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古桥浩瀚,不但凝聚着老昆明培植者的聪慧,表示了老昆明桥梁建筑水平,成为老昆明的交通咽喉和主要地标,还承载着老昆明的历史,成为老昆明历史的主要标志。

得胜桥:峰火之桥

昆明桥梁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

昆明盘龙江上的得胜桥原来叫云津桥,为三孔石拱桥,始建于元代,桥成之时,恰逢朝廷改元大德(1297年),因而得名“大德桥”。
大德桥正当昆明城乡、水陆交通要道,人烟密集,商业兴盛,市井繁荣,有“一桥横贯日之虹”的美誉。
此前这里曾有座大略单纯木桥,汛期一来就被冲毁,到了旱季又得重修。
年年如此,百姓不便,常常从这里出入昆明城的元梁王也深感不便,于是痛下决心,集资建筑三孔石墩新桥。
桥上建起木阁,两侧有木栏,宽二丈七尺,长十丈有余,被称为“百代奇功”“一方伟不雅观”(元孙大亨《建大德桥碑记》)。
明代几经重修后,改名为云津桥,意思是此桥“当云南之要津”(清雍正《云南通志》)。
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桥建在云津堤上,以是命名“云津”。

得胜桥原名大德桥,始建于元代的大德年间,有“一桥横贯日之虹”之誉。

清代云津桥上的战火烧得格外剧烈。
康熙天子平定吴三桂叛乱,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困守昆明城。
清将赵良栋带领2000多人猛攻云津桥,他见桥头仇敌“炮台甚密”,白天进攻“所伤必多”,就在南坝两岸设下伏兵,在营壕墙外、墙上架满炸药枪、子母炮。
入夜方定,赵良栋全身披挂,持大刀督阵,率军攻桥。
吴军全力去世拼,守将郭壮图也亲自督战,三次攻进官军壕墙,赵良栋伏兵四起,从上游杀来,一时“枪炮雨下”,吴军败走。
赵良栋趁胜攫取云津桥,追到三市街南城楼下,再次大败吴军(清嘉庆《滇系》),终于在天亮前为破城扫清了外围。
战事如此激烈,云津桥所受年夜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清道光八年(1828年),清政府又重修此桥,改称得胜桥,大概便是为了纪念赵良栋在此大胜吴军吧。

修复后的得胜桥上加盖了瓦屋,周围有夜市,彻夜火树银花,民间称为云津夜市(清道光《云南通志》),是清代昆明八景之一。
可惜好景不长,清咸丰、同治年间,得胜桥又成了沙场。
几番战火蹂躏,得胜桥屁滚尿流。

20世纪初,滇越铁路通车,终点火车站就在得胜桥旁,当局自请开放商埠,又选中得胜桥阁下的金碧路、拓东路一带,而以得胜桥为中央,很繁盛了一阵子。
抗战期间,得胜桥又成了火车站和京滇公路的要冲,人力车、马车、汽车、行人往来,常常造成交通堵塞,每天中午往后都“过桥难”。

从前得胜桥东端道路两侧建有两个桥头堡,高三层,砖木构造,方十余米,土黄外墙,平时驻此收税,战时据此守桥。
桥头堡今已不存,但关于税卡的故事还在民间流传:当年税吏卡得很严,商贩过卡,有钱交钱,无钱交货,决不通融。
有小贩从滇南经滇越铁路运来新鲜荔枝,过桥进城时,被税吏卡下一筐充税。
荔枝鲜喷鼻香诱人,税吏嘴一松,拿来当饭吃,结果喉咙生疮,气阻咽道,险些送命,一时传为笑柄。

得胜桥于1985年重修,桥上车水马龙,近旁当代商业,又是一番繁华景象。
如今的德胜桥更是昆明盘龙、五华、官渡、西山四城区分界点,有“一桥连四区”之誉,不但是一个地理交汇点,更是一个历史交汇点。

洪化桥:兴亡之桥

清初吴三桂称霸云南,霸占五西岳南明故宫而居,并在此大兴土木,在菜海子填湖兴建新王府,无不奢华,极其壮丽,地点在今翠湖以西。
新王府大门前修建了一座石桥,桥下是洗马河,又称穿城河,贯通菜海,注入小西门外的滇池草海湖湾。

清初吴三桂反清败去世之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其孙吴世璠于昆明继位,年号洪化,其府改名洪化府,府前洗马河石桥也改名为洪化桥,翠湖则成了御花园。
清军讨平吴乱,柳营一带原来都是吴家王府、皇宫的崇楼馆台,战事过后,荡然无存。
此地名曰“洪化”,仍有吴氏痕迹,后改称承华圃,但洪化桥之名却得保留,后又成为桥前街名,今桥已不存,街道仍旧被称为洪化桥。

护国桥:记功之桥

清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直通昆明,同一年昆明人在火车站一带自办商埠,两件大事都发生在昆明城南,致使这一带迅速繁荣,南城内外交通拥挤。

到1919年,已经拥堵不堪,当局决定在老城东南方向开辟一座小南门(护国门),又在新城门前的护城河上新建了一座圆弧双孔石桥,桥面以大青石铺砌,长23米,宽17.5米,拱高4米,跨度大而桥面低,与两端路面平行相接,过渡平稳,行走方便安全。
南北桥头雕有栏柱,桥体南孔两侧各嵌石雕龙头9个,北孔两侧各雕刻象头和云花9个,有云头、云尾、日月光华等形象,取意龙象呈祥,祥云环抱。
全桥两侧还立起高1.2米的铁棂护栏,与护国铁门呼应,中西合璧而古朴典雅。
为纪念1915年云南发动的护国叛逆,这座新桥被命名为护国桥,同时开辟的小南门被命名为护国门,南城外同时新建的直街也被命名为护国街,成为当时昆明纪念护国战役的一组地标性建筑。

当年横跨护城河的护国桥。

护国桥建成后,一贯是昆明城市内外的主要交通孔道。
1952年实施旧城改造,拆除昆明城墙、填埋护城河,兴建西段东风东路,护国桥也被填埋。
半个多世纪后,1999年进行城市供电施工时,护国桥又被发掘出土,重见天日。
2000年按原状规复重修,涌如今今护国路中段与南屏街交会处,桥身两侧建了两个下沉式小广场,象征旧护城河。
同时在护国路与南屏街交会处立起护国运动纪念标,一旁安置有原护国门的三道铸铁大门,仍旧是一组护国战役纪念建筑群,200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重见天日的护国桥。

在重修的护国桥拱穹顶上,如今还见得到一排刻字:“护国桥民国八年孟夏月建造”。

交三桥:惨案之桥

交三桥在今北京路与公民东路交会处西侧。
起先这里有一条明通河,明代天启年间的《滇志》记载昆明城“东一里重关外”有座“焦三桥”。
此桥听说因造桥者“焦三”得名,后以谐音改名“交三桥”。
随着此段明通河逐步被覆盖,埋在房下或街底,成了暗河,交三桥也消逝了。
但发生在抗日战役期间的“交三桥惨案”,却永久留在昆明当代史上,留在昆明人的影象中。

1941年12月18日清晨,10架日本轰炸机从越南河内起飞,凌晨7点就飞到昆明。
这时正是冬季,天刚清晨,警报才响,敌机已经临头,城中顿时大乱,市民纷纭涌出城“跑警报”。
城东路窄人挤,交三桥成了咽喉要道,前面又被一辆军用卡车堵住,成千上万的昆明人被堵在桥前。
敌机立时俯冲轰炸,又用机枪剧烈扫射,交三桥前后完备成了一个大屠场,被炸去世炸伤者达500多人,被称为“交三桥惨案”,震荡全国。
交三桥作为地名,也保留至今。

油管桥:命脉之桥

油管桥建于抗日战役后期。
当时中美两国抢建从印度到昆明的两条计策物资大通道:一条是“史迪威公路”,另一条是中印输油管道。
这条管道,西起印度加尔各答,东到昆明金马寺油库,全长3000多公里。
与此同时,昆明也在赶修一条军用公路,从东站绕到黑林铺,经滇缅公路连接史迪威公路。
此路跨盘龙江架有一座木桥,称林家桥。
此后从印度、缅甸运输计策物资到昆明,不必再绕道城区就可以前往巫家坝机场,或者经由滇黔公路运到全国各地抗日前哨。
1948年,林家桥被压坏,当时中印输油管道已停滞利用,就用拆下来的无缝钢管铺了座新桥,钢管直径达两米,很快就把新桥建起来了,昆明百姓管它叫“油管桥”。
抗战期间,油管桥旁还有一个大型加油站,油管竖在地下,只要打开阀门,油就淌进5加仑大的油桶,然后再灌进汽车油箱。

油管桥建成后,成为盘龙江流入老城区的第一座桥。
1967年,昆来岁夜举整治盘龙江,油管桥被拆除,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构造的三孔平桥,被称为新桥。
后来此桥又进行了改造,1981年被命名为环北桥,但民间仍称油管桥,成了一个地名。
在如今的环北桥北侧有一座米轨铁路桥,是当年滇越铁路和滇缅铁路在昆明相接路段的组成部分。
本日的铁路桥西还有昆明人的人生终点站——殡仪馆。

忠字桥:激情之桥

20世纪60年代末,昆明人整治盘龙江时,在盘龙江南段一口气建起了6座拱桥,从北到南,各桥相距约一两公里,分布在小街、陈家营、张家庙、叶家村落、严家村落和梁家村落等村落边的盘龙江上。
6座大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大桥两侧的桥栏都被分为多少格,正中或嵌一个“忠”字,或嵌一个向日葵图案,6座大桥都由此被称为“向日葵忠字桥”,简称“忠字桥”。

当年没有施工机器,在盘龙江上同时兴建6座大桥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参加培植的不但有沿河村落庄(当时叫生产队)的劳动力,还有城区机关、厂矿、学校的工人、干部、学生,全靠人挖人扛,肩挑手砌,经由前后近两年的责任劳动,6座江桥才得以落成。

这6座忠字桥规模不大,当初设计时仅以能通过拖沓机为标准,设计荷重小,承载能力低,构造已处于超期利用状态,后来大多进行了加固改造或重修,以供沿岸居民通畅。

来源:昆嫡报、掌上春城、《老昆明旧叙旧照·那些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