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之井-成都经开小白楼由CROX阔合设计完成。
在培植过程中,设计团队借鉴过去边画边着墨的传统办法,完成了由椭圆体衍生出半月形镜面、池水 、流瀑、圆形地台与弧形坡道的设计变更,由意外产生的设计,形成了建筑的独特性。

迷宫式建筑设计特色 工艺流程

建筑初期,破碎的景不雅观带

2014年第一次拜访成都经开科技家当孵化园,从正对成龙大道的快速交通口往下,便看到坐落于抬高6米的人工地盘之上的建筑,以围合式布局环抱,中庭则是由一块块随意切割的破碎景不雅观组成。
在当时,园区与全体自然环境断续,仿佛是一座偌大的城市孤岛,让人产生一种疏离感。

△方案初期大门设计方案,落在40米市政道退缩带 2014年12月~2015年5月

业主本希望在北面临近路边,重新设计一个大门并改造中庭景不雅观,但是根据政府方案,设计需落在40米市政道路退缩带之后。
在方案设计初期,我们提出用直接大略的办法去划定内外区域的界线,在布局上强调大门的形式感。
但是大大小小的草木植栽,密布的树林会遮挡后方的园区,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开口界定,终极设计需求还是希望可以建立起一个医药孵化园的地标性建筑。

△退回40米退缩带后,以钢构造建筑的设计方案 2015年5月~2015年12月

自此,开启了在三年多韶光里,不断推翻重来的设计循环,在政府、专家和业主的见地中怠倦,也逐渐习气这种不断创作的节奏。

△终极以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建筑方案 2015年12月~2017年11月

设计的迁移转变点是在一次去成都的回访,在等待机场欢迎者时,霎那间意识到,以往的过门而一直留会失落去很多期待感。
体会到门的设计更像是创造勾留的聚点,从不同角度切入,营造出“忽逢桃花林”之感。
门如果变成一口井? 与龙泉古场域连接,作为景不雅观建筑原型,将空间变成漫游者的园地?此地无方向,无前后,无内外……冲破了建筑边界,寄托人与人相遇、相知的缘分。

△龙泉之井观点图

在培植过程中,借鉴过去边画边着墨的传统办法,现场办理了很多图纸无法预测的问题。
由椭圆体衍生出半月形镜面、池水 、流瀑、圆形地台与弧形坡道的设计变更,办理了建筑比周围景不雅观高一米二的原始标高偏差。
由意外产生的设计,形成建筑的独特性。

△鸟瞰图 © 李国民

在经开孵化园入口不远处,首先会看到一栋白色小楼,洁白的建筑表面,有机排列着水点形开窗,在阳光照射下闪烁。

△鸟瞰图 © 李国民

延续建筑荡漾感纹理,景不雅观对外如打开的双手对内部则形成流动的河流,构成一种自然有序的成长,水源源不断滋润津润到园区,注入绵延不绝的活力。

△鸟瞰图 © 李国民

△远景 © 李国民

半月形的池塘由上而下构成了流瀑,水声洗涤着过往的鼓噪;半圆形的大门与圆形地台,高下呼应,隐喻着镜花水月。

△天井 © 李国民

穿过门洞抵达内部中庭,映入眼帘是一个偌大椭圆形池塘,天光从水面反射于周围弧形玻璃窗,在白墙上留下光景。
池塘中的圆洞,形成与地下相连的天井,微露出青葱的竹子。

△近景 © 李国民

光透过竹叶与池底的菱形玻璃,伴随着下方树影婆娑的光波点,谱写出奇妙的水光协奏曲。

△天井 © 李国民

建筑由无中生有,末了透过风、水、光 、影的自然力量构筑成等待的风景,想象再回到那伴随着光影时序变革的园地。

△室内中庭 © 李国民

犹如博尔赫斯在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以“迷宫”式的阐述去表现韶光错综的花园一样。
小白楼的落成,是有时与巧合、超现实与实际的命题。
建筑交织于韶光轨道中的多重维度,并无限延伸,讲述一段延续六年的建筑师白日梦。

△夜景 © 李国民

△总平面图

△横截面图

△纵截面图

△平面图

项目名称:龙泉之井-成都经开小白楼

建筑与景不雅观设计:CROX阔合

设计团队:林琮然、周天野、孙立东、倪国越、朱珈仪、李镯 、朱瑾慧 、林森、李本涛、叶秀南、庄学砚、张铭政、潘天一

施工图设计互助单位:四川众恒建筑设计有限任务公司

项目地点:中国成都邑

完成韶光:2020 04

材料: 水泥、玻璃、绿植 、石材、 灯光、金屬

总用地面积: 3633㎡

GFA: 地上:1,034㎡;地下:700㎡

客户:成都经开科技家当孵化有限公司

施工方: 四川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拍照:李国民

我们秉承“前卫自然”的设计风格和人文情怀,将设计从艺术拓展到人文与自然的对话,不断的实践了想象的无形和有机,为生活创造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