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承载着韶光与空间的影象,建筑的背后是建造它的人的历史。

梁思成如何创造佛光寺?贝聿铭何以成为一代大师?两广总督之子张镈为何选择建筑设计之路?

辽宁体育馆邻近建筑设计 知识问答

2018年5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一辑·抢救影象中的历史》,书中选刊22篇建筑口述史采访记录。
被访者包括张镈、莫宗江、贝聿铭、罗小未、陈式桐、汉宝德、邹德侬、李乾朗等22位著名建筑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为本书题词。

同济大学出版社旨在将《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打造成为保存大家影象中有关中国建筑的历史,借此倡议全国更多的建筑学界同仁、建筑学爱好者能够参与到这项事情中来,为中国建筑的发展进程留下宝贵影象。

澎湃新闻请讲栏目经授权摘录书中部分内容逐篇刊发,以飨读者。
本日刊发的是陈式桐的口述。

陈式桐,女,1926年出生于北京,是1949年后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
紧张主持设计的大型项目有:沈阳市公民大会堂、沈阳中华戏院、辽宁体育馆建筑群等。

采访者:刘思铎、王晶莹(沈阳建筑大学)

访谈地点:沈阳陈式桐师长西席家中

审阅情形:经陈式桐师长西席审阅,2018年3月1日定稿

访谈背景: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第一代女建筑师及沈阳当代建筑史研究

陈式桐年轻时照片

刘:陈师长西席您好!
您出生终年夜都在北京,那您是哪年来沈阳,刚来沈阳的时候对沈阳的第一印象如何?

陈:我刚来沈阳对沈阳印象很好。
我在北京出生终年夜,觉得北京是比较古老的棋盘式城市,比较封闭,有四合院,是一个内向的城市;我在天津事情的时候,住在英租界马场道,天津英租界紧张是成片的小住宅,基本上都是过火砖建筑,光亮、金属感强;1957年11月份我们搬家到沈阳,一下火车看到笔直的一条中华路,辐射式街道,高架候车室的沈阳站,无轨电车,以为挺新奇,比天津街路宽,有煤气,以是第一印象比较好。

刘:那么陈师长西席您刚到东北院的事情状态是什么样的?

陈:当时东北院比较短缺技能人才,一样平常都到南方招聘人才,当时还不是分配制度。
以是我们到东北院还是比较(受)重视。

刘:您1957年底到沈阳,沈阳市公民大会堂是哪年开始设计?是在什么背景下动手设计的呢?

陈:沈阳市公民大会堂1959年末开始设计做方案,1961年停建。
国庆十周年的时候,北京“十大建筑”建成后,各地纷纭效仿,沈阳市政府拟建筑三个建筑:辽宁工业展览馆、北陵大厦和1959年开始倡导筹建大型公共建筑——沈阳市公民大会堂。
但其间由于国务院认为各地的建筑,打乱国家操持,不经国家批准,两次严禁建筑楼堂馆所,这个项目也几起几落。
辽宁工业展览馆和北陵大厦由于功能相对单一,建筑落成;而大会堂功能繁芜,面历年夜,以是末了未建成。
我们按照功能将平面设计分为八区(一区是由我卖力,两层门厅、交易厅、舞厅;二区是不雅观众厅、不雅观众厅配套;三区是舞台,基本台和两侧台;四区后台;五区宴会厅;六区陈设厅;七区电影馆;八区青年戏院,底层为人防地下室,由人防办设计。
)当时前面四层盖到第三层,一边宴会厅,一边陈设厅,建到第三层,上面是大会堂的小组会议室,七八区建成,一个电影馆和俱乐部、保龄球房。
直到80年代,沈阳建筑奇迹发展起来,建筑了夏宫和戏院等很多公共建筑。
火炬大厦便是东北院在这个期间建筑的,建成部分就作为火炬大厦的裙房了。

刘:陈师长西席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小故事,便是您在设计长安街贸易部办公楼的时候针对“如何将建筑与周围环境折衷的问题”同林徽因师长西席还请教互换过?

陈:1951年长安街初批培植,当时国家在长安街批了三个项目,公安部、纺织工业部还有贸易部,其最初的目的是美化长安街,但资金有限,像我们设计的贸易部办公楼就只建有一栋三层砖混构造楼的资金,以是也起不到多大美化的浸染。
个中公安部最小,纺织工业部比较规整,长安街贸易部办公楼当时还是比较推陈出新,有花格窗。
徐中顾问总工程师,我爱人(陈学坚)是工程主持人,我是设计人。
当时倡导民族形式,我们设计成小歇山顶,当时在长安街是比较创新的。

刘:辽宁体育馆据我所知是一个改扩建工程,详细情形是若何呢?

陈:原来在60年代,大家停建期间,沈阳市曾经偷偷动手在青年大街建筑过体育馆。
青年大街旁10公顷,方方正正一块用地,497米×479米,拨付给体育馆,是辽宁省建筑设计院的设计。
省院在园地正中间建筑一圆形体育馆,只做好24个大根本,每个大根本是3米宽、9米长、1米厚钢筋混凝土根本,做了两道环墙,一道钢筋混凝土壁的环墙,一道是砖环墙;一个是36米直径,一个是48.8米直径,两道环墙。
辽宁省体育馆正是在这个根本上进行扩培植计。
在国家体委果批文中写的也不是新建,是扩建。

刘:扩建与最初的建筑有哪些限定和调度呢?

陈:辽宁省体院馆在设计的时候受到两个限定,一个是刚才提到的位置,原有根本已经将园地中央占用,但扩建是一个建筑群,扩建后哀求比赛馆20000平方米、四个篮球园地的练习馆4000平方米,运动员宿舍5层楼,带着一个500座运动员食堂,同时做事于体院馆行政职员,还有一个售票房,预留一个拍浮馆。
这在园地设计中增加了难度。
第二个是比赛场馆指标的变动。
比赛场馆哀求利用原有24个大根本,原设计为8000人,扩建后是12000人;原来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比赛馆,扩建后批的是20000平方米,职员增多,面积缩小。

刘:面积缩小,不雅观众人数增加,这个确实是一个大难题,那么当时是如何办理的呢?这样大型的项目,您以前打仗过吗?

陈:没办法,我们采取上海体育馆的双层看台。
东北院开始的时候没有特殊重视辽宁体育馆设计。
东北院从最初的三个设计室,发展到这个时候成立了七个设计室,五个土培植计室。
我是二室的。

陈式桐辅导设计院培养的下乡知识青年看模型

辽宁省接到国家正式批文后,成立工程指挥部,又是华文司令卖力总指挥,当时是“文革”后期,毛院长已经规复事情。
七室刚刚成立,没任务以是将任务分配给七室。
当时组织设计人团队参不雅观了北京、上海等体育馆,当时设计总卖力人是宝讷,设计由七室设计组组长谭永凤卖力。
谭永凤1954年东北工学院毕业,毕业后分配到鞍山市政设计院,后调到东北院。
经由一年半的韶光稽核设计,工程进展速率不理想,华文司令很不满意,毛院长临时指派我接手辽宁体育馆设计事情。
作为新的设计总卖力人我很紧张,由于我没做过体育建筑,但在毛院长的奉劝下,也只能硬着头皮接手。
当时,网架制作由沈阳市建筑机器厂承担,网架已经委托给建筑机器厂开始加工,施工单位已经进入现场,增援施工单位的施工部队也已经进场,安装公司也已经进场,都焦急要图,我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接手的。

刘:辽宁体育馆设计中有哪些创新的地方呢?

陈:设计开始时,领导确定,由于95米和98米两排框架柱是联合根本,宽3米,长9米,共24个,哀求在设计中改进利用。
其余,在按哀求扩大比赛园地的条件下,只管即便利用已建48.8米直接的环墙根本。

由于是在原根本上设计,体形选择即已确定为圆形,主框架也必需由24根大柱组成,无需再做其他体形方面的磋商和比较。
为知足加大比赛园地和增多不雅观众容量的利用哀求,经由多方案比较末了确定为直径91米,外环加设6米天井和6米深的风机房与入口组成的环廊基座。
由于圆形体形处处均是弧线,给施工增加的困难较多,因此在91米直径主框架范围内,作成24边形,并采取双层看台。
如此,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总容纳为12000名不雅观众。
不雅观众入口门厅、大厅及安歇厅:所有的不雅观众均从室外的东、北、西三面大楼梯直接上至二层平台,进到各面的门厅和大厅。
比赛大厅内的不雅观众座席分为东、西、南、北四区,因此不雅观众的门厅、大厅也按东、西、南、北分别设置。

刘:辽宁省体育馆关于天棚设置与形式的改变特殊有特色,您当时是怎么确定的?

陈:比赛厅天棚面历年夜,吊天棚的用钢量也很可不雅观。
比赛大厅的屋盖为三向钢管网架,形式新颖,如果不加吊顶,明露网架也该当是可行的方案;但是,我们剖析,网架部分空间达40000立方米,相称于全体比赛大厅空间的1/3,体积一大不利于掌握混响韶光。
其余照明、空调等线路暴露也不好处理,尤其比赛厅利用中常常有人在天顶内事情也相称不便。
因此,我们认为如此规模、如此性子的比赛大厅还是该当设天棚的。
为了节约钢材,减少施工的繁芜性,我们认为将天棚做成三角形悬在网架下弦杆之间比较得当。
这样网架也可不完备掩蔽。

刘:当时钢材是我们国家比较稀缺的材料吧?

陈:体育馆屋顶6000多平方米的吊顶,用的是上海的钢板网。
一样平常的钢丝网太柔,由于我们的吊顶是三角形,6米多边长,要用上海的薄钢板网。
但是上海和辽宁省有一个协议,每年只供应800平方米,我们这是6000多平方米。
我跟王立新,王立新卖力不雅观众厅天棚、不雅观众厅室内设计,我们两个人骑车在铁西区各工厂看有什么材料可以代用,一天跑了四十多家工厂,没找到;第二天又跑,直到下午到五三工厂(军工厂)。
我们带着一样平常先容信闯进去,一进去眼睛就亮了,到处堆放的都是1米长,20厘米宽,有1毫米或者3毫米厚的钢板,上面都是小圆孔。
我们利用边角废物透空钢板拼焊后代替了成品钢板网。
经工人师傅和解放军同道负责、细致地拼焊后,利用废物的三角形吊顶部分既知足了刚度哀求,也担保了艺术效果,确实远远胜于采取穿孔钢板的中央环和外环吊顶。
我们做了两个试验,焊接成6米边长的构件,上去几十人都没有变形,以是这事就成了。

刘:辽宁体育馆对付当时我省的实际情形来说确实是一项比较大型的项目了,个中您以为最有争议或者设计的难点在哪呢?

陈:当时的很多设计项目不像现在走正规的设计程序,每每是边设计边施工。
辽宁体育馆初步设计于1974年5月25日经由上级领导部门审批赞许后,在开始施工图设计以前,院安排此工程由五室(按:口误,应为七室)转至二室,除各工种卖力人外,设计总卖力人和设计人都作了改换。
二室新参加施工图事情的所有同道,既对初步设计和方案形成过程不足理解,更是初次承担如此规模的体育建筑设计,不仅缺少履历,而且在思想和资料方面也都没有准备。
当时辽宁省委领导决定:这项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备料,哀求我们在7月1日以前必须提交平、立、剖面图,构造的根本图,紧张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及屋盖网架图。

对付刚刚参加设计的同道韶光哀求如此紧迫,确实缺少理解和熟习初步设计的韶光。
当时,由于地质勘探资料也不完善,如何利用旧根本的方案也未确定。
其余,在建筑设计上关于透风机房设在内环,下受旧根本限定难于处理隔振问题,上面看台框架已经打算完成,如做大的调度,按省委哀求出图则完备不可能,而且施工部队和施工单位均已进场。
只能按初步设计的机房位置连续设计,限于空间,机房不能封闭,如此则机房的振动噪声和空气噪声都难于隔绝。
因而在方案上作了修正,将风机房移到91米直径的比赛厅以外,并与比赛厅主体隔以6米深的天井,与底层各方向入口组成为比赛主馆的环形台座。
此外,在建筑设计上比对付一、二层垂直交通的分布,不雅观众进入楼座看台的八部楼梯处理等也做了一定修正。
仅根据初步设计先容的情形与上述资料对付打算值作了复核。
由于缺少履历没有疑惑,视线设计的假定条件,未重新剖析和进一步调研。
7月1日开工往后,边施工、边备料、设计一贯处于抢绘施工图和为备料提规格、数量的被动局势。

到1975年3月上旬各专业紧张图纸提交往后,我们才有空回过分来查看一下设计。
这 时的施工情形是:屋盖网架早已安装就位,看台斜梁及看台预制板均已制作完成准备吊装;我们手中也逐步网络到一些海内各体院馆的有关资料和参考图纸。
通过比较海内各城市新建部分体院馆第一排不雅观众座席距所选设计视点的间隔时,创造它比其他的馆远,都城体育馆最远为8米,北京工人体育馆为7米,上海馆为7.5米,而我们为 13.75米,从而引起我们对篮球场两个端部不雅观众坐席视线质量的疑惑。
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和调查研究、剖析后我们认为初步设计所选设计视线不足妥当。

由于缺少设计履历和负责卖力的事情态度,在施工图开始阶段对视线设计仅仅复核视 线打算,没有重新剖析初步设计所定的各项条件,因而一贯对辽宁体院馆初步设计中所先容的关于视点选择比同类型体院馆标准稍高的结论没有疑惑。
直到紧张施工图提交往后,通过上述剖析才认为辽宁体育馆两端座席的视线条件比海内各同类型体育馆的条件不但没有提高,而且比其他馆的条件还差很多,以是很有修正的必要。
但是,对付篮球比赛时“看”的标准我们的见地并不完备同等。
有的同道认为两端不雅观众视线条件本来就不足好,没有必要为了照顾一真个不雅观众而提高看台的坡度。
而且认为,篮球比赛的端部活动多在篮下,端线部位仅一跑而过,不雅观众关心的都是投篮进不进的问题,没有多少不雅观众非要看清运动员是否走步、踩线等,因此附近一端篮下能看到腰部以上就可以知足哀求了。
虽然见地不完备统一,但是院领导决定:在紧张功能的问题上,该当力求担保质量,既然创造了存在的问题,而且尚未施工,还来得及修正,即应下决心,加班修正设计,抢在施工之前力争改过来。
验算往后,我们提出了改变看台坡度和提高园地两个方案,经由与工程指挥部、施工单位共同研究,在修正设计方面得到他们很大支持,为了尽可能地不减少不雅观众座席,不作废已制作好的预制构件,不给施工增加更多的麻烦,并担保不拖后看台吊装进度,同时又不致使主席台、裁判台受到更多的牵连,而确定提高园地的方案。
根据我们的打算园地地面须要提高1.2米,如此虽提高了视线质量,可能会又带来其他不利情形。
因此我们进一步地剖析,末了确定将园地提高70厘米,别的不足数由两端座席部位的看台地面及椅架高度来调正。

从已建成的实际效果看,经由修正往后,平行于篮球场两侧不雅观众座席的视觉质量良好,两端不雅观众座席只要不雅观众的头和眼稍稍随场上运动员移动便可以清楚地看到端线内外全部活动,在篮球比赛的视觉质量条件基本可以达到海内几个城市新建体育馆的水平,只是后排座席抬得颇高,再加椅板翘起及施工偏差,坐起来不足舒适。

陈式桐(左)与刘思铎(右)合影

受访人简介:

陈式桐,女,1926年出生于北京。

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毕业后任天津华信工程司助理建筑师,同时任天津津沽大学建筑系助教,是1949年后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

1950年8月—1954年任中心贸易部基本培植工程处(后改组为中商部)设计室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54—1955年任在国务院直属黄河方案委员会任工程师。

1955—1957年调至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设计分局任工程师并担当专业组组长职务。

1957年11月,调至中心培植部东北工业建筑设计院(今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先后任工程师、高等工程师、教授级高等工程师,并担当专业组组长,主任建筑师等职务,直至1994年。
在东北院期间紧张主持设计的大型项目有:沈阳市公民大会堂、沈阳中华戏院、辽宁体育馆建筑群等。

陈式桐师长西席从业50余年,一贯秉持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时制宜,不套用、不模拟的设计理念,在摸索中严谨地对待设计问题,重视建筑的功能与技能,不仅设计了辽宁省多个主要的大型项目,同时在培养年轻骨干建筑师和体例设计规范方面都作出了主要的贡献。

(本文摘自同济大学出版社《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一辑·抢救影象中的历史》,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