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清华大学教室上课的聂影

“皇家园林和迪士尼谁的艺术品位高?”在清华的一节艺术设计教室上,聂影对教室上近200逻辑学生提问。
几秒钟的沉默,没人回答。
她爽利清脆的话语又响起来,“这个话题跟咱们没紧要吗?咱们可是吃这碗饭的”。
再问,学生纷纭表态,谈论也由此开始。

聂影建筑设计师 施工管理

聂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副教授,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艺术设计干系课程。
教室上,她一头短卷发,戴着黑边眼镜,穿一件灰蓝色休闲裙。
她在教室上进一步阐明,她认为皇家园林的品味比迪士尼高,但是迪士尼将艺术品味与商业收益打通了。

这是聂影教室的一个小切片,2022年起,聂影设计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和话题被她搬上了抖音平台,在这里她收成了超过39万名“网络学生”。
很多视频的评论里,人们说“我也能上清华了”。

在一条59秒的教室视频下,近5000个“学生”谈论起来。
有人说,“审美是无功利性的,迪士尼亲睦处挂钩后就离开了审美的实质,无法和皇家园林并论,由于培植之初初心不同”。
“学生”的留言补充了这个话题,聂影不才面点了个赞。
还有人说不如办场“艺术商品化和商品艺术化”的主题谈论。
质疑的声音同样存在,“例子举得不对”“真有可比性吗?”

这些互动乃至批评正是聂影想看到的。
一贯以来她都在思考,当学校的课程打破了校园的围墙后会发生什么?她希望作为西席的自己能为学生留下些“不贬值”的东西,也希望把这些教室上的知识,经由自己的短视频送往更多人面前。

聂影在短视频里讲解“牡蛎固桥”

“早起先上清华大学的课”

“牡蛎也可以干基建?”这次提到牡蛎,聊的不是烹饪,而是建筑、物理、化学和生物。

点开视频,是聂影标志性的短卷发和边框眼镜,还有清脆的北京话,有留言说,“听老师说话想到了大张伟”。
她坐在桌前,讲起“牡蛎固桥”,这种桥梁建筑办法让人惊叹,但却鲜为人知。
建于宋朝的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就采取了牡蛎固基的办法。
石梁桥搭建完成后,河水和海水的冲刷成为桥体面临的最大问题,而牡蛎能够扒住物体成长繁殖,建桥者就将牡蛎放在桥墩上来加固桥基。

这个视频的选题还要追溯到聂影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她在查资料时看到这种建筑办法,这让聂影非常惊异,“那时候我看到的建筑史里没有人讲这件事,这么主要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人讲?”2022年5月,聂影为此拍了一条1分21秒的视频,讲了这个有趣的建筑知识。

“长知识了。
”“聂老师讲得真故意思!
”更多的人感叹,“没考上清华,但是终于听到清华教授的课了!
”视频很快成了“大爆款”。
终极收成了超过一千多万的播放量,近24万点赞。

那时聂影刚刚开始拍摄视频不到半年,统统还处在摸索中,她讲北京的建筑、色彩文化,也讲国外的建筑和艺术展,但视频常常无人问津。

她的第一条视频是《故宫铺地用金砖?》。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系的老师,这个内容她曾在教室上讲过。
在视频中,聂影讲到所谓的金砖实在是“京砖”,从明代开始在苏州一代烧制,工序繁芜,砖质好。
砖被沿着大运河运至北京,以讹传讹被叫成了“金砖”。

这条视频只有不到200个点赞,9条评论中,一半是网络学生特意赶来“从第一节课开始打卡的”。
这彷佛是一个新人博主的必经之路,起步之月朔个人孤独地“自说自话”。

但聂影并不为此烦恼,依旧为了视频勤恳“备课”,哪怕有时仅仅是不敷一分钟的视频,但“内容很好,自己还是蛮高兴”。

聂影对备课很在意,一节讲四个小时的新课,聂影至少有两周的韶光备课,这不是大概的韶光,“是满事情量的两周”。
即便是讲一场针对过往知识点的讲座,聂影也会重新花上一天韶光备课,“由于受众不同,课程的逻辑也不同”。

这条关于“金砖”的视频带来了一个意外收成。
中国唯一现存仍在生产御窑金砖的企业联系了聂影,“我特惊异,我说哎呦,是不是有错的地方?”但对方只是说,在目前看到的关于“金砖”的短视频中,聂影的讲述最完全,有些技能细节只有干这行的人才知道。
而这正是聂影查阅大量书本、文献的备课成果。

思考、在知识浩海中探求佐证、得出结论,这是聂影爱干的事儿。
也恰是以,在清富丽院得到博士学位后,她选择留校任教,如今已是聂影在清华的第25年。

现在抖音创作者成了她西席之外的另一重身份。
但事实上,拍视频、成为创作者并不是一个溘然的决定。
“数字时期,实体空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如果大学的教室没有围墙,教诲会走向哪里?”早在七八年前,这些问题就一贯萦绕在聂影的脑海中。
聂影很早就关注到教室上的变革,她创造有时自己在课上讲,学生会坐不才边上网查,试图在网络上探求她所讲授的知识点。

那时聂影同时教授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艺术设计课程。
“有没有可能我自己在网上干点事,把我以为故意思的东西放在网上,让更多人能够看到、听到乃至批评到”。

她迫不及待地想开展这场实验。
在抖音上,她开通了“聂影”和“聂影的设计文化”两个账号。
最开始,聂影对短视频录制不熟习,有时录几段视频要准备五六天。
后来她从朋友的展览设计公司里“借了”两个30岁旁边的年轻人,帮她拍摄和剪辑。
她以为当老师久了,自己总是方向于把一件事的逻辑捋得清清楚楚,这是她善于的,但是短视频制作和剪辑是另一套逻辑。
互助的年轻人之一原来是IT工程师,后来转行做短视频,还专门学过短视频拍摄和脚本编写。
聂影认为,拍摄过程中与他们的反复谈论,也让她的思维更活泛起来。

如今聂影的两个账号发布了近700条视频,粉丝靠近40万人。

教室上的聂影

没有边界的教室

2022年3月份,经历疫情后,校园重新热闹起来。
聂影的短视频也从自己坐在镜头前讲,移到了她真正的教室上。
短视频呈现的是聂影最真实的上课的样子,她站在讲桌前,语速轻快流畅,语气干脆直率,“我很讨厌把课讲得特殊学术和乏味,由于我自己当学生时就特烦这种老师”。

聂影的教室更像一次轻松有趣的“唠嗑”,她说话直来直去,学生都喜好她的风格。
无论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教室里总是坐着200多人。

走上讲台前,聂影总是把自己打扮得清爽精细,不同的外套换着样搭配,手上常带着不同格局的俊秀戒指,饰品不贵,但聂影追求的是自己面对学生时一定是“变革的,不一样的”。
上课的视频发布后,还有人在评论里夸赞她时髦的饼干鞋好看。

聂影在线下的真实教室开始呈现在无数网友面前。
也从这时起,聂影“火了”。
越来越多的网络“学生”奔她而来,在评论里把她的视频称作“清华大学抖音分校”。

“一贯在教室里讲,这辈子也不会有这么多学生,现在只是将多年的储备大略分享出来,就有人点赞,有人以为有收成,这我已经太知足了”。
聂影在自己的视频中收成了更多学生,也看到了教室无边界的可能。

聂影承认,线下教室有不可替代之处。
学生的思维演习须要现场培养,“就像你明明知道很多健身办法,但是得现场去练才行”。
老师与学生间的积极互动也至关主要。
但在短视频平台上,知识的传播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方便,效果越来越好,“他们和教室会有一种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关系。

她同时把自己的视频当作能供学生随时查阅的知识“备忘录”。
“可能一个选题我讲了好多次,讲完往后我就不再讲了”。
而课程上更多的韶光被留出来,聂影可以和学生谈论更新的内容。

她的两个账号有着不同的分工,个中的“聂影的设计文化”更像是微教室,一个知识点分多个短视频讲解,追求系统性,也是对研究生课程的赞助。
“相称于我把自己的学习和感悟的过程梳理起来,做一个记录。

最近,聂影讲起了梵高。
讲之前聂影就清楚,这不是一个“热点”,“可能没人会听”。
但她以为想研究梵高的人、一些大学生或研究生,乃至梵高的爱好者会想听。
“你在那啰嗦一会,可能就见告学生一个知识点,那又可能会对他们有帮助。
”而另一个账号,内容则更多样、风格重生动随性。

但聂影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自己所坚持的逻辑完全性和短视频短且快的传播风格之间的拉扯。
在讲中国古典颜料绘画时,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确定矿物质的来源,运送的路线,有人在评论中喝采,但浏览量并不理想。
聂影也深知流量总是钟情于热点,但她说,热点不能蹭,作为一位西席,她不许可自己在网络上追逐流量。
“如果热点本身是有代价的,值得谈论的,那就等热点过了再讲。
”也因此,一条讲某热门电影中建筑知识的视频,她特意在电影上映后一个月才发出来。

流量让人琢磨不透。
一个讲授如何欣赏日本园林的视频,得到了不错的数据,内容实在来自她自己的不雅观察和日常感想熏染,她只花了半小时写个小草稿,然后就录了段视频。
比较她以往按备课标准准备的视频,这个韶光本钱并不高,但反响却很好。
对此聂影并不纠结,“我就正常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也不指着这个挣钱”,紧随着又接了句玩笑,“挣了钱倒麻烦,学校该查我了”。

聂影在短视频里进行“评论区答疑”

置顶不同的声音

聂影的妈妈和儿子都看过她的视频,也给她反馈。
聂影的妈妈见告她,我使劲关注你,但是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由于你的那个知识点太密集,语速也太快。
但聂影16岁的儿子却不雅观点相反,他认为有时聂影语速太慢了,“妈妈,你能再有趣一点吗?能再活泼一点吗?”有一次,他直接说,“你带着那个眼镜显得特老。

某种程度上,妈妈和儿子给聂影的反馈就像一个网络反馈的缩影。

险些每一条视频下面都有各种各样的评论。
有谈论知识点的,提建议的,有时留言中也会涌现不好的声音。
一条谈到工业革命给艺术带来影响的视频中,聂影说了一句“有文化的人非常讨厌”,下面的评论就涌现了诸如“大学教授思维都这么极度吗?”“你是教授,你是有文化的人”这样的评论。

但聂影从不介意这些留言,她清楚被切成一段段的视频无法容纳完全的叙事和学术逻辑背景,“有人理解有偏差是很正常的事情”。

碰着特殊有代价的提问,或者驳斥的见地,聂影会把留言置顶,有时也会特意录制视频谈论或者回应。
她把这算作是平台的友善之处,也是新媒体的上风。
“大家都能看到不同的见地,对很多人来说是不是也能看得更全面,也算是长学问。
”那些留言,让聂影以为,这些知识走出了清华,走向了更广阔的地方。

在一条讲到子弹的视频中,聂影提到子弹是不含铜的。
一个专业的网友就在留言里详细讲解了子弹什么地方含铜,什么地方不含铜,以及含铜量有多少,“这么细致的我真不知道,我就把它给置顶了”。
“我业余做自媒体,每个行业专家们的不雅观点都不一样,为什么不能把不同呈现出来。

很多人跟聂影说,你要不是这个方面的专家,这样的话题你不应该碰。
聂影依旧是爽利地回应,语速飞快,“那你要这么说话,我就什么也别讲”。
“有些人怕说错,我不怕,你可以骂我,但是我一定在讲之前找到只管即便全的素材,有些文科磋商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行业的专家还各自为政呢”。

聂影尽可能用普通的措辞去解读设计和艺术问题,但这些问题始终无法分开学术根本让所有人听懂,“我们要谈论的知识点仍旧是基于学术逻辑,我们只管即便把它讲得能让大家都听懂”。
她更方向于把自己算作一个辐射点,将这些知识辐射给平台其余一些文化传播的创作者,经由他们的再创作,将触角伸向更多的人。
“我只能影响一部分人,把这部分人的定位以及讲授的措辞办法掌握好就行。

聂影认为短视频这件事在刺激自己不断思考,即便讲的内容有人听不懂,有人“黑”她,但她仍在不断地去探索此前没把稳到的新东西。
“我把它当成一个健身演习,你是不是总是得身上疼一下,才以为练到了地方?”

聂影很多时候也会“出外景”来讲解专业知识

留下点不贬值的东西

许多学生刷到了聂影的视频,跑来找她,“老师,我给你点赞了“,”我给你转发了”,聂影笑着回应,“好好好,你们多多捧我”。
她乐意收受接管学生带来的新想法新不雅观点,也希望学生能看到她是个故意思的人。
“他们会以为这老师是个网红,这是很故意思的事。
哈哈!

一贯以来,聂影都将短视频视作能够赞助自己传播知识的工具。
“年轻人打仗这类短视频,可能正是他们理解知识的第一步。
”聂影将这比做串项链,“年轻人处理碎片化和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强,也很聪明,但这些东西散在各地,他们不知道它是石头、珍珠还是金子,但是如果有人带你把它们串起来,就厉害了”。

在“聂影的设计文化”账号上,有讲关于人工智能的一系列视频,这些视频源自聂影的一个研究生课程,基于她的课程讲义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有些反馈对我还挺有启示的,于是我就做了几期专题视频”。

“明年春天我再上这个课的时候,我就可以跟学生分享这个视频,那个即是是我之前的想法,然后学生就会供应新的想法,这是我和学生们的共同成果。
”聂影说。

作为一个人文类学科的西席,聂影以为自己正处在最好的年事。
经由20多年的知识储备,互联网与自己以往知识构造发生的化学反应,让她能够持续不断地输出新的内容,“我实在看很多博主,想听他们怎么说,他们的不雅观点我不一定都认可,但是如果我听到别人基于自己的视角,有严谨的剖析逻辑,还是挺受启示的”。

聂影心里一贯有个朴素的想法。
在自己头脑和身体比较好的情形下,“认负责真做10年”。
她想给自己的孩子、学生和行业留下点什么。
“彷佛留啥玩意都贬值”,而唯独知识带有无尽的力量。
比较期待每个人都完全、负责地不雅观看完视频,她更期待点开那一霎时,视频内容对屏幕对面那个人的冲击,“哪怕看了3秒钟,5秒钟,这也很宝贵,比视频不存在,或者比他不点开强。

聂影有时还会暗暗期待自己的粉丝能再增长些。
她想,当粉丝到了50万、80万,她或许能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年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做一些推广。
“他们的设计产品和艺术创作少有人知道。
现在的艺术市场给年轻艺术家的创业支持也不足。
如果真的有可能,我乐意为他们‘带货’。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