九进为民国楼厅,海棠格长窗,北面后门通卫道不雅观前。

089吴学谦旧居

旧居建于清代,为坐北朝南建筑。
第一进门厅,面阔三间,进深四界,门窗、地坪保留。
第二进面阔三间带两厢大厅,进深六界,圆作抬梁式,门窗、地坪保留。
天井内有光绪癸卯(1903)“克昌厥后”混水门楼保存,蒋炳章款。
天井内花岗石地坪保留,屏门保留。

吴学谦(1921—2008),上海人,曾任中华公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中心政治局委员。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吴学谦曾居住于此。

090裘业公所

该建筑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即硝皮同行公所。
坐北朝南,现存二路三进,西路现存仪门、大殿两进建筑。
大殿硬山顶,面阔三间,扁作梁架。
山雾云雕刻风雅,砖细及书额均有相称艺术代价。
外檐列象鼻昂桁间牌科。
东路现存西向砖雕门楼及三进建筑。

091怡老园后楼

现仅存楼厅一处,楼朝南,面阔五间28.9米,旁边带厢楼,进深10.8米,圆作梁粗壮,无雕刻彩绘,出檐较深。
怡老园为来岁夜学士王鏊(1450—1524)致政归老之地,清代易作江苏布政使署。

092某宅鸳鸯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面阔三间7.75米,进深12.7米。
圆作梁架,北半部五架卷棚顶,雀替等雕刻简洁,南部回顶,无雕饰。

093毛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存一起二进。
第二进为楼厅,面阔三间10.45米,进深九界11.75米。
雕刻繁复,挂落完全,民国装修,落地长窗完好。
前为双翻轩(一支喷鼻香轩、船棚轩)。
有道光二十五年款(1845)砖雕门楼一座,上额有梅兰竹菊纹饰,兜肚雕戏剧人物,门额“兰桂擢秀”。

094顾家花园

该建筑为清代顾宅内的私家庭院。
园虽不大,但支配风雅,以池塘为中央,叠石为岸,上架石梁,环以花厅、书房、琴台、半亭、曲廊、假山等。
植有瓶花树、蜡梅、白皮松、木莲、紫薇、黄杨等名贵花木。
是苏州为数不多的保护较完全的小型私家庭院。

095海宏寺

海宏寺俗作海红寺,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光绪间先后改为管粮通判署、江苏法政学堂。
现存硬山顶大殿,面阔三间12.5米,进深十檩13.4米。
已整修一新。

096郑氏宗祠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现存朝南两进。
第一进已改建。
第二进为享堂,面阔五间19.4米,进深六檩11.6米,扁作雕花梁,有船棚轩。
前出两厢,各三间一步架。

097潘奕隽故居

即躬厚堂,建于清代,现存朝南三路。
中路五进,第二进大厅前有门楼,额“庄敬日强”,乾隆三十二年(1767)款。
第三进后厅,面阔五间20米,进深9.5米,扁作梁,木柱础。
东路有潘氏图书馆。
门外有“躬厚堂潘”界石。

潘奕隽(1740—1830),字画家。
乾隆进士,官至户部主事。

098张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又称懿德堂。
坐北朝南,现存两路二进。
西路依次为门厅、客堂和客堂后原有楼厅,已移建至潘儒巷31号王氏惇裕义庄内。
楼厅前“汔可小安”门楼,陆润庠题”额。
东路存楠木花厅面阔三间10.25米,进深12米,卷棚顶,扁作梁雕花,前后有船棚轩,垂篮、挂落、长窗等较风雅。
前院山石嶙峋,花木茂盛。

099庞氏居思义庄

庞氏居思义庄建于清代,原为刺绣大师沈寿“同立绣校”旧址,民国期间卖于庞氏,今称绣园,朝北二路,东路两进,西路三进。
南有曲尺形小园,面积约200平方米,有曲池、小桥、半亭、水榭、回廊、石峰、石笋等。

100慕园

慕园建于清代,园中亭榭早圮,尚存山池,峰石玲珑,池塘盘曲,树木苍古。
宅南向两路,现有建筑面积558平方米。
正路四进。
东路五进,庭园中有假山,相传太平天国时曾为慕王府。

101宝积寺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尚存头殿、正殿,青石鼓墩,正殿单檐歇山顶,檐下有牌科。
1999年不雅观前街综合整治,将原位于塔倪巷的宝积寺原扁作花厅等建筑移至三清殿后不雅观成巷中,与原方丈殿合并成一处建筑群。

102潘宅

该建筑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原为大宅,现存一起,第三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2.9米,进深8.6米,梁架扁作,前有船棚轩,后一进为走马楼,其间有道光三十年(1850)门楼。

103庞莱臣故居

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西宅东园。
宅现存后楼。
轿厅后原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门楼,额“闳规远绍”,现已拆除。
园以池塘(已填没)为中央,尚存三曲桥一座。
池南为湖石假岩穴壑,池北有楼厅三间。

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
浙江吴兴南浔人,被誉为“全天下最负盛名”的中国字画收藏大家。

104赵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原有两路,东路已拆除。
现存西路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11.2米,进深7.5米,滚筒哺鸡脊硬山顶。
梁架存荷叶墩、山雾云等,扁作雕花大梁及蜂头雕刻较精美。

105陈宅

该建筑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东侧面街临河。
现存西路大厅、楼厅和东路花厅、庭院。
楼厅面阔五间18.2米,进深八檩10米,扁作梁,前有船棚轩。
大厅三间,扁作梁,饰棹木,前有船棚轩、鹤颈轩。
花厅三间,有船棚轩,装修工细。
厅南庭院有湖石假山花坛和花木。

106王宅

该建筑为老字号药铺王鸿翥主人家族所购房产,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东、中、西三路四进。
西路第三进楼厅下有船棚轩。
东路第三进楼厅体量较大,基本保存完全。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曾住此。

107孝友堂张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现存三路五进。
大门保存青石三狮戏球抱鼓石一对。
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云头挑梓桁,天井内有净水砖雕门楼一座,已损,花岗岩地坪。
第三、四进为连体走马楼。
檐口下云头挑梓桁,裙板、围栏及二楼门窗较好。
檐口饰木雕精美垂柱花篮。
廊内一枝喷鼻香鹤颈轩,刻花卉戏剧人物比较精美。
天井内花岗岩地坪基本完全。
第五进为三开间楼厅。

108董氏义庄

该建筑群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享堂为第二进,面阔三间,东侧有二层楼,西侧面阔一间,进深七界,前有船棚轩,扁作雕花梁承重,有山雾云、抱梁云。
有前檐,檐下有梓桁、斗拱、垫拱板等。
花岗石柱础,方砖地坪及门窗保存较好。
享堂内东壁嵌有道光五年(1825年)执帖石刻一方。

109王宅

该建筑群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一起五进。
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五间14.6米,进深9.8米,梁枋粗壮,山雾云雕刻淳厚,木柱础;第三进楼厅面阔三间;第四进天井内有古井一口;末了两进均为五间,第五进天井前有砖雕门楼一座,古井一口。

110真觉庵

该建筑群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坐北朝南,分东西二路。
西二进为韦驮殿、大雄宝殿。
东路有房屋三进,末进为楼。
占地955平方米,建筑面积726平方米。
大雄宝殿为硬山博风造,面阔三间8.7米,进深9界9.6米,前有船棚轩,外檐桁间牌科。
殿前有道光十一年(1831)双面细雕净水砖门楼一座,另有咸丰四年(1854)碑石一方。

111元和县城隍庙

元和县城隍庙即阴元和堂,清雍正四年(1726)即土谷神张明庙改建,同治六年(1867)重修。
坐北朝南。
仅存配殿一座,后楼三间。
后楼面阔三间13米,进深10.45米,青石覆盆式柱础。
张明是东汉名将,命丧凤池,宋元丰初邑人立祠祀之。

112艾步蟾故居

该宅建于清代,现存二路三进,坐北朝南。
东路第一进门厅面阔三间已改。
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原有“贻德堂”匾额。
第三进面阔三间带两厢楼厅。
西路第二进花厅带小院,廊内和合窗保持原貌。
花厅内梁架,前五界回顶,后三界回顶。

艾步蟾(1854—1933),吴中名医,以善治伤寒著称,行医五十余载,救愈病人无数,入门弟子各有造诣,曾任吴县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113陈宅

为清末民初建筑,坐北朝南,一起三进。
第二进大厅步柱下尚存木质柱础,桁条上存彩绘遗迹,依稀可辨。
楼厅后有花园。

114田宅

该建筑群建于清代,现存二路四进,坐北朝南。
西路第三进楼厅面阔三间10.8米,进深9.8米,楼下有船棚轩,青石柱础雕牡丹纹。
存古井一口,井圈已失落。
东路大厅面阔三间,坐北朝南,前有船棚轩,扁作承重。
第四进为清末建筑,民国改建,面阔五间带二厢楼厅。
早期为晚清潘仪凤养心园旧址,后归田氏所有。

115沈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现存两路五进。
西为正路,存大门、轿厅、大厅、楼厅及附房。
轿厅面阔三间,前有船棚轩,圆作四界梁,后双步;大厅亦面阔三间,前翻轩,扁作梁。
轿厅前及大门内各存混水三飞砖门楼一座。
东路南为庭园,尚残余湖石花坛和广玉兰古树,第四进为佛堂,扁作梁。

116清微道院

清微道院始建于宋端平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时重修。
现存殿宇一座及附房数间。
殿南向,面阔三间,前有廊,内有船棚轩,圆作四界梁,后双步,花岗石柱础浅刻包袱锦。
原供奉三元大帝,又称清虚道院。

117曹沧洲祠

建于清末,原为曹沧洲行医处,坐北朝南,现存两进,占地400余平方米。
后进为享堂,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17米,梁架为前八界:双船棚轩,扁作雕花四界梁,脊檩饰山雾云;后扁作六界梁,天井内净水牌科砖雕门楼,篆额“厚德载福”。
享堂东侧尚存一开间楼房一座。

曹沧洲(1849—1931),名元恒,字智涵,吴门名医,世传内外科,尤善温病,光绪丁未(1907)被征召入京为御医,有《曹沧洲医案》等著传世。

118吴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三路四进。
中为正路,存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四进,均面阔五间,大厅面阔20.9米,进深六檩9.9米,贡式梁架,内为菱角轩,外置船棚轩廊,前出东西廊庑,木构装饰精细,天井内有净水砖雕门楼。
西路存花厅、楼厅两进,均面阔三间,花厅前有船棚轩回廊,东路存门屋及楼厅两进,均三开间。

119范氏宅园

该建筑建于清代,存两路三进,以备弄相隔。
东为正路,存门厅、轿厅、大厅三进。
门厅已改,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九界,前后有翻轩,东次间尚存斗三升桁间牌科,垫拱板透雕花卉,天井前有净水砖雕门楼。
西路仅存花厅,面阔三间,扁作雕花梁,有翻轩,厅前有黄石假山。

120沈瓞民故居

故居为民国建筑,南向,主厅在西侧,东有两幢中西式楼房,楼房北存传统建筑厅堂一座,北向由富郎中巷出入,厅前有一枝喷鼻香鹤颈轩,圆作四界梁,后双步。
德寿坊东侧尚有附房数间。

沈瓞民(1878—1969),名祖绵,浙江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
民国21年(1932)购苏州富郎中巷德寿坊寓所定居,潜心著述,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地理学、经学诸方面均有研究。

121承澹盦故居

该建筑建于民国期间,南向,原有五进平房,第二、三进面阔三间,为诊疗室;第四进为主体建筑起居室,现仅存后三进,起居室面阔五间,中三间缩进留出前廊,前后为庭院。

承澹盦(1899—1957),江苏江阴人,抗战后定居苏州,中医针灸学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122秦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南向临街,存一起五进: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后楼。
前三进均面阔三间带两隔厢,明间后设穿堂。
大门净水砖细垛头,云头挑梓桁,檐口板透雕花卉。
大厅进深九界,设鹤颈一支喷鼻香轩廊,内前后船棚轩,圆作四界梁。
楼厅三间两厢,楼下设鹤颈轩,东西厢房为楼。
轿厅、大厅、楼厅前各有砖雕门楼一座,大厅前为牌科净水砖雕门楼,额“修礼以耕”,雕刻精细。

123丁宅

宅始建于明,清丁姓道员重修。
宅南向,原存五进,有明式大厅,后因道路拓宽及街坊改造,前三进移建别处,现仅存楼厅两进,占地527平方米。
前楼厅三间二隔厢,面阔17.8米,进深六界8.95米,圆作梁,有雀宿檐,设竹节撑及花篮。
后楼厅亦为三间二隔厢,进深六界,圆作梁架。

124马宅

马宅建于民国期间,原为前宅后园布局,原有两进楼厅、旱船、亭阁及湖石假山。
现仅存南向楼厅及楼南小庭院,占地200余平方米。
楼厅面阔三间10.8米,进深七界9米,圆作梁架;有雀宿檐,竹节撑及花篮雕刻较细。
庭院内花街铺地,有湖石假山。

125元和县署旧址

元和县为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地所置,与吴县、长洲县同为苏州府附郭县。
雍正六年在十郎巷(今元和路)始建县署,现存建筑为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
建筑南向,存两路,正路两进:二堂、后堂,二堂硬山顶,圆作梁,面阔五间19米,前有廊,设船棚轩,轩梁扁作雕花,前有两庑,中心有卷棚顶穿廊;后堂面阔五间,圆作梁架。
东路存书房寿藤轩,面阔三间,前有船棚轩,轩梁扁作雕花;圆作四界梁,设山雾云,较为少见。
轩前附卷棚歇山顶方亭,饰有木雕垂篮。
轩后古紫藤一架为明代遗物。

126吴大澂故居

故居建于清代,东向,存大厅、楼厅两进。
大厅前有廊,设鹤颈一支喷鼻香轩,轩梁扁作有雕花。
大厅面阔三间,扁作梁架,有船棚轩两道,现已吊顶。
楼厅面阔三间,旁边有厢楼,进深下八界上七界,圆作梁,楼下鹤颈轩,轩梁扁作,设荷包梁,长窗裙板雕刻花卉较精,厢楼三界回顶,檐下饰雕花垂蓝。
楼厅前天井内存净水牌科砖雕门楼一座,字牌额“螽斯衍庆”,有同治辛未年(1871)款,上枋及兜肚雕人物故事,下枋包袱锦刻卍纹,门楼雕刻风雅,保存无缺。

吴大澂(1835—1902),金石学家、古笔墨学家、字画家,官至湖南巡抚。
故居原为康熙时江苏巡抚宋荦故居,吴于光绪初购得,并加以改建。

127张家瑞故居

故居为民国建筑,南向,存两栋青砖外墙中西式二层楼房,前楼坡顶,面阔三间,前为廊,檐口、山墙等部位堆塑装饰较精,富有特色。
后楼室内入口地砖等装折尚部分保留。

张家瑞(1873—1957),字珍怀,号席卿,浙江奉化人,辛亥革命期间加入同盟会,光复后任浙江同盟会支部科长,民国六年(1917)任职于粤军许崇智部,十三年筹建黄埔军校,为筹委会七位委员之一,曾参与北伐。
民国二十年退居苏州,建宅于槐树巷。
解放战役中曾任领导的长江商行董事、上海鼎元银号董事长,并掩护。
著有《两淮盐政史》。

128周瘦鹃故居

主体建筑为青砖外墙中西式平房,建于民国期间,坐北朝南,面阔四间,前有两厢,周瘦鹃对主厅各室逐一题名,自东向西分别为“含英咀华之室”“爱莲堂”“且住”“寒喷鼻香阁”,东西两厢为“凤来仪室”“紫罗兰庵”。
厅南为花园,有假山水池,广栽花木、盆景,尚有古树白皮松一棵。
故居原称默园,园主系何绍基裔孙,周瘦鹃于1931年购得,维修拓建,叠山浚池,广栽花卉树藤,更名为“紫兰小筑”。

周瘦鹃(1895—1968),苏州人,原名周国贤,号瘦鹃,笔名怀兰室主、紫罗兰庵主人,作家、翻译家、盆景艺术家,民进会员,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大代表。

129顾宅

建于清代,南向,现存三路。
中路现存三进。
大厅面阔三间,进深八檩,前置船棚轩,饰棹木,扁作梁,设山雾云,大厅前净水砖雕门楼已残,仅存下枋以下。
前楼厅有楼下轩,天井内存净水砖门楼,额“恭俭庄敬”。
后楼厅楼下设鹤颈轩。
东路仅存花厅一进及楼厅两进,花厅面阔三间,前设鹤颈一支喷鼻香轩,圆作梁,门窗制作较细;后两进楼厅成走马楼。
西路格局已不完全,存楼两进。

顾宅为当代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顾廷龙(1904—1998)故居,亦名复泉山馆。
原为清布政使朱之榛所有。

130程小青故居

故居为民国建筑,大门西向,入内有南向平房三间,为起居室,中为客厅,旁边为寝室;南有庭院,广植花木;起居室东有小型西式楼房一栋,楼上是书斋。
民国初,程小青应聘任教职于苏州,遂举家迁苏,后于望星桥北堍建造新屋,自题为“茧庐”。

程小青(1893—1976),别号青心,别号茧翁,上海人,侦查小说作家、翻译家、电影剧作家,历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委常委,曾任教于苏州景海女子师范、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市一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侦查小说《霍桑探案》有较大影响。

131邓邦述故居

住宅建于清代,南向,现存两路,东为正路,原有四进,门厅已拆,现存轿厅、大厅、起居室三进。
西路南为庭院,后三进均为楼。
第二、第三进以厢房贯通形成走马楼,即为藏书处群碧楼。

邓邦述(1868—1939),字正闇,南京人,光绪翰林,曾任吉林民政使,著名藏书家,1921年定居苏州。

132汪宅

汪宅建于清代,南向,北临第三横河,规模较大,现存六路。
正路偏东,第二进轿厅面阔三间,进深六界,有木柱础,正四界扁作梁,山雾云雕刻简洁圆润,有明代风格。
东一起第二进为花篮楼厅,面阔三间,前设鹤颈轩,垂篮雕刻风雅。
东二路门屋有砖细垛头,云头挑梓桁;第二进厅堂面阔三间,前设鹤颈轩,扁作雕花四界梁,设山雾云;前两进东以廊相连,廊设一支喷鼻香鹤颈轩。
西路末进为楼厅,正三间带东西各两间,前有厢楼,楼厅楼下一支喷鼻香鹤颈轩,扁作雕花承重。
汪宅保留前街后河布局,规模较大,木作较为精细,是较为范例的古城水乡民居建筑。

133李宅

李宅建于清代,北临第三横河,建筑南向,现存二路五进。
门厅偏东,面阔三间,穿斗式梁架,西侧尚残余砖细垛头檐下云头挑梓桁。
东二进为三间厅堂,满轩做法,前为廊,设一支喷鼻香轩,后有两道船棚轩,前道贡式;天井内存混水三飞砖门楼一座;第三进为书房一间。
大厅在西路,东连书房,面阔三间,进深六界,扁作雕花四界梁,设山雾云;大厅后尚存内厅、楼厅两进,内厅面阔三间,进深七界,前设船棚轩,圆作梁。
李宅前街后河布局,尚保留古城水乡民居建筑风貌。

134秦宅

秦宅建于清代,北临第三横河,建筑南向,现存四进。
前三进均为圆作普通梁架,第四进为楼厅,面阔三间,有东西厢房,楼下有一枝喷鼻香鹤颈轩,扁作承重;雀宿檐有垂篮和竹节撑,竹节撑雕刻较细腻,楼厅前天井内存净水素门楼一座,无额。
楼厅西接书楼一间。
秦宅前街后河布局,尚保留古城水乡民居建筑风貌。

135吴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存两路四进,以备弄相隔。
东为正路,存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四进。
大门三开间,有净水砖细垛头;轿厅前有净水三飞砖门楼,字牌已毁。
大厅面阔三间,进深八界,原额“燕诒堂”,为明式建筑;硬山顶,屋顶举升平缓;南有廊,扁作;前有船棚轩,轩梁扁作,设荷包梁;扁作四界梁,大梁上垫坐斗,脊桁饰山雾云。
楼厅面阔三间,进深八界,前有船棚轩,轩梁扁作雕花,扁作雕花承重,后双步。
旁边厢房为楼,天井内有清同治九年(1870)款净水牌科砖雕门楼,额题“燕诒式穀”,雕饰牡丹、石榴、寿桃和“五蝠(福)”快意。
西路四进,第三进花厅圆作梁,前后双翻轩;第四进楼厅面阔五间,底层前设鹤颈轩,轩梁扁作雕花,设荷包梁,扁作雕花承重。

136太原王氏家祠

该建筑建于清代,南向,存二路四进。
西路头进面阔三间,桁间牌科凤头昂丁字枫拱,云头挑梓桁。
第二进享堂,面阔三间,进深九界,桁间牌科斗三升,檐枋雕花卉,挂落较精;南有廊,廊设鹤颈一支喷鼻香轩,轩梁扁作雕花,有抱梁云;前后船棚轩,轩梁均圆作,圆作四界梁。
第三进为后堂,末进为住房。
东路尚有小间附房四进。

137顾宅

顾宅建于清中代,建筑南向,现存三路五进。
中路五进:门厅、轿厅、大厅、内厅、附房。
轿厅前存净水牌科砖雕门楼,上枋花卉雕刻较细。
大厅面阔三间10.45米,进深九界10.85米,南有廊,前有船棚轩,设荷包梁、荷叶墩;方椽,扁作四界梁,山雾云雕仙鹤流云,设荷叶墩,脊桁、轩桁有彩绘,山雾云、荷叶墩雕刻憨实、流畅,为范例的清中期作品。
大厅前天井内有雍正辛亥(1731)款门楼,额“玉山嗣美”,仅存上枋以下,砖雕较精,下有须弥座。
内厅面阔三间,进深12.5米,前有船棚轩,有旁边对称的歇山顶方形更楼各一座。
东路仅存北部附房及民国所建平房二进。
西路尚存偏厅及部分花园。

138吴氏继志义庄

建筑为清中期建筑,南向,现存头门、享堂二进。
头门为将军门式,面阔三间,斗三升桁间牌科,有抱鼓石一对。
享堂面阔三间,进深九界,南有廊,前有船棚轩,轩梁扁作雕花,设荷包梁、抱梁云;扁作雕花四界梁,脊桁间山雾云,后双步,雕花青石柱础。
东侧尚有附房数间。

139顾宅

该建筑建于清中期,东向临街面河,现存两路五进。
南为正路,存五进:门厅、轿厅及三进楼厅。
门厅已改,轿厅扁作梁,天井内有净水三飞砖门楼,额“景星庆云”,第三进为楼厅,面阔三间9.3米,进深9.6米,桁间牌科斗三升,前有鹤颈一支喷鼻香轩接船棚轩,轩梁均扁作有雕花,后有船棚轩,有穿堂。
楼前天井内存净水牌科砖雕门楼,额“春晖朗照”,石韫玉题,有“甲寅仲秋款”(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砖雕较精。
北路存偏厅、楼厅两进,偏厅面阔三间,有船棚轩。

140苏宅

该建筑建于清中晚期,建筑东向临街面河,原有二路五进,后将南邻朱宅两进房屋移置北侧,现为三路。
南为正路,存五进:门厅、轿厅、大厅及二进楼厅。
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九界,桁间牌科斗六升,前有鹤颈一支喷鼻香轩接船棚轩,扁作四界梁,设山雾云、抱梁云,有棹木,后有船棚轩。
天井内有净水牌科砖雕门楼,额“慎修思永”,有“道光庚戌”款(道光三十年,1850年),上枋雕“十鹿图”。
后两进楼厅连通为走马楼,有楼下轩,后楼厅有雀宿檐。
北路前部已改为花园,尚存船厅、花篮厅及两进楼厅。
花篮厅面阔三间,前为五界回顶,后为五界回顶接鹤颈轩,后步柱改设花篮。

141朱宅

该建筑为清代住宅,较完全,砖雕门楼三座较精细。

142红豆山庄遗址

该处为明刑科给事中吴之佳宅旧址。
宅南向,存两路四进。
西为正路,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厅后有楼两进,后楼厅面阔三间,进深八界,楼下有船棚轩,轩梁扁作雕花,设荷包梁;扁作雕花承重,后双步。
楼前天井内存净水牌科砖雕门楼。
西路西侧有古红豆树一株。
东路存偏厅及楼厅两进,偏厅扁作四界梁,设山雾云。

吴之佳,字公美,长洲(今苏州)人,万历进士,官给谏。

143吴宅花园

吴宅花园建于民国期间,为原国民党总统府秘书长吴忠信寄寓苏州时的宅园。
花园原占地16亩,大门东向,主体建筑位于园中偏北。
现规模已大为缩小,占地仅236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尚存,为两层西式楼房一幢,楼南向,平面呈凹字形,面阔三间,下层南向设廊,北面两侧各有披屋一间,相对延伸如厢楼。
主楼东有附房平房数间,主楼西南存池塘,池岸弯曲,岸侧立小亭;主楼东南残余湖石假山,园内植银杏、白皮松、玉兰、含笑等花木。

吴忠信(1884—1959),字礼卿,别号守坚。
安徽合肥人。
从前毕业于江南武备学校,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
历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委员、安徽省政府主席、贵州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新疆省政府主席、总统府秘书长等职。

144周宅

周宅建于清代,建筑南向。
正路现存门厅、大厅二进,均面阔三间。
门厅圆作穿斗式梁架,桁间牌科斗三升,云头挑梓桁。
大厅进深七界,前有扁作鹤颈一支喷鼻香轩,圆作四界梁,后双步,花岗石柱础用料较大。
西侧尚有一起住宅,原为朱姓所有,其大厅、楼厅保留尚好,大厅面阔三间带两隔厢,前有鹤颈一支喷鼻香轩,圆作四界梁,后双步。
前院尚存朱张氏节孝坊一座。

145驸马府庙

驸马府庙俗称驸马府堂,供奉元末张士诚女隆平公主偕夫婿潘元绍,始建无考,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中重修。
建筑西向临东大街,占地500平方米,存山门及大殿各三间。
山门临街,辟门三,一大两小,中为净水牌科砖雕门楼,有挂落,字牌额“显圣明王庙”,有“同治六年”款,字镶边刻云纹,上枋及兜肚刻人物,下枋刻人物及花卉;整座门楼制作较精,保存较好。
大殿面阔三间,博风硬山顶,龙吻脊,有外檐桁间牌科。

146怀厚堂王宅

即王颂蔚旧居。
建于嘉庆年间,原三路五进,现存三路三进,占地近1800平方米。
宅北临十全街,入门为长巷即怀厚里。
巷东有两路建筑。
东路原有三进楼厅及两进平屋,现仅存二进楼厅。
楼南向,均面阔三间,后楼厅保存较好,扁作承重,前后翻轩,轩梁均扁作,有荷包梁,前有鹤颈轩,后有船棚轩;内装折雕花挂落及长窗基本完全。
西路现存原南部三进三开间楼房,第一进楼厅雀宿檐较精,楼下前翻轩,二层鹤颈轩。
巷西尚存一起建筑,现仅存楼厅一进,楼下有船棚轩,别的平房建筑均已改建。

王颂蔚(1848—1895),来岁夜学士王鏊后裔,字芾卿,号蒿隐,苏州人。
光绪六年(1880)进士,除户部主事,补军机章京。
参与同治《苏州府志》编写及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书目》校定,撰有《周礼义疏》及《明史考证捃逸》多少卷。
中日甲午战后,悲愤悒郁成疾,卒于北京。

147慎思堂王宅

原宅主为来岁夜学士王鏊后裔,宅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南朝北,原有两路四进。
现仅存东路第二进大厅,大厅面阔三间10.1米,进深9.55米,前有船棚轩,轩梁扁作,有荷包梁;扁作四界梁;全体梁架逢柱见斗,斜铺方砖地。

148赤阑相王庙

始建于唐,俗称相王庙。
宋《平江图》标于城东南隅杨杏子桥东。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苏州织造李煦重修于今址,奏请加封护国忠显王。
咸丰十年毁于战火。
现庙为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光绪三十四年修葺。
现存朝南两进:大殿、配殿。
大殿硬山顶,龙吻脊,面阔三间14米,进深12.4米,桁间双昂十字牌科,前有船棚轩,轩梁扁作;圆作四界梁,大梁间设斗拱。
后进配殿面阔三间,前有廊,设船棚轩。

149彭定求故居

建于清代,现已不完全,仅存西侧正路门厅、楼厅及其东路书厅等零散建筑,二十一世纪初将残余建筑东移数十米,整修成一起。
现宅北向临十全街,占地约760平方米,存四进: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均面阔三间。
门厅将军门式。
大厅前有廊,廊设鹤颈轩,轩梁扁作,圆作四界梁。
楼厅前廊亦设鹤颈轩,有雀宿檐,竹节撑及垂篮制作较细,楼前天井内存净水牌科砖雕门楼额“紫阳世德”。
住宅西有小花园。

彭定求(1645—1719),字勤止,号访濂、止庵,晚号南畇老人,人称南畇师长西席。
康熙十五年(1676)钦定状元,官至翰林院侍讲,深研宋明儒学,著作丰富。
孙彭启丰以状元官至兵部尚书。
祖孙均中会元、状元,成为吴中盛事。

150许宅

许宅建于清代,现存一落四进,有门楼两座,其一砖额刻“祥云瑞日”,其二砖额刻“嗣宗泽远”,第三、四进为走马堂楼。
2000年5月2日,后二进毁于火。
现已修复。

151汪氏义庄

汪氏义庄为清道光六年(1826)汪士钟建造,现存头门、仪门、享堂、堂楼。
头门仪门享堂均有外檐桁间牌科,前后均有梓桁,头门为将军门形式,现仍保留门额及门簪,仪门为双翻轩形式,享堂面阔三间,进深九界,前为双轩,后有船棚轩,扁作雕花梁,其后有混水砖雕门楼一座,门阔3.85米,其后楼厅面阔三间,进深八界,扁作雕花承重,前后有梓桁,上有副檐,地面铺装花岗石。

152陶贞孝祠

建于清代,为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祠,祠前两侧存八字水磨砖墙,三横枋分别浮雕凤、龙、狮。
柱联:馨喷鼻香垂奕禩,绰楔表刚毅。
后有享堂三楹。

153郁家祠堂

建于清代,一起三进,沿山塘街门墙有花岗石库门、花岗石门圈,天井后为门厅,中柱落地,面阔三间,进深四界,第二进享堂,面阔三间,进深七界,圆作四架梁,有雕花连机,前后有翻轩,前为鹤颈一支喷鼻香轩,后为船棚轩,扁作雕花月梁,兰草纹。
后殿面阔三间,进深六界,前有一支喷鼻香轩,扁作雕花月梁,圆作四架梁。

郁氏为茶商,祖业甚丰。
郁氏沈懋萱创办郁氏尚德小学。

154不雅观音阁

始建于清,民国二十九年(1940)重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修。
南向,两进,楼阁围合,中心为天井,呈走马楼形式。
正门门额为砖刻“不雅观音阁”。
第一进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界。
第二进进深四界,中柱落地,西侧砖细门额“般若庵”,西侧外墙嵌有《重修胜安桥义助》碑,碑阳为明《重修胜安桥记》,内墙嵌有道光十九年(1839)所立《禁止地匪打单阻挡滋扰》碑及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山塘古胜安桥记》碑。

155某宅

该建筑为一起三进清代住宅。
砖雕门楼题“诗礼传家”。
上款“道光戊子(1828)仲冬”,下款“富春周凯”。

156某宅

该建筑为清末民初建筑,坐北朝南,现仅存楼厅及后堂,楼厅五间两隔厢,扁作雕花承重,纹饰装修均显民初风格。
后堂东南两面各设翻轩,雕刻较精,原楼厅前砖雕门楼已残。
整组建筑体量较大,反响了民国期间苏州传统建筑不断发展的趋势。
据界碑看,原主人姓谭。

157敕建报恩禅寺

别号怡贤寺,曾名怡贤亲王祠,祀奉卒于清雍正八年(1730)的怡贤亲王允祥,土人呼为“王宫”。
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
民国初,僧妙莲再募修。
现存门厅、仪门两处建筑,门厅有八字形砖细照墙,正门朝南仿楼阁式构造,以砖细贴面,面阔三间;仪门面阔三间,进深八界,有斗三升桁间牌科。

158岭南会馆头门

原建筑仅存三间头门,五山屏风墙,硬山顶,八字墙瓦檐下饰有砖雕抛枋,面阔7.3米。
岭南会馆为明万历年间广州贩子创建,清代重修,是苏州最早的会馆之一。

159山东会馆门墙

山东会馆为清顺治年间胶州、青州、登州等地贩子创建,乾隆时重修。
咸丰十年(1860)战火中受损,未能修复。
现仅存大门两侧门墙,高大巍峨,通体水磨细砖贴面,瓦檐下饰以砖斗拱,间以花卉纹垫拱板,下额枋为山水动物图案,雕镂极精。
该门墙檐口高5.22米,宽20.75米,花岗石基座高1.02米,墙厚0.73米。

160天和药铺

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一起二进,均为楼厅。
第一进为三间两隔厢,经由局部改造,进深六界,后面原有砖雕门楼,已毁,现接厢房各分旁边,为卷棚形式。
其后为第二进院墙,中门上为砖雕门楼,额“惇行孝悌”“时维道光五年杏月朔日”第二进为三开间楼厅,前有副阶围廊,楼厅面阔三间,进深八界,前有举头轩,船棚轩,扁作雕花承重,纹饰以花草为主。
天井地坪为花岗石,房屋地坪为方砖,保存较好。

161戏班公所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东朝西,一起三进,由西至东,阵势逐步抬高。
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五间,进深六界,中柱落地。
东西两庑已被改造。
第二进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九界,内四界扁作梁,前有鹤颈轩。
第三进楼厅,面阔三间,进深七界,东面有砖额“琴韵”,前有雀宿檐,连两厢(一层)。

162安徽会馆

安徽会馆别号东廓堂,原存朝南两路。
东路三进,分别为头门、仪门、大殿,均为五开间。
大殿面阔18米,进深六檩11米,扁作梁架,前鹤颈轩,后设船棚轩。
西路两进,有民国四年(1915年)吴县县政府布告石刻和银杏、罗汉松等老树。
2004年合营西环高架等工程培植时,将该组建筑向东平移约100米。

163刘家花园

即刘正康故居。
刘正康(1874—1939)浙江镇海贩子,社会活动家。
苏州木材业巨擘,曾任苏州总商会会董、救火会会长、市民公社社长等职,曾力主修复浙宁会馆,参与修复虎丘路,参加“一·二八”“八·一三”抗日支前活动等。
现仅存太湖石假山围合的一湾池水,原花厅、亭子都已消逝。

164顾家花园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西朝东,面阔三间,一起两进。
原第一进已毁,现存第二进轿厅及第三进大厅。
轿厅面阔三间,进深三界,中柱落地,后有鹤颈一支喷鼻香轩,月梁雕花,有大型灵芝图案,有斗三升桁间牌科,枫拱板雕花,为蝠寿纹饰。
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五界,前为一支喷鼻香鹤颈轩,扁作雕花梁,有抱梁云、山雾云,桁间牌科,斗三升,枫拱板保留无缺,为寿字纹饰。
其正西约六十米处有一两层楼阁,构造及装饰如花窗等均保留原状。

165韩王庙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供奉南宋抗金名将“蕲王”韩世忠,明嘉靖、清乾隆重修。
明末清初,南货业枣商会馆设于庙内。
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火,同治间重修,为胥台乡地皮庙,亦称胥台乡庙,内附设养牲局。
抗战时被租为茧行烘房,烘房失落火,庙大部被毁,现仅存西院南向花厅,连周边占地近250平方米。
花厅五开间,四周环廊,面阔18.85米,进深11.55米,歇山顶,鱼龙吻脊,外檐桁间牌科斗三升,前后有船棚轩,扁作四界梁浅雕云纹,脊桁间山雾云、抱梁云,花岗石柱础,厅前庭园已废。

166外安齐王庙

该建筑原有朝南两进。
现仅存大殿,面阔三间10米,进深11米,用以祀后唐中书令安重诲。
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同治中木业同人重修。

167李仲公故居

建于民国,为一幢独立日式洋房。
平面呈“S”形,有青砖围墙。

李仲公(1890-1978),原名李其荃,字仲芸,贵州省贵筑县(今属贵阳)人,政治家、墨客、书法家。

168张宅

该建筑建于民国期间,坐北朝南,二层楼房,五开间,红砖墙面,扶梯后置,内装修保存无缺。
原房东为张卜熊。

169方宅

该建筑坐北朝南,为一幢二层民国小楼,建于1932—1934年间,体量较大,罗马水泥立柱,水泥墙面均为当时做法,主人原姓方(一作系汪东)。
2007年经由修缮并入苏州园林博物馆,现属拙政园,对外开放。

170明远堂赵宅及会所

该建筑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为住宅,六开间青砖楼房,有阁楼,南为会所。
有“明远堂赵界”界石。

171崇安里曹宅

该建筑为里弄式近代住宅群,为二层青砖楼房,共五幢,前后有过街楼。
曹宅为名医曹沧洲之侄曹惕寅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建造。

曹惕寅(1881—1969),字契敬,居苏州。
得伯父沧洲、兄南笙所传,精内、外科,尤擅治内伤杂症,临床60余年。
曾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
撰有《翠竹山房诊暇录稿》2集。

172老大房旧址

该建筑为苏式糕点店家“老大房”旧址,外立面为民国西式建筑形式,上部高耸,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173采芝斋、五福楼、陆稿荐旧址

建筑均为民国期间店面,沿街。
陆稿荐为苏州酱肉业名店,始建于清康熙间,创始人陆蓉塘,店址在东中市崇真宫桥堍。
光绪间同行枫桥人倪松坡向陆氏后裔租下陆稿荐,将设在不雅观东醋坊桥的肉铺易名陆稿荐(后称大房陆稿荐),将西中市皋桥肉店改名老陆稿荐。
五福楼,民国糕团业老店,在西中市。
采芝斋,糖果业名店,创办于清同治、光绪间,创始人金荫芝。
总店在不雅观前街,西中市为分号。

174积德堂陆宅

该建筑建于民国期间,坐北朝南三开间,中西合璧式建筑,装修为泰西风格,保存完全。

175侯宅

该建筑建于民国初期,二层六开间加东厢房,外墙青红砖混砌。
显出菱形几何饰样,中有砖雕抛枋束腰,泰西纹饰较精。
有“弘农侯界”界石,业主先后为杨氏、仲氏。

176某宅

该建筑为二层三开间民国建筑,青砖外墙,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积德堂周”界碑。
传业主为上海房产商。

177松茂里周宅

该建筑为二层民国建筑,一起二进,青砖外墙,不雅观音兜,有石库门,内部砖木构造,为民国时上海成本家周氏私宅。

178苏州孩子图书馆旧址

该建筑为一起五进传统建筑。
民国37年(1948)冬,苏州员钱君华等发起筹建苏州孩子图书馆,得到宋庆龄的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和各界的帮助。
1949年4月4日,在此地正式开馆,读者大部分为中小学生和失落学儿童,人数由开馆时的每天20多人发展到每天700余人,常在小做事员和小读者中组织政治学习,1949年8月创办孩子们自编自印的《孩子报》,1950年8月1日并入苏州市图书馆。

179申宅

建筑为二层三开间民国建筑,青砖外墙,为申时行后裔住宅。

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
明代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名,即状元。
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180泰仁里

建于二十世纪初,海派里弄式建筑群。
沿高师巷和曹家巷均有石库门,外部为西式门头、山花泥堆塑。
住宅群则为晚清民居建筑模样形状,有雕花,门楼上方有彩绘。

181马宅

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坐南朝北,二层三开间欧式建筑,青砖外墙,前有庭院面积较大,东南角二楼有露台,围合中庭中有1口黄石六角古井。
现底层中部客厅彩色地砖为原物,门窗均镶嵌彩色玻璃。
该建筑东西宽约20米,南北进深约16米。

182朱宅

该建筑为青砖二层洋楼,面积约200平方米,有水洗芝麻石库门四座。
抗战前由上海朱姓典狱长建造,后卖给李葆麟。
李葆麟解放前在公民阛阓设有电台,名“久大电台”。

183单宅

单宅为中西式花园住宅,由单镇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现存花园、主楼、辅房。
个中主楼为二层西式建筑,青砖外墙,保存完全,辅房已残损。

单镇,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曾任职于前清农商部,民国时任北京审计厅厅长。

184苏肇冰故居

该建筑坐北朝南,范例民国式建筑洋房,面阔三间,两层,青砖外墙,门窗、地坪保留。
大门西向,西南角有古井一口,西南园内有附房数间。

该建筑由苏肇冰父苏髯孙于民国期间建造。
苏肇冰,1937年生。
1953年苏州中学毕业,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85朱宅

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西式建筑,红瓦顶,为青浦贩子朱氏私宅,抗战时曾被占作日本特务机关。

186苏民楼

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三层欧式建筑。
白墙红瓦,原业主为同仁和绸缎庄股东尢子谦(尢先甲之子),抗战时曾被占作日本特务机关。

187尢宅

该建筑为二层欧式建筑,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占地682.5平方米,建筑面阔16.5米,进深12.5米,青砖外墙,中间大厅为两开间,两侧副楼为六面形构造。
原业主为同仁和绸缎庄股东尤养和(尢先甲族人)。
另正南沿围墙有两处门房,为同期附属建筑。

188救世堂

该处建筑现存三栋民国建筑。

系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所建教堂,是该会在苏所建第三座教堂,会中称为“三堂”,创始人韩明德女牧师,美国人。
会中“首堂”是天赐圣约翰堂前身,“二堂”是宫巷“乐群社会堂”。
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
民国十三年(1924)移建于养育巷慕家花园口现址。
精髓女中是该堂创办的教会学校,现为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189万宜坊谢宅

该建筑群为民国期间建筑,坐北朝南,各门门楣上均有蔓叶纹样装饰,个中一门楣上书“兰桂齐芳”字样,另一门楣上书“1930 A.D”字样。
为海派里弄式近代住宅群,旧名“三寿里”。

原为李晋三所有,民国三十四年(1945)由上海纱布巨商汪洪生买下,因汪在上海亦有房产,名万宜坊,故名。
后分售于曹氏、谢氏,有界碑“诸福堂谢”和“崇德堂汪宅”,里弄内有青石六角古井1口。

190鱼宅

该建筑为近代中西式宅院,占地960平方米,建筑面积722平方米,住宅、凉亭、假山、花园保存完全,主楼为二层民国建筑,青砖外墙,为鱼海岑住宅。
鱼海岑,盐城人,曾在北洋军阀吴佩孚部下任军需官。

191开来岁夜戏院

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1929年2月15日正式开业,名“东吴乾坤大戏院”,体量较大,为苏州最大的戏院之一。
1935年更名为开来岁夜戏院。

192吴宅

建筑坐北朝南,二层,面阔五间,南部东西两端各有半六角形房,外墙净水扁砌,石灰勾缝,用红、青二色砖镶砌,门窗、地板基本保留。
西南角有青石八角井一口。
现存东侧围墙为其特色,为二色砖砌嵌菱形图案的围墙。

该处建筑群建于民国早期,为苏州早期受西方文化影响所建泰西风格建筑。
原户主为吴姓大地主,曾入股苏州电气公司。

193万嵩沅故居

建筑南向,存两进中西式二层民国建筑,青砖外墙,南为主楼,面阔二间,前出阳台,底层为廊,楼梯、百叶窗基本保存原样,前有庭院,有角亭池塘;后楼为附房,前有两厢。
为当时苏州较为盛行的花园洋房建筑。
住宅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万氏亲自设计,在原中式住宅根本上翻建。

万嵩沅(1884—1967),苏州教诲界前辈名流,从前赴日勤工俭学,为教会学校振声中学首任华人校长。

194某宅

建于民国,为青砖外墙二层国建筑,占地348平方米,建筑面积501.88平方米。
据传原主人为朱丽君(1897-1977),为钱大钧亲戚。

195某宅

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为青砖外墙二层民国建筑,有南北两进楼房,大小房屋十六间,石库门,雕花保存尚好,据传原主人朱丹初,民国期间做生意,并长期从事银行业事情。

196某宅

二层民国建筑,红瓦,大厅三开间,两厢设望楼,体量较大,中西风格相结合。
据传原主人为民国大状师宋铭勋。

197民德亭

亭建于1930年,为四面亭,中西式建筑,青瓦坡顶四落水,面阔6.62米,青砖外墙,南北中为落地长窗,东西墙中辟八角花窗,四周环廊,有挂落。
额为张一麐题。

张一麐(1867-1943),字仲仁。
苏州人。
清末举人,民国期间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教诲总长。

198苏州市图书馆旧址

现存二栋二层中西式建筑,占地近2100平方米。
建筑南向,主楼坐东朝西,青瓦坡顶四落水,面阔三间,明间前出半圆形庭廊,立罗马柱,立面装饰较精,西楼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中间宽大,阔7.9米,两楼以过街楼相连。
楼南庭院已改,现尚存池塘、古木、曲廊。

该建筑原为私家花园住宅,建于抗战前,抗战时曾被日本特务机关征用。
1958年后为苏州市图书馆利用,2001年图书馆迁至饮马桥新馆,2003年起为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局)机关办公地。

199朱子久故居

该建筑现存中西式二层楼房一栋,楼南向,面阔三间,青砖外墙,坡顶四落水,顶辟老虎天窗,底层前为廊,设三道青砖拱券,二层拱形窗。

朱子久(1892—1959),别号朱恒,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著名药剂师,福康药厂创始人。

200舒伟园故居

住宅南向,为二层中西式民国建筑,青砖外墙,面阔三间,明间缩进为廊,底层立两根罗马柱。
南为庭园,花街铺地,有湖石假山。
东侧有混水三飞砖门楼一座。
舒宅是民国时苏州较为盛行的花园洋房建筑。

舒伟园,苏州著名状师,曾师从章太炎,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曾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国共互助时任高档法院院长。

201顾宅

顾宅位于新桥巷,传为国民党高等将领顾祝同住宅,建筑南向,占地210平方米,为中西式民国建筑,二层带阁楼,坡顶四落水,青砖外墙,面阔三间,中间略缩进,室内当时入口地砖尚保留,原有壁炉,烟囱尚保存无缺,宅南原庭院已废,尚存古树广玉兰1棵,约百余年树龄。

顾祝同(1893—1987),字墨三,陆军一级年夜将,曾任国民政府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

202胥江水厂旧址

现存净水池两座、过滤池1座、水塔、机房等。

胥江水厂是苏州第一座自来水厂,兴建于1950年,至1951年7月,先后建成净水机房和浑水机房,水源取自胥江,8月1日向市区免费供应粗滤水,1953年实施24小时生产运行供水制,后增建快滤池、净水池、水塔、泵房,1980年3月因水源严重污染而停产。

203某宅

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二层欧式建筑,水洗芝麻白石柱,门套雕塑饰花工艺较精,立面形式丰富。

据传该建筑为民国豪门朱斗文私邸。
新中国成立后产权归上海铁路管理局,由上铁苏州铁路司机学校利用,后归苏州地方政府,辟为招待所。

204吴晓邦故居

故居为苏州传统民居建筑,建于民国期间,现存两进,为走马楼形式,吴晓邦童年及少年时生活于此。

吴晓邦(1906—1995),太仓沙溪人,原名吴祖培,字启明,因仰慕波兰音乐家肖邦而改名吴晓邦。
曾任第二、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是中国新舞蹈艺术开拓者和实践者,1931年秋,在上海开办第一所当代舞蹈学校,1935年举办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次个人舞蹈作品揭橥会,紧张著作有《舞蹈新论》《舞蹈论》《吴晓邦论艺录》《舞蹈学研究》等。

205鸿生火柴厂旧址

现存当时办公用房二层西式楼房一栋,楼西向,占地350平方米,面阔七间,青瓦坡顶,外墙青红砖混砌,东、西立面二层均有券柱装饰,百叶窗户。

鸿生火柴厂建于1920年,由原开平矿务公司年夜班刘鸿生等七人出资12万元创办,同年10月1日正式开工生产。
其生产的宝塔牌火柴为当时的名牌产品。

206苏州电气公司旧址

现存新中国成立前后所建办公用房五栋,个中三栋二层楼房,二栋平房,均为青砖外墙,砖木构造,总分布面积近2400平方米。

苏州电气公司创办于民国九年(1920),为江苏最大的民营电厂,业务范围由苏州城区扩至吴县、吴江、昆山、无锡、嘉兴等地。

207肖家巷桑宅

该建筑群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二路五进,尚存界碑“桑二房瑞记”。
西路一、二进为平房。
第三进为三开间带两厢楼厅,楼厅前有清光绪辛卯(1891)“厚德载福”净水砖雕门楼。
第四、五进为民国洋楼,楼下有一枝喷鼻香鹤颈轩,有梓桁,檐下有竹节撑雀宿檐,方砖地坪已损,门窗完全。

208白塔西路邱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二路四进。
东路第一进为三开间带两厢楼厅,内部吊顶。
第二进三开间带两厢楼厅,前有一枝喷鼻香轩,扁作梁架,天井内有混水门楼一座。
第三进楼厅三开间,天井内有乾隆丁未(1787)门楼一座,额为姜晟书“奕叶流馨”。
第四进为三开间带两厢楼厅,前有船棚轩,扁作承重。
西路第一进五开间带两厢的楼厅,楼厅前天井为青石铺地,正间前为花岗石铺地,前有船棚轩,体量较大。
西路第二进为五开间带两厢楼厅,前有船棚轩,楼厅前天井内有净水门楼,字额“垂裕勤俭”。
西路第三进为民国厅堂,共三开间带两厢。

209晦园花厅

晦园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清驻奥地利使馆参赞汪钟霖(字甘卿)所建,园占地约十亩,故又称十亩园,后屡易其主,曾为叶恭绰所有,易名凤池精舍,吴湖帆为之作图,今园已毁。
厅堂南向,面阔三间,进深九界,外设鹤颈一支喷鼻香廊轩,内鹤颈轩,扁作雕花四界梁,脊桁间山雾云,后船棚轩。
该建筑木作及雕刻均为苏式做法,为范例的清代苏式厅堂。

210顾麟士旧居

旧居建于清代,南向两路。
东路四进,为大门、内影壁、书房、楼房。
内影壁嵌砖细“西津别墅”额,书房有鹤颈一支喷鼻香轩。
西路三进,为厅堂及附房,末进天井内有净水砖雕门楼,额“慎修思永”,有“丙寅季夏”年款。

顾麟士(1865—1930),苏州人,字鹤逸,自署西津渔父。
怡园主人、收藏家顾文彬之孙。
山水画家、金石字画收藏鉴赏家。
著有《顾鹤逸山水册》《续过云楼字画记》等。

211结草庵桥

结草庵原名大云庵,本为南禅集云寺别院,元至正年间(1341—1368)僧善庆创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又修。
咸丰十年(1860)为兵火所毁,同治年间重修大殿、彩云殿等。
明代名画家沈周曾游息于此,并记之以诗。
1966年划归一○○医院。
现殿宇、石塔均毁,仅存放生池及石桥,池呈长方形,四周条石驳岸,东西42.7米,南北32.8米,广1400平方米。
池中纵跨七孔花岗石梁式桥梁,为苏州孤例。
桥中宽2米,中孔跨径3.68米,桥面5块条石板梁组成。

212仓街116号花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现存纱帽花厅及东北角小楼一座,别的建筑均已改建。
小楼南北向,两开间,花厅东西向,五开间,东边梁架扁作三界回顶,大梁两端梁垫上设有棹木,雕刻较精。

213古吴路朱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二路五进。
西路为正路,有门厅、轿厅、大厅、楼厅等建筑。
轿厅后有素面砖雕门楼,建筑均有翻轩、雕花梁等雕饰构件,雕刻风雅。
东路存乾隆期间官井一口。
第三进楼厅副檐出角采取砖细平铺,做工较精。

214西支家巷吴宅

该建筑建于清代,建筑南向。
现存一起四进:门厅、大厅及两进楼厅。
原门厅毁于火,现存为重修;大厅面阔三间,进深八界,设鹤颈一支喷鼻香轩廊,前有船棚轩,扁作四界梁,脊桁间山雾云、抱梁云,后有穿堂;两进楼厅均面阔三间,前楼厅为传统建筑,扁作承重,东西厢房为楼;后楼厅建于民国,扁作雕花承重,原西厢房已毁,东厢尚存。

215泗井巷林宅

林宅建于晚清,建筑南向,存两路五进。
东为正路,存四进,门厅、大厅、内厅、楼厅。
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1.3米,进深7.8米,云头挑梓桁,前鹤颈轩,轩梁扁作雕花,设荷包梁;扁作四界梁,脊桁饰山雾云,雕仙鹤流云;大厅垫拱板、雀替、蜂头雕刻较细腻。
内厅前有鹤颈一支喷鼻香轩。
西路存五进,门厅、轿厅、船厅、偏厅及附房,均面阔三间,东次间部分为通道。
门厅有砖细垛头,船厅五界回顶,偏厅前有鹤颈一支喷鼻香轩,扁作雕花四界梁,脊桁饰山雾云,后双步。
偏厅东次间前有廊,廊设鹤颈一支喷鼻香轩,轩梁扁作雕花,有抱梁云,垫板透雕,枋下设挂落,装饰较工细。
西路西侧尚有附房四进。
林宅是晚清较为范例的前街后河的苏州中型住宅。

216沈惺叔宅

该建筑群位于卫道不雅观前东首,现为区老年公寓,属民国式三开间建筑,保存较好。
檐下为齿型装饰,栏杆为宝瓶座式,外墙为磨光石,地面彩色马赛克拼花保留。
楼前院落宽敞,树木扶疏,并立有紫藤棚一架,绿荫可人。
该宅为民国士绅、保大银号老板沈惺叔所建。

217宝寿堂顾宅

该建筑现有房屋3栋,坐北朝南,临小王家巷。
第一进为一幢二层民国小楼,墙面已被粉饰,墙角有篆书“宝寿堂顾界”字样,中部庭院占地较大,院子东部有凿于20世纪50年代的黄石双眼井1口,西为佛堂,三开间,体量较大,中西合璧,青砖砌成,檐口下有泥塑、雕花挂落,雕刻精美。
位于院子北部的花园洋房为二层青砖砌成,有四根罗马柱。
据口碑资料,该宅原主人姓顾,为上海能源大王。
现部分为公属,部分为私房,院内有“五福捧寿”精美铺地。

218重生医院旧址

该建筑现存民国二层带阁楼洋房一幢,坐西朝东,青砖扁砌,基本保持原有风貌,构造保存较完全。
该建筑原为医院办公楼,建于1919年。
由美国年夜夫詹姆斯·惠重生建造,惠重生是继柏乐文年夜夫之后,第二个来苏州的美国年夜夫。
他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来苏州布教行医,直到去世。

219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旧址

位于苏州农业职业技能学院内,现存民国建筑一处,坐北朝南,青砖扁砌,红砖镶嵌,门廊有罗马柱,砖雕花纹,东西各八开间,现为苏州农业职业技能学院内校史馆,另有附房一处。

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是我国最早开设庭园学的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07年的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
现为苏州农业职业技能学院,是一所培养农业技能运用型人才为主的省属高档院校。

辛亥革命第二年(1912),江苏省临时议会决定,在苏州建立“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委任王舜成为校长,暂时在盘门内小仓口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旧址上课。
1913年,不才津桥附近征得屋基地76亩为校址,建筑校舍,1914年6月,新校址落成。
11月11日,学校迁入新校址,并以此韶光为建校纪念日。

220苏州中学科学楼

建于1936年,系邵鹤亭任校永劫所建科学教室。
楼东向,占地近2100平方米,钢筋水泥构造,平面呈凹字形,鱼龙脊,歇山顶,正立面阔39米,紧张设立物理、化学、生物教室及实验室、仪器室,个中物理教室可容150人上课。
科学楼是当时苏州中等学校较为前辈的传授教化楼,在苏州教诲史上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221习贤堂朱宅

该宅建于民国,一度为苏州市总工会利用。
宅南向,大门原在十梓街,现从运动场路出入。
现存主楼及楼南庭院、附房二进。
主楼为中西式假三层民国建筑,单檐歇山顶,鱼龙脊,面阔三间,红砖外墙,前为廊,设水泥立柱四根,高下二层均设挂落,二层有中式木栏杆。
主楼举动步伐完好,有客厅、盥洗室、书房、多间起居室及晒台。
主楼南为庭院,东部为中式卷棚顶长廊。
朱宅是较为精良的苏州民国期间的中西式建筑。

222十梓街343号近代建筑

建筑建于民国,北近十梓街,现存二栋形制、体量相同的二层中西式楼房。
楼南向,东西并列,相距仅3米,均面阔一间,青瓦坡顶四落水,青砖外墙,前有廊,水泥细卵石立柱、栏杆,楼梯间在北侧,两楼相对一侧窗户有水泥细卵石饰面,顶辟老虎天窗。
建筑布局风雅,为苏州当时有特色的洋房建筑。

223公园路25号近代建筑

该建筑存中西式民国二层楼房一栋,南向,占地250平方米,面阔三间,后在西侧加接一间。
楼青瓦坡顶四落水,辟老虎天窗,青砖外墙,东二间前出半圆形庭廊,高下各设罗马柱二根。
楼南庭院已修复完成。
由汪氏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后转售给银里手凤柱楣,改称“梧村落”。

224祥符寺巷汪伪特工部旧址

该建筑曾是一座西式花园别墅,现存一幢三层民国楼房。
原主人为蒋仲川。

蒋仲川,字颂㙑(1890-1954),苏州人,1937年11月中旬苏州沦陷,蒋仲川住宅被查封,此后,该宅成为汪伪政府江苏情报站所在地。

225中街路严家淦旧居

该建筑位于中街路苏州创元科技创业园内,二层青砖民国洋房,室内装修、地坪保存完全。
严家淦从木渎至苏州桃坞小学、桃坞中学就读时曾居住于此。

严家淦(1905-1993),乳名雨荪,字静波,号兰芬,苏州人。
地区前领导人。
因设计实行“田赋征实”制度,名噪一时。
蒋介石去世时,接替其完成领导人任期。

226沈衙弄近代建筑

该建筑建于民国,存二层青红砖外墙中西式楼房一栋。
楼南向,占地约270余平方米,青瓦坡顶四落水,面阔五间,前为廊,二层有水泥栏杆,底层中间前有踏步,高下廊各设五道连续红砖拱券,廊两端亦各设拱券,西侧有外楼梯,造型颇精,原庭院已废。
该建筑为苏州民国期间较为范例的花园洋房建筑,原主人失落考。

227朱熙宅

朱熙宅东向,占地388.9平方米,二层西式民国楼房,平面呈凹字形,正三间带两厢,拱券门,前有廊,列罗马式圆柱两根,南北厢房突出,楼层中间辟老虎天窗,墙体利用大量城墙砖。

朱熙(1879-1938),字申甫,湖南汉寿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清末担当江苏陆军管带,参加辛亥革命,历官陆智囊长兼苏常镇守使、安徽省民政厅长、山东省民政厅长。

228崇真宫桥

崇真宫桥位于阊门内下塘街虹桥东侧,架于中市河上,南通东中市,北对崇真宫,因此得名。
《苏州志》称:“宫桥,崇真宫前,青石扶栏雕刻工巧,细如丝发,为吴中桥栏之最者。
”清乾隆《吴县志》称:“后圮,重修尽失落旧制。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又经重修。
1982年重修为平板桥,坡道上铺设三寸石子和碎石。
桥宽3.8米,长13.5米,跨度5.1米,高3.05米,栏杆高1.05米,望柱高1.35米。

229南马路桥

明代《苏州志》著录名为“齐福桥”。
现为单孔拱桥,东西向,花岗石桥面,桥身侧面刻有“东汇仁济局”“同治三年六月重修”字样。
桥总宽3.9米,总长31米,桥洞高5.1米,跨11.5米,东踏步22阶,西踏步23阶。

230北马路桥

明代《苏州志》著录为“义成桥”,现为单孔拱桥,东西向。
花岗石桥面,桥身侧面刻有“东汇仁济局”“同治三年六月重修”字样。
桥总宽3.13米,总长30.1米,桥洞高4.4米,跨10.2米,东踏步38阶,西踏步30阶。

231兴龙桥

始建不详,宋《平江图》著录。
现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桥东北—西南走向,跨大龙港,单孔花岗石拱桥,长29米,中宽3.15米,跨6米,矢高3.5米,两坡弹石路面,花岗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
桥额阳刻套圈“兴龙桥”,桥联分刻“道光二十六年仲夏谷旦”,“苏郡积功善堂劝捐重修”,桥面石刻循环纹。

232吉水桥

明代《苏州志》作“云津桥”。
因位于盘门外外城河转角,水流湍急,故原名急水桥,后从俗改为吉水桥。
始建年代不详,现桥从拱券做法及桥梁石材判断建于明代,清重修。
桥东西向,跨盘溪,单孔石拱桥,花岗石间杂武康石、青石砌筑,桥长18.9米,中宽3.1米,净跨6.3米,花岗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调查,水盘石为武康石,矢高3.25米,现水盘石淹没在水下,条石栏板,桥面石有雕刻,东坡13级,西坡17级。

233皇亭御碑

碑为青石碑,在胥门外原皇亭街,南向。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南巡召见江苏巡抚汤斌等,口谕洁己爱民,奉公遵法,汤斌于此立碑详记其事并筑万寿亭,俗称皇亭,街以亭名。
后乾隆两次南巡,均有诗作,刻碑立于旁边。
今亭已毁,仅存三碑。
中为汤斌楷书康熙口谕碑,碑身高3.72米,宽1.78米,通高6.02米。
右为乾隆十六年(1751)行书七言诗碑,高3米,宽1.42米。
左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行书五言诗碑,高3米,宽1.9米。

234孙岳颁故居

简介:孙岳颁,清乾隆时任国子监祭酒。
此宅为康熙御赐,由江南苏州织造李煦操办建成。
该宅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位于干将东路松鹤板场,坐北朝南,大厅为“墨云堂”,匾额为康熙御书,十分轩敞,有“百桌厅”之称,1984年拆除。
1992年扩建干将路时尚存走马楼,楼厅两进,面阔各为5间,东西后两厢,后门通小曹家巷。

235殿基巷陈宅

简介:该建筑位于殿基巷,坐北朝南,一起四进。
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五界。
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进深八界,大梁有山雾云,前有菱角轩,后有船篷轩,扁作梁雕花风雅,方砖铺地保存较好,门窗部分保留。
第三进为楼厅,面阔三间带二厢,进深五界。
第四进面阔三间带二厢楼厅,与第三进联为走马楼。

236景德路451号陈宅

简介:该建筑为清末民初时陈姓珠宝贩子所造,其后人现仍居住于此。
房屋为清末民初苏式传统建筑。
坐南朝北,一起三进。
第一进为圆作大厅。
第二进为三间二隔厢楼厅,出副檐,檐下竹节撑,做工较风雅,前有素面砖雕门楼一座,字迹已损,别的均保存尚好。
第三进楼厅前后有翻轩,其后有花园一座。
该组建筑整体保存较完全,工艺水平较风雅,表示出当时的时期特色,是清末民初苏式传统建筑中现存的具有较高文物代价的建筑。

237宝林寺前53—3号周宅

简介:周宅坐北朝南,门西向,两路两进建筑,西路为门厅、楼厅。
门厅后有砖雕门楼一座,素面,额上书“燕翼诒谋”。
门厅进深六界,面阔三间,楼厅三间两隔厢,进深八界,扁作承重,有副檐,快意撑。
东路仅存楼厅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六界,扁作雕花承重,有副檐,快意撑。
两楼厅均有前翻轩,雕刻较为风雅。

238火神庙

简介:火神庙位于天库前武安会馆以西约200米处,坐北朝南,原为一起三进,现存两进。
由门厅及楼厅组成,门厅三开间,楼厅为三开间两隔厢,前有翻轩,匾额存于居民房中。

239范玉山、范雪君故居

简介:范雪君,出生于苏州,弹词女演员,生父王少峰业弹词,擅《三笑》,书艺颇佳,后与弹词演员张少泉习《杨乃武与小白菜》,再过继于评话演员范玉山。
曾就读于上海民立中学,被喻为“弹词皇后”,其台风华贵大度,说唱洒脱洒脱,善方言,普通话尤佳。
故居现存圆作大厅一间,前有鹤颈轩。

240乐村落

简介:该建筑群原属清末官员陶荣所有,建于民国初期,1935年为上海名人袁菊生购得,拆建成西式两层楼房8幢,自备水塔,定名乐村落。
抗战期间,乐村落被汪伪头目占用,解放后被用作机关干部宿舍。
地坪原为水泥路面,现为异形道板路面。
1983年在其西侧空地又建五层住宿楼1幢,建筑面积1470平方米。
整组建筑群保存较好,具有光鲜的时期特色。

241致冷双阁

简介:虎丘山最高的平台上有两座楼阁,一名“致爽阁”、一名“冷喷鼻香阁”。
致爽阁始建于宋,民国十九年重修。
冷喷鼻香阁为民国六年在金松岑的倡议下兴建。
致爽阁面阔三间,进深八界,环以回廊。
冷喷鼻香阁在致爽阁以南,面阔三间,进深六界,东西南环廊。
四周遍植梅树,品种多样,故又称“小喷鼻香雪海”。
此两处建筑于民国初年曾作为“南社”的主要集会场所。
致爽阁、冷喷鼻香阁位于虎丘山正南,阵势高耸,楼阁式建筑,不仅是虎丘山景区的主要景不雅观,更能从楼阁中远眺俯看,与第三泉相邻,情趣文雅独一无二。

242太平坊清真寺

简介:太平坊清真寺于民国十三年(1924)由阊门外穆斯林发起筹建,民国十五年(1926)建成八间半清真义学。
解放初,虽房屋失落修,仍举行宗教仪式。
1958年并入天库前清真经学。
1959年起初后出租给民办小学和校办工厂。
1982年收回,翻建为仿阿拉伯式教堂。
1958年政府拨款一万余元增建一层新楼。
1995年政府又拨款50万元重修。
天库前清真寺12方碑刻集中收藏于此。

243侍其巷张宅

简介:张宅建于民国,北临侍其巷,原主为国民党参议员。
建筑南向,占地500余平方米,现存两栋二层青砖外墙中西式民国建筑。
南为主楼,平顶,面阔四间,底层中二间缩进为廊,地面当时入口地砖保存无缺,主楼南为庭园,改动较大,仅残余黄石花坛一角;后为附房,面阔四间,檐口雕刻现保留部分,木质楼梯有雕花。
侍其巷张宅是当时苏州盛行的花园洋房建筑,时期特色较为光鲜。

244市立医院本部民国建筑

简介:建于民国,原房东不详。
建筑为两层带阁楼,南向,占地208.43平方米,青红砖外墙,面阔三间,中间底层为廊,立两根罗马柱上承阳台,两边间突出为六角形。
另北侧仓米巷有一幢民国小洋房,与该建筑风格同等,造型较为风雅。

245九如巷王宅

简介:王宅建于民国,建筑南向,临九如巷,自南向北现存三栋形制相同的二层楼房,占地970余平方米,每栋楼占地约110平方米,楼间距10米,均面阔三间11.4米,青瓦坡顶,青砖外墙,顶层中辟老虎天窗,明间前凸出为廊,上承阳台,廊下设水泥踏步,第一栋踏步在正中,后两栋东西两侧各设踏步,水泥窗台,西式窗户。
王宅作为自住的民国建筑,在苏州当属规模较大。

246十梓街29-4号建筑

简介:该宅建于民国,传苏州某富商为五个子女各建花园洋房一幢,此为个中之一,现存中西式二层楼房一幢。
楼北向,占地172平方米,面阔三间,红瓦坡顶,青砖外墙,中式门窗,北有凸出门屋,南出东西两厢,楼南庭院已废。

247泗井巷任宅

简介:任宅建于民国,现存青红砖外墙二层中西式楼房一幢,占地近300平方米。
宅大门在北,临泗井巷,石库门;楼南向,青瓦坡顶,面阔三间,前为廊,高下各设罗马柱四根,中式门窗,二层阳台水泥栏杆,明间上辟老虎天窗,北出旁边厢房为楼。
楼南庭院花木已废,后期搭建较多,当时为苏州较盛行的民国建筑。

248百步街江宅

简介:建于民国,为美国监理公会所建教堂圣约翰堂牧师江长川所建,现存中西式平房一幢。
宅南向,占地约320平方米,面阔五间,北出厢房,平面成凹字形,青瓦坡顶四落水,青砖外墙,中式门窗,顶辟老虎天窗,室内原有壁炉,青砖烟囱尚存。
原庭院已废。

249小曹家巷2、3号民国建筑

简介: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为两幢相同的二层民国住宅楼,坐北朝南,据理解为蒋介石建造后送给其得力部下。
整幢建筑青砖砌筑,歇山顶,建筑造型古朴凝重。

250闾邱坊巷张宅

简介:张宅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主人姓张,做生意为业。
7幢建筑均采取净水砖墙,风格统一,花岗石界碑尚存。

251大王家巷唐宅

简介:唐宅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为唐姓状师私宅,现为公房。
房屋2幢,坐北朝南,临街一层平房,青砖贴面,尖顶石库门,中式木窗,西式窗花装饰,屋前廊道东侧门楣上有“履福”二字,平房后有二层青砖洋楼一幢。
整组建筑时期特色明显。

252文丞相弄37号某宅

简介:民国期间大型院落式建筑,青砖墙,体量大。
围墙高耸,形成合围院落,装修局部保留,形制较为完全。

253敦仁里

简介:为民国上海贩子李云程所建。
为南北向里弄,花岗石板铺地,两侧均为二层楼房。
建筑朝向不一,门口均有石库门,主楼为二层三开间,无繁杂雕饰。
该组建筑群规模弘大,且位于繁华地段中央地区,当时居住者均为较富余的中产阶级。

254閤村落坊巷戚宅

简介:戚宅坐北朝南,二层洋房,墙面原为纸筋涂面,后重新粉饰,方形柱子,柱头有堆草装饰,柱子立面快意等图案装饰。
宅内楼梯等保存较好,尤其是楼上,楼下壁炉和壁橱颇具特色。
整幢建筑时期特色明显,閤村落坊巷外墙角存有界碑1块,上书“东海墙界”。

255同乐里

简介:同乐里建于上世纪30年代。
北接高师巷,里弄现为水泥道板,长42.6米,宽3米。
存青砖二层洋房两幢,房屋之间有古井1口。
该宅主人姓氏失落考,据传原为民国上海某高官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