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思政元素融入建筑学专业教诲已愈发受到业内关注。
如何将建筑设计专业课与代价导向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是笔者的紧张探索方向。

“历史建筑保护设计”是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遗产保护方向的专业课,关注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历史环境中的设计实践等内容。
个中,历史建筑改扩建是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由“增量开拓”向“存量更新”过渡的一项主要议题。

社会实践进修建筑设计 施工管理

如果说建筑设计课程以经典理论和传授教化范式作为“抓手”,那么历史环境中的设计演习则以不雅观念引领作为“导航”,旨在演习学生面对繁芜环境问题的认知方法与设计思维,形成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代价不雅观。

山东建筑大学老校区原宿舍楼/邹钰 摄

案例传授教化是关联调研剖析与设计实践的主要环节,通过解读杨廷宝、关肇邺等前辈学者的设计思想和作品,使学生们理解整体和谐不雅观,实现案例传授教化的紧张目标——在尊重历史环境的根本上,适度表达自己的个性。

杨廷宝与“体宜”建筑不雅观

我国第一代建筑师的精彩代表、被誉为“建筑四杰”之一的杨廷宝师长西席在建筑创作中十分重视整体折衷原则,并提出了“体宜”建筑不雅观。

“体宜”源自于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所提出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指造园者风雅地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实现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得体合宜。

在新建筑设计和旧建筑改扩建中,杨廷宝均十分看重与周边环境的折衷与领悟。
无论是顺应阵势、融于山林之间的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还是新旧相融、整体统一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均表示出这一思想。
杨廷宝这种重视“体宜”的建筑不雅观,也表示出我国精良传统建筑文化的“和谐”代价不雅观,为我国进入存量建筑时期,开展历史环境中的设计传授教化供应了鲜活的思想源泉。

历史环境中的设计实践策略

杨廷宝非常关注历史环境中的设计问题,他曾提出建筑改扩建的三种“手腕”:第一种遵照历史建筑的风格、比例、构图和形制,是“完备同等的作法”;第二种为“大体上的折衷”,呈现远不雅观相同等、近看有差别的整体特色,即“大概齐”;第三种是“比拟的手腕”,哀求设计者能辨析新与旧的主次和主要程度。

杨廷宝总结的“三种手腕”代表了历史环境中的基本实践策略,这种多元化的设计趋向既源自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干系哀求、业主自身的需求与愿景,也受到建筑师差异化设计理念的影响。

杨廷宝在实践中追求整体和谐。
他认为,新建与扩建并不一定要表现个体,而是要着眼于群体的折衷。
在1931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中,他设计了与老楼尺度、形制同等的新楼,并以高起的楼宇连接两者,形成拱卫礼堂的布局。
1933年至1957年间,在东南大学图书馆、大礼堂和中大院改扩建中,新建部分遵照老建筑的古典风格和构图,在体量、形制、色彩等方面折衷统一,细部如开窗、装饰、材料等方面则存在差异。

杨廷宝的设计为后来者留下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1982年,关肇邺在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时,秉持尊重环境、尊重历史的原则,追求建筑与校园的得体与和谐。
布局上,新馆整体退却撤退,入口置于半开敞的内院中,保留了面向老馆的视廊和道路。
体量方面,规模最大的入口大厅阔别老馆和礼堂,呈现退台关系,形成尺度适宜的院落空间。
外不雅观上,新馆沿用了老馆的红砖墙和灰瓦坡顶,窗上的弧拱过梁、入口砖拱符号再现了老馆的古典元素。
总体而言,新馆看重与周边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在内敛与古朴中彰显时期气息,以“争当配角”的姿态向杨廷宝的作品致敬。

案例传授教化对课程设计的启示

基于对前辈学者理念和作品的解读,课程设计须要选择得当的载体开展实践。
2022年,笔者以山东建筑大学老校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两栋宿舍楼为设计工具。
初建时一样的两栋房屋,受岁月洗礼呈现出不同面貌,现均已不作为宿舍利用。
个中,南楼保存较为完全,已被公布为济南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北楼因附近城市干道,受道路拓宽、商业成分影响,后期改动较大,现作为出租型商业建筑。

山东建筑大学老校区原宿舍楼更新设计传授教化成果/姜恬恬、马司琪绘,陈勐辅导

在传授教化实践中,学生们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剖析认识到老校园的历史和景不雅观代价,形成基于布局、要素、业态的设计导则。
两栋建筑截然不同的身份也为更新利用增长了机遇和寻衅。
个中,南楼应以保护为主,置入做事校园主体的职能,北楼则侧重利用,促进与城市生活的密切交融。
通过求同存异的更新策略,在功能置换、空间对话和环境呼应方面实现新与旧的和谐共生,延续老校园的景不雅观文脉。

关肇邺曾说:“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代价不雅观便是和谐,不但是建筑,全体社会包括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都须要和谐。
”只有在充分尊重、认知、剖析历史环境的根本上,因时因时制宜地开展设计实践,适度表达个性,才能造诣一个好的作品。
正如关肇邺所言:“孔役夫说‘君子和而不同’,建筑实在也一样。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4月10日8版

责编:丁涛

监审: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