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S、Daniel Arsham、藤原浩,这几个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他们善于模糊潮流文化与高等艺术的边界,也善于和各种领域各种品牌进行跨界联名,说他们是“流量王”一点不为过。本日,我们来看看时下最盛行的几位潮流艺术家们的家,相似的地方不少,虽然位于不同城市,屋子类型也各不相同,但总是能看出这些艺术家们把一些「传承遗产」和「当代潮流」领悟得恰到好处。
01
Daniel Arsham
很美国,很日本
美国艺术家 Daniel Arsham 也是这两年的「圈钱前列」人士,凭借着对付历史与当下的把控力以及显眼的作品辨识度,这几年无论是潮流圈、时尚界乃至建筑领域,善于跨界联名的他,都能霸占一席之地。
去年,Daniel Arsham 在美国长岛购买了一座房产,长岛不在纽约市区,是一个可以周末暂时出逃的避世之所。这个屋子是长岛本地颇负盛名的建筑师 Norman Jaffe 的作品。犹如许多人是 Daniel Arsham 的狂热粉丝一样,Arsham 也是 Norman Jaffe 的狂热粉丝,在他看来,Jaffe 是 20 世纪最被低估的一位伟大建筑师。Jaffe 创作期间受到了不少日本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屋子的建筑本身,不仅有着美式住房的开阔,又不乏日式的禅意与克制。
乃至,房屋外的户外空间,乃至造了一大片枯山水。
说来 Arsham 家的室内空间。他对屋子原来的格局进行了不少大改动, 合并了两间浴室、一个洗衣房以及一间寝室,整合成一个更大的带健身房的大浴室。Daniel Arsham 自己的设计与诸多日本元素,毫无违和地领悟在一起。
同时,也将厨房与餐厅的地板,从原来的板材更换成了更契合如今空间风格的水磨石。
与厨房连接着的还有一个小水吧,除了各式各样红羽觞清羽觞之外,一瓶茅台酒尤为显眼。
客厅也有调度,沙发区比较之前更低矮也更深入,包围感让人更能沉浸个中。客厅里可以看到不少熟习的家居单品,但都是更限量也更罕见的版本。譬如 Arsham 自己设计的椅子,英国设计师 Faye Toogood 的 Roly-Poly 椅子,但这里却是透明磨砂版本等等。
Daniel Arsham 对自己的「继续与改造」很满意——我相信,如果 Jaffe 有机会看到我的改造,他该当也会很满意,虽然我对这个屋子本身进行了不少改动,但我依旧贯彻着他的脉络,让这个屋子的灵魂依旧如此。
02
KAWS
出自大神片山正通的设计,
谁能不爱这里的采光?
第二位潮流艺术家 KAWS 的地位更不用说,他家位于布鲁克林,整座建筑找来日本设计师片山正通来卖力,凑集了家、办公室与艺术收藏仓库三个功能区,而他自己创作的事情室也就在骑车范围内。
先不用看什么艺术收藏厉害家具,光是这个露天区域,就已足够让人垂涎。
比较 Daniel Arsham 家,KAWS 家颜色更为缤纷浓郁,艺术品饱和度更高,从 1950 年代的画作到现在的潮流玩具或艺术,对付自己喜好和欣赏的,他并没有太「专一」,种类和数量上的丰富更是他的追求。
譬如客厅,L 型沙发背后是整面墙的装饰画,大沙发旁极为可爱的儿童小椅子来自 20 世纪最先锋的设计师 Gaetano Pesce,而造型感更显眼的、簇拥着 KAWS 玩具的装饰椅则来自 KAWS 和西班牙设计组合 CAMPANA Brothers 的联名。
餐厅区域有着让所有人都会倾慕的敞亮,这里家具的选用就没有客厅那么先锋了 ,反倒更为经典与经久弥新。「大人」区域的桌椅全部是中古 Hans Wegner 作品,小朋友区域则是 Alvar Aalto 的设计。
KAWS 家虽然昂贵的艺术品收藏品数不胜数,但,也能看到很多眼熟的宜家单品作为补充。譬如,转角门厅里,堆叠了很多杂物的 Bruno Mathsson 四人椅旁摆放着一个宜家的儿童衣架。
村落上隆霸占很大篇幅的儿童房里,宜家的床品一点都不违和。
在 Arsham 家,我们能看到很多 Arsham 自己的作品,但 KAWS 家就比较例外。
除了几把 KAWS BFF 椅子,险些看不到任何他自己的作品。如 KAWS 所说——「我的事情已经被我自己的创作占满了,回家让我清净清净看点别的艺术家吧!
」
03
藤原浩
艺术收藏多,
但也要简洁洗练!
藤原浩的身份很难界定,是设计师也是歌手与 DJ 还是所谓的「潮流教父」,无论哪种身份,无论哪个领域,他的发声者与先锋姿态都足以让人佩服。
他家位于东京正中的一个顶楼大平层,可以说是顶配版 CITY BOY 的家。
一整墙的顶天立地 USM 置物架,里面摆满了他收藏的艺术书本、画册、拍照集、艺术品等等。
黑白灰依旧是这个豪宅的主色调,挑高极高,再适宜 FLOS 的钓鱼灯不过。
墙面没有多余的装饰线,也没有挂满装饰画,某些方面,比较 Daniel Arsham 和 KAWS,藤原浩的克制、洗练与洁癖在这家里彰显无遗。
藤原浩家里这种「假随意真造作」的都会感并不仅是如今的家。2007 年,日本杂志 TOKION 曾经事无年夜小地宣布过藤原浩的家,这是他的旧家,但与现在的家比较,险些只是换了个壳,家的「灵魂」是始终延续在空间里的。
净水混凝土空间里,大大小小的装饰画悬挂在墙壁上,没有专门的事情区,或者说,整面墙都是事情区。沿着整面墙延伸出了一长条的台面,堆叠了各式藤原浩创作和事情的道具。
这期杂志里,也拿出了专门的版面来先容藤原浩的艺术收藏,细致的挂镜线垂坠着细边框的画作,视觉上十分令人舒适。
看完这些潮流艺术家们的家,你最喜好哪一个?当拥有足够的财力,拥有把「鉴赏」变成直觉的能力时,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家与空间?当然,也不至于过于倾慕他们,屋子再华美,他们做的不过也是「让家成为装载爱好的空间」,而这对付每个人来说,又何尝不大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