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岛国,大部分地区景象温和,雨量充足,木材丰富,因此传统建筑均以木构为主。
日本人多信奉神玄门和佛教。
日本于公元4~5世纪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同中国有着频繁的文化互换。
6~12世纪这天本传统建筑发展的早期,属飞鸟、奈良、安然时期;12世纪末~16世纪中叶是建筑发展的中期,属镰仓、室町时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是它的晚期,属桃山、江户时期。
日本传统建筑早期受中国的影响,木构造建筑与紧张建筑类型都效仿中国传统。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往后逐渐向西方学习,建筑办法也幵始走向西化道路。
日本传统园林自17世纪往后,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根本上,逐渐走向更纯朴的自然风格,建立了日本园林的特色。

本日,

从6世纪中叶开始,佛教自中国经朝鲜百济传入日本往后,陆续带入了南北朝与隋唐的建筑形制与技能,从此,佛寺成为日本的紧张建筑,不仅在寺庙的布局与形式上仿照中国模式,而且在宫殿与神社的建筑形制方面也深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乃至在都城的布局上亦进行了模拟。
公元8世纪往后,日本传统建筑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即在中国唐代建筑特色的根本上开始向日本风格过渡。
日本的古典园林早期受中国的影响,到17世纪初开始逐渐方向自然朴实的风格,尤其是大片草坪、石滩、低池岸、重花木修剪以及不油漆的书院和草亭都构成了日本园林自身的特点。

古代日式建筑设计讲授片 生态建筑设计

日本传统建筑艺术中比较著名的实例首推法隆寺、唐招提寺和桂离宫。

1.法隆寺

法隆寺位于奈良市西北的生驹郡斑鸠町,这天本佛教圣德宗的总寺院,建筑的布局、构造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文化的影响。
寺院分东、西两院。
院前有南大门,后有一廊院,呈长方形,南面廊间正中为中门。
入门后的廊院中部并列排着金堂(佛殿和五重塔,前者居右,后者在左,均为宝贵木构遗迹。
廊院北面有大讲堂,讲堂前两侧是钟楼(右)和经楼(左)。

廊院之外还有僧房、库房、食堂等附属建筑。
金堂、塔和回廊仍保持着日本飞鸟时期的特色,是目前日本遗留下来最古老的一组木构建筑,属于日本国宝之列。
建筑的柱子两端均做明显的梭形卷杀(呈曲线收小),柱顶上用云形斗拱,大斗下面有斗托(皿斗),这些都是中国南北朝期间的建筑古制,与后来的唐代建筑风格显然不同。
金堂内供奉着由渡海赴曰的中国人的后裔雕刻的三尊释迦牟尼佛铜像和药师、如来像,都这天本最古老的佛像,四周有诸佛净土图、飞天等壁画,十分名贵。
1949年金堂不慎受失火,部分建筑被毁,之后又进行了修复,但究竟受到了很大丢失。
金堂西侧的五重塔这天本最古老的佛塔,斗拱雄大,出檐深远,表现了木构纪念性建筑既庄严又洒脱的风格。
木塔总高31.9米,塔刹部分约占总高的三分之一,更增长了佛塔崇高神圣的寓意。
东院以八角形平面的梦殿(即不雅观音殿)为中央、,环以回廊,前有南门、礼堂,北有舍利殿(绘殿),再北是传法堂,个中梦殿与传法堂是公元739年建的遗物,再现了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风格。

2.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位于奈良市西京五条町,这天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亦属南都七大寺之一。
寺院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于公元759年始建,其弟子如宝卖力建筑工程,约到770年才全部竣工。
这组建筑充分反响了中国盛唐期间的建筑风格,也是中日文化互换的见证。
寺院大门上有赤色匾额“唐招提寺”四个大字,这天本孝谦女皇仿王義之的书法。
寺院内有奈良时期的讲堂、戒坛、金堂,镰仓时期的鼓楼、礼堂及奈良时期以来的佛像、佛具和经卷。

寺院的主殿“金堂”,正面七间,进深四间,位于一个约1米高的奈良唐招提寺石台基上,是当时最大、最精美的建筑。
金堂第一进呈开敞式布局,形成一个柱廊,中间五间开门,两侧梢间幵窗。
单檐庑殿顶(四坡顶),屋顶正脊两端有鸱尾装饰,它既是古代镇火的象征,又起到建筑艺术的点缀浸染。
西真个鸱尾为奈良时期遗物,东端鸱尾则为后世仿制。
屋顶坡度原来比较平缓,后来在重修时改成了现在陡峻的形式。
柱子粗壮,不做梭形,仅柱头作覆盆形卷杀。
所有建筑木构件均刷赤色,墙面为白色。
该金堂同中国五台山唐代佛光寺大殿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尺度略小,斗拱比较大略。

3.桂离宫

桂离宫的建筑和庭园布局,堪称日本民族建筑的精华。
庭园里有山、有湖、有岛,山上松柏枫竹翠绿成荫,湖中水清见底,倒影如镜。
全体庭园以人造湖为中央,湖光山色融为一体。
湖中有大小五岛,分别用木桥与石桥连接。

湖边小路曲曲弯弯通向四面八方,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
桂离宫的主体建筑在庭园的西边,平面支配弯曲自由,与园林自然意趣颇为吻合。
庭园内的紧张建筑有书院、松琴亭、笑意轩、园林堂、月波楼和赏花亭等,个中松琴亭和笑意轩都是“茶肆”式建筑,供品茶、不雅观景和安歇之用。
月波楼面向东南,正对着湖面,是专供赏月的地方。
园林堂是院内的家庙,作为小型佛堂之用,桂离宫的庭园虽然也接管了中国园林的履历,但是它在运用石灯笼、缓坡池岸、草皮、单株树木构图等方面已有很大创新,表示了日本园林特有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