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中国送给联合国总部的第一份礼物之一,我们地毯二厂做的!
”95岁的郭庆林曾任天津市地毯二厂厂长,看动手里那张宝贵的长城图案壁毯照片,老人的思绪回到了近半个世纪前。

↑郭庆林在家中用放大镜查看长城壁毯的照片。
(新华社 赵子硕 摄)

韩墨建筑设计师 设计原则

1974年10月7日,中国向联合国总部赠予了两件礼物,个中一件便是以长城为主题的壁毯。

↑1974年10月7日上午,赠予仪式在联合国总部举行。
各国代表不雅观看长城壁毯。
(新华社 钱嗣杰 摄)

长城壁毯长10米、高5米,以居庸关长城为模板,纵深感、立体感极强。
面对壁毯,面前的长城宛若巨龙在山峦间蜿蜒,尽展雄姿。
前来参加交卸仪式的各国代表们惊叹不已。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说,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光辉典范,标志着人类所从事的最伟大的建筑奇迹。
他表示,这件礼物将进一步提升联合国总部的美感和国际特色。

根据干系资料,这持续通天下的“十米长城”,重280公斤,利用了超过5300万根羊毛纱线,包含超过500万个结……制作这样一块壁毯,绝非易事。
当时已成功为公民大会堂制作长23米、宽16米巨型地毯的天津市地毯二厂,承接了这项光荣又艰巨的任务。
“这是国家对我们‘天津地毯’的再次认可。
”郭庆林说。

↑长城壁毯长10米,高5米,画面阳光残酷,树木郁郁葱葱,庄严雄伟,气势磅礴。
(新华社发)

地毯二厂组织了厂里最能干的师傅,又从其他厂抽调了工人,组成一个15人的精干军队一起织毯,每天事情10小时,织了一年多才初步完成。

今年85岁的周国立时任天津地毯二厂二车间二工段段长。
“手工织毯是慢活、细活,织一平方尺就得好几天,织完后还有大量的后期事情要做。
”周国立回顾说,“最难的还是配色。
要用线的颜色变革,立体展示长城不同位置的光影变革,须要设计师和工人花费一番心血。

据理解,接到任务后,天津成立了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临潘为组长的设计小组,到北京八达岭参不雅观和写生。
地毯二厂根据设计,利用了248种色线,先后试验了1288个小样,之后又进行了色牢度和防蛀处理。

↑2023年11月2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拍摄的长城壁毯局部。
(新华社 谢锷 摄)

近50年来,联合国总部的长城壁毯,向天下讲述着中国故事,也见证天下舞台上的中国印记。

↑2023年11月2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拍摄的长城壁毯。
(新华社 谢锷 摄)

而前不久在天津武清区落成的崔黄口国际地毯文化展览馆“织采宫”入口处,另一幅手工制作的长城壁毯悬挂在墙上,仿佛与万里之外的礼物“遥相呼应”。

↑参不雅观者在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国际地毯文化展览馆“织采宫”参不雅观。
(新华社 赵子硕 摄)

监制:徐壮志、韩墨

策划:南辰、黄小希、周咏缗、王洁

统筹:邵喷鼻香云、陈知春、秦大军

笔墨:李鲲、张宇琪

视频:李然、赵子硕

新媒体编辑:邱星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