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郑方

“冰丝带”“冰立方”设计总卖力人

北京冬残奥会建筑设计 常见问题

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建筑师

郑方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拍浮中央(冰立方)冰壶赛场设计总卖力人;曾主持设计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拍浮中央(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央等5个竞赛场馆

在北京,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奥运场馆,它们曾是奥运健儿挥汗拼搏的舞台,如今成为市民游客健身、休闲的打卡点。
十年来,北京城市方案培植日月牙异,奥运场馆的持续运营、综合利用,成为“双奥之城”面貌更新的主要一环。

今年是习近平总布告“2·26”主要讲话十周年。
自冬奥申办成功以来,习近平总布告五次实地稽核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事情,对场馆的设计、培植提出明确哀求,特殊强调场馆培植要突出科技、聪慧、绿色、节俭特色。

“冰丝带”“冰立方”,这些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均出自建筑师郑方和他带领的科研、设计团队。
从2003年至今,郑方主持了北京两次奥运会7个竞赛场馆的建筑设计。
在他看来,设计奥运会的运动场馆,是在设计“最领先的超级建筑”,最有预见性的选择是塑造一个开放的框架,给未来留下空间。

求学路上逐步理解,建筑要回答“时期的问题”

1988年,郑方考入建筑学专业盛名卓著的同济大学。
和许多中学生一样,郑方也是在进入大学后,才真正理解未来从事的专业是什么。

成为一名建筑师,要学习广博的知识,从几何、美术、工程技能到建筑物理、建筑历史。
“建筑师是一个‘全才’。
”郑方认为,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一片空的园地到形成建筑,其间要折衷很多专业,把构造、设备等协同安排到建筑空间里面。
建筑师须要知晓各个专业的知识体系。

求学路上,郑方逐步理解设计和创作的核心——在建筑必备的功能之外,建筑师还要有武断的信念,建筑要回答“时期的问题”。

1996年,郑方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来到清华设计院事情。
在这里,他跟随庄惟敏师长西席,参加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央的设计。
“每个体育馆创造的空间都很大,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超级工程。
”从学院到工地,他开始在设计中学习、研究技能繁芜的大跨度空间,为之后设计奥运场馆这样的超级建筑打下了根本。

后来,郑方师从庄惟敏攻读博士,连续在大跨度空间建筑领域深造。
2014年毕业时,博士学位付与仪式刚好就在他参与设计的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央举办。

2003年,郑方开始主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与奥运结缘。
他主持设计了国家拍浮中央(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央等5个竞赛场馆,并在赛后圆满完成场馆的改造事情。

2024年2月2日,郑方坐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不雅观众席上,望着这座自己曾经主持设计的奥运场馆。
新京报 郭延冰 摄

“奥运场馆是我主持设计的最繁芜项目”

“奥运场馆是我职业生涯中主持设计的最繁芜项目,没有之一。
”郑方说,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建筑效果、构造、幕墙、机电、声学、温度、光环境,样样都要考虑全面,个中包含很多创新的技能寻衅。

郑方说,如果建造运动场馆是一个“超级工程”,那么设计奥运会的运动场馆,便是在设计“最领先的超级建筑”。

把一个奥运场馆“从无到有”地设计、建造出来,建筑师要整合场馆的体育功能、赛时运营、赛后利用等各方面需求。
“我会花大量的韶光,和同事们用打算机模型做研究,找到最得当的设计状态。
”郑方要找到自己眼中“得当的数字模型”,所有工程专业的深化和修正,每每也须要建筑师反复进行折衷、论证。

奥运会的参与人群多种多样,决定了奥运场馆赛时运营的繁芜性——要为不雅观众、运动员、媒体、官员创造最佳的利用体验。
“每个主理城市在举办奥运会时,都会不断地调度场馆运行需求。
”郑方说。

2016年7月22日,国家速滑馆的建筑观点方案国际竞赛开始。
经由竞赛,“冰丝带”设计方案得胜。
专家们认为,“冰丝带”的建筑立面线条流畅,造型富有动感,表示了冰上运动的速率和激情。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夜景,其建筑立面线条流畅,造型富有动感。
图/IC photo

节能降耗,打造“冰丝带”动感屋顶

“冰丝带”的设计中充满绿色、低碳的综合考虑。
“冬奥场馆的设计更加表示了在新时期,我们面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在郑方看来,这既是当下时期的哀求,也是面向未来的设计方法。

“‘冰丝带’的比赛大厅就像是一个冰箱,里面有一块非常大的冰。
要把容纳这块冰的冰箱容积做得小一点,这样才能省电。
”因此,建筑师要尽可能地把“冰箱”做小。

“冰丝带”的冰场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天下上面积最大的人工冰场之一。
为了减少比赛大厅的容积,降落空调、除湿等负荷,“冰丝带”的屋顶设计成向下波折的双曲抛物面形状,这样冰上面的空间就会更小。
屋顶呈现两边高、中间向下弯的形状,像一片巨大的薯片。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景,其冰场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图/IC photo

在构造选材上,向下波折的屋顶,是钢索受力最有效的形状。
“事理很大略,钢索由于自身重力,会自然下垂、波折,用来构成波折受拉的屋顶效率最高。
”郑方阐明。

这种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构造的屋面设计,每平方米索网屋顶利用约27公斤钢材,用钢量仅为传统钢桁架构造屋面的四分之一,极大地节约了材料,从而降落场馆建造的碳排放。

钢索自由悬垂的事理虽然听起来大略,但是须要探求既动感都雅,又在力学上最有效的曲面方程。
“冰丝带”屋顶的形状是经由繁芜的建模、数值仿照、实验和打算才确定的,既要好看,符合冰场内部利用空间的哀求,又要利用最少的钢材,发挥最大的性能。

“冰丝带”采取了紧凑的空间、轻盈的索网构造、二氧化碳天然工质制冰工艺,再加上自然采光、节能运行的机电系统设计,这些形成了一个完全的“可持续”技能体系。

为场馆未来留空间,实现反复、综合、持久利用

“‘一起向未来’,是冬奥会的口号。
可持续,也是我们设计冬奥会场馆遵照的核心理念。
”郑方认为,可持续首先意味着场馆赛后的持续运营,对建筑设计是一个根本的考验。

城市生活变化多端,我们不可能在设计之初就预见场馆未来的全部利用办法。
“这时候,采取‘通用空间’的理念去设计,塑造一个开放的框架,为未来留有空间,正好是最有预见性的选择。
”郑方说。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是如此。
其冰场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奥林匹克公园里最大的单一室内通用空间。
“在这样大的空间里,能够容纳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利用场景。
”郑方见告,比赛大厅的屋顶上,每一个钢索的交叉节点都预留了吊钩,可以用于演出、举办活动时悬挂设备。
场馆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都是为赛后利用预留的考虑。

2022年7月,“冰丝带”正式向公众年夜众开放,北京冬奥“最快的冰”与“大众的冰”开始实现无缝切换。
如今,间隔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已经由去两年多,场馆全面对"大众年夜众开放,并且举办了国际滑联天下杯、新年晚会等大型比赛和活动。

2024年2月12日,龙年春节期间,游客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里滑冰,感想熏染冰雪运动的魅力。
图/IC photo

“冰丝带”采取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能,打造出既低碳又平整的冰面。
运动员在这里创造了低海拔地区最多的奥运会记录,使其成为“最快的冰”。
在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后,“冰丝带”进行多场景运营,开展冰球、速率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群众性冰上运动和比赛、大型活动,实现了总布告提出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哀求。

至今,“冰丝带”人气飞腾,日渐繁忙。
仅在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就累计接待参不雅观者和滑冰爱好者数万人次。

新京报 吴为

编辑 刘梦婕

校正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