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皖南徽州地区,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区域。早在秦汉设郡,至北宋期间建立徽州府,府治歙县,下辖: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婺源和绩溪。
歙县作为古徽州府治,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最主要的流派之一,天井庭院、四水归堂、门楼高大、厅堂宽敞、雕刻精美、粉壁黛瓦马头墙,是人们熟习的经典徽派建筑特点。然而,在徽派建筑中,还有一朵不同于经典徽派建筑的奇葩——徽州地区的土楼。这一建筑形式,广泛存在于皖南山区,以蛮石筑基、黄土垒墙、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墙体厚实、冬暖夏凉,特殊适宜山区村落民居住,因此,在徽州民间流传着一句俚语:“有福之人歇土墙(即土楼)”。而且徽派土楼建筑,还与山区自然环境完美领悟,表示了“宇宙万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朴素无华,别具一格。
歙县
虽然徽州地区的土楼相较于有名遐迩的福建客家土楼、云南土掌房、西北窑洞等等,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但也因此,使得徽州地区的土楼更具神秘感。
然而徽派建筑中为何会存在土楼呢?这是由于皖南地区以山地为主,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山势陡峭,许多大山海拔高度都在1000米以上,个中,以黄山、九西岳最具代表性。在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限壤隔之地,散落着浩瀚的高山村落,人们居住于此,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所限,于是在生活中孕育出了最适宜山区生存,最能表示对山地聪慧利用的徽派土楼建筑,并且,古已有之。
歙县深渡镇的阳产土楼景区,附近新安江(安徽段),坐落在大山深处,拥有皖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全的徽派土楼建筑群。阳产古村落的土楼群,是徽州山区民居古建筑的活化石,也是徽派土楼建筑和徽州山地文明的范例代表。
阳产土楼
阳产古村落被五座山头环绕,似“五马奔驰”,四条泉水流经村落落汇入水塘,称“四水归塘”,村落庄的两侧是两条山背,如“二龙戏珠”,“珠”即水塘,这里便是传说中的宝地瑶池。
村落里的土楼依山就势而建,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栋栋土楼,相邻成片,村落落在山体上呈自然的阶梯状,最低处到最高处的土楼,垂直高差约50米,层次感极强。村落落的整体布局,构造紧凑、平衡折衷、合理适用、风格独特、匠心独运。土楼与村落中水垌、小桥、亭台组成了独特的山村落画面。原始风貌的阳产古村落保留了昔日样子容貌,鳞次栉比的土楼建筑群,远看素雅厚重,朴实壮不雅观,犹如隔世城堡,恍若世外桃源,令人惊叹。
青石步道
村落内步道由青石条铺砌而成,沿着山体蜿蜒起伏,纵横交错,连接了村落头村落尾,山上山下的栋栋土楼,大部分路段都是步步登高的石台阶,既有斜坡缓坡,也有陡坡,村落道上的每块青石板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磨砺。
土楼内都没有庭院,除了房前屋后略微平整,山村落少有平坦之处;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皮和空间,土楼的大小和形态,由所处的位置和园地客不雅观条件来决定,建筑平面多以一开间和两开间为主,各片区邻里之间的建筑山墙许多都是相连相贴。土楼群里的巷道大多狭长细窄,人行其间,举头只见“一线天”。
这些历经百年风雨沧桑,饱经云雾沐浴的土楼,依然耸立,雄居深山,令人叹为不雅观止,土楼留住了历史,留住了光阴,穿行在古村落里,仿佛回到了从前。
百步云梯,是阳产土楼景区标志性打卡点,来到此处,可以俯瞰全体山村落,纵目远眺,山峦云海,一览无余,阳产古村落俨然一座“天空之城”。
俯瞰全村落
古时,阳产村落民的生活用水,来源于山体岩层渗出的山泉水。阳产先祖在村落里选择了四口水源充足的泉眼,用石块环绕泉眼砌成圆形,以最大限度地蓄水。这种蓄水系统,俗称“水垌”,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些“水垌”里的泉水清冽甘甜,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所有“水垌”的总蓄水量,可知足三千人的日常饮用。
如今,村落中现有民居372栋,个中土楼284栋,砖楼88栋,目前仍在居住的有186户,多数是留守老人,但也有还乡创业的年轻人,村落里既有特色民宿,也有田舍乐餐馆,晨炊暮霭,鸡鸣犬吠,五彩晒盘,完备是生活最初的样子容貌,极具原生态。
我们还有幸碰着村落里的耆儒硕老,经先容,对阳产村落的历史及土楼的建造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阳”意为面对阳光,“产”在当地方言意为陡峭,村落庄在山坡上,故而得名阳产村落。阳产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郑氏聚居地,保留了完全的家族制度和传统文化。
阳产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郑氏聚居地。
春秋初期,周宣王分封的郑国第一任君王郑桓公,为郑氏开族第一世祖;三国期间,郑氏分支避乱于丹阳郡,后经多次迁徙,于宋代迁至歙县定潭;明末清初期间,第一百世祖郑留公到阳产佃猎,猎犬卧于山坳不愿返回,郑留公见此地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风水极佳,于是决定从定潭搬家阳产,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山中降水丰富,空气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成长,盛产山核桃、板栗、茶叶等,阳产先人还栽种桑树养蚕,依赖剪纸、刺绣、竹编等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阳产人,壮盛期间为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有五百余户人家,人口达到一千两百多人。
土楼是阳产人生存的根本,建筑用材紧张是土、木、石、竹,以因时制宜就地取材为主;在土楼建造的过程中,紧张方法是:青石筑基、开山取土、夯土成墙、伐木建梁、采竹为筋。
工程履行分五个步骤:
1、选址。在选址时必须察看地形、判断山势、趋利避害,建造土楼的周围不得有坑、沟、水洼或临崖等。
2、地基。由石匠将6至8米长,4至6米宽的地面挖深至1米后,将不规则的青石片(一样平常在10㎝至20㎝长,3㎝至5㎝宽,2㎝至3㎝厚)按一定顺序填满在坑内,再利用石灰铺平、砌好、加固。
3、墙体。在地基面上方,将大块青石沿着地基四周堆垒起来(一样平常情形下高1米,宽30至40厘米),后用石灰加固,筑成墙体根本。再用夯土沿着墙体根本一层一层夯筑成墙体,当墙达到2米时,将不同粗苗条短的竹棍,放入桥盒内夯实,以此用来代替当代建筑中钢筋的浸染,增加土楼的顶力和拉力,同时也减少墙体的重量,然后一桥一桥的筑高。
4、夯土。由泥匠开山取土(阳产山体以红土为主),将粘土、石子、石灰以(6:3:1)的比例稠浊,添加少量水后,再进行搅拌,之后放进桥盒里层层夯实,以此来增强夯土的承受力。
5、盖顶。建筑采取悬山双坡屋顶形式,在墙面顶部安装支撑屋顶的承重层,屋顶为木构造,在坡面安装木板,然后将防水挂瓦有规则的安装在木板上,房顶在房前屋后要超出墙体50厘米。
青石筑基、开山取土、夯土成墙、伐木建梁、采竹为筋。
土楼建筑的接地设计有多种办法,在阳产土楼建筑群中紧张利用了台、吊、靠、错四种办法,表示了土楼建筑与山区繁芜地形相契合的多样接地形态。
土楼发展的初期,多为大略的“口”字型,壮盛期间,升级为“一堂一室”型,居住的舒适性有所提高,后来的其它形式,均在此根本上演化而来,随着韶光的推移和建造技能的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土楼建筑风格。
歙县阳产村落土楼群,是研究明清皖南山区徽派古建筑的大标本,也是极其宝贵的徽派建筑宝贝和文化遗产。
表示着徽派建筑历史之美的阳产土楼群,等待着你的到来。
(史料源自阳产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