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纪念堂总占地6.1万平方米,依托周边的山形阵势,总体布局采纳“前堂后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办法,堂前为开阔的草坪和庭院,堂后山上建有中山纪念碑。整体布局给人以“庄严、肃穆、宁静、俏丽”之感。 (本文图片由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央供应)
经由持续不断的精心掩护,广州中山纪念堂在当代已经成为主要的文化地标,常常举办主要的大型活动。
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即将落成时的内景。今日的纪念堂依然延续了当年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11月12日,是孙中山师长西席诞辰155周年纪念日。坐落于广东广州越秀山麓的广州中山纪念堂也刚刚度过90岁建堂“生日”。
90年来,人们在这里思念孙中山师长西席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公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绩,弘扬他的革命精神,颂扬他的崇高风致,勉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联络奋斗。
历经九十余载
纪念始终延续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孙中山师长西席等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孙中山师长西席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中国公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
1925年孙中山师长西席逝世后,广州开始筹建一座“中山纪念堂”,号召社会各界踊跃募捐。1931年10月10日,由广州公民和外洋华侨筹资兴建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在越秀山南麓总统府旧址上落成,孙中山师长西席曾在那里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2021年10月,在建堂90周年之际,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了主题为“九秩华堂城市之光”的纪念活动。孙中山师长西席的曾侄孙女孙雅丽、李济深外孙李崴等中国同盟会会员的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共800多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每年的3月12日和11月12日,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人士都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和诞辰周年的仪式。民革广东省委会主委程萍在建堂90周年纪念活动上表示,纪念堂是广州对一代伟人的纪念,也是一代代人继续伟人精神的实践基地,已成为联系天下华人华侨的主要精神纽带。同时,作为海峡两岸互换基地,纪念堂也会定期举办弘扬孙中山精神的主题展览。
“真正的传承不是空谈,而是在各自岗位上做好实事。”孙雅丽是孙中山文化基金会的创办者。她表示,孙中山革命思想具有光鲜的时期意义。当今人们应继续先辈革命传统,如孙中山师长西席所说的“振兴中华,共进大同”那样,共同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国家的未来努力。
为欢迎建堂90周年,广州中山纪念堂从7月到10月举办了系列便民活动,以“庆祝、便民、讲好中山纪念堂故事”为主线,凸显纪念堂的文化“新地标”功能。
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每年开展安全检测
2001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先容,自1937年开始,纪念堂的掩护修缮事情一贯持续进行。个中较大型的维修共有12次。1998年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当时改换了所有电线和座椅,改造了消防系统、舞台等举动步伐,还对楼座等部位进行了却构补强。
除了大型维修工程外,广州中山纪念堂会定期接管“康健体检”,评估建筑构造安全、正常利用能力以及现有病害发展情形。每年,纪念堂管理中央会开展安全检测鉴定事情,并形成文物康健档案,以便及时把握这一宝贵历史建筑的状况。
在温暖湿润的广州,白蚁蚁患对历史建筑构成较大威胁。为了实现精准灭蚁,纪念堂园区安装有实时监测装置,对文物及周边环境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在白蚁侵入后能第一韶光准确创造并即时报警,这样能只管即便降落白蚁对文物的危害。
2014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对2500平方米的彩绘进行了油漆掩护。勘察原有彩绘进行时,施工单位在大堂二楼走廊西侧一条横梁上创造了在历次维修中未曾翻新的彩绘样式。文物专家经现场勘察及历史照片比拟,确定该处彩绘为中山纪念堂建成时的原始彩绘,其颜色、形制及材料成为了之后彩绘掩护的样板。现在,此处彩绘被原样保留下来并向游人开放,人们能够近间隔欣赏广州中山纪念堂初建时的彩绘风采。
下一阶段,纪念堂管理中央将开展纪念堂主体建筑屋面补漏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修缮方案的体例事情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时,更具长远意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纪念堂文物保护方案(2021-2035)》也正在体例当中。
作为20世纪建筑遗产
彰显中华营造聪慧
广州中山纪念堂包含四周平台在内的主体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堂高48.63米,南北纵深达72.65米,是目前环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是思念孙中山师长西席的主要遗迹;而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广州中山纪念堂则是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构造有机结合的典范。
这一纪念堂由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其外不雅观模拟古代宫殿建筑形制,内部采取钢构造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技能,形成大跨度的空间。2016年,纪念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长期研究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特色,曾多次参与纪念堂的修复事情。在建堂90周年纪念活动上,他先容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造聪慧。
建造之初,纪念堂的主要功能是要知足多达5000人的集会须要。但在景象酷热的岭南地区,如何散热是一个磨练建筑设计的大难题。当时缺少大空间空调设备,利用电风扇所带来的噪音和不屈均风速又效果不理想。为理解决这一难题,纪念堂的设计借鉴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岭南民居的建筑聪慧。
汤国华将纪念堂与同是第五批“国保”的广东东莞可园比较较,认为两者事理类似,均是利用地下通道进行自然透风散热。他建议,未来在利用当代必要的空调系统的同时,应将“低碳空调”的模式传承下去。
汤国华认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要探索古人的聪慧。因此,该当连续探索纪念堂的科学代价,将其传承并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
发扬“天下为公”精神
促进文明互换互鉴
从建堂之初到1980年10月以前,广州中山纪念堂紧张用于召开主要会议、集会和文艺演出。1980年10月1日后,纪念堂开始作为纪念性景点向海内外"大众开放。
广州中山纪念堂不仅是天下近代建筑宝库里残酷的明珠,还是中国公民降服阴郁、走向光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联络奋斗的象征。自建成以来,纪念堂见证了许多历史性时候。1938年,纪念堂遭到日军多次轰炸;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在这里具名屈膝降服佩服;1999年12月19日,广州各界在这里举办了“庆祝澳门回归祖国联欢晚会”;2017年12月6日,广州《财富》环球论坛开幕晚宴设在中山纪念堂……
从20世纪50年代起,纪念堂逐渐成为海内外文化互换的场所,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演出团体、艺术家登台献艺:1965年7月16日,周恩来与陈毅在这里不雅观看了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1985年3月13日,喷鼻香港歌手罗文在这里连开7场演唱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纪念堂举办的第一场商业性演出;如今,歌剧、粤剧、话剧、民乐、相声、芭蕾、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
位于纪念堂主体建筑正面的“天下为公”牌匾,至今保持无缺。未来中山纪念堂会连续将具有当代代价、天下意义的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精髓加以提炼、阐发和传播,进一步发挥自身“文明互换互鉴会客厅”的浸染。同时,作为广东省、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诲基地,广州市党员教诲基地,广州中山纪念堂也将致力于学习教诲与旅游、演艺的深度领悟,打造好“家门口的赤色学堂”。
“吾堂中山”展(链接)
2019年,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央开始举办全国中山纪念堂巡礼展,并将展览命名为“吾堂中山”,意思便是“我们的中山堂”。2021年,广州、福州、梧州、荆州、常州五地的中山纪念堂举办了《吾堂中山——五州中山纪念堂巡礼》联合特展。
作为建筑遗产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链接)
广州中山纪念堂选址在总统府旧址,有着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纪念堂在建筑技能上,采取钢筋混凝土整体框架构造,跨度达71米的大堂内不设一柱,支撑八角形琉璃瓦顶的8根柱子隐蔽在壁内,从而营造了一个伟大的室内空间。
纪念堂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首创了“利用西方前辈的建筑技能和建筑材料,布局中国民族形式的大型纪念性建筑”的先河。同时,它授予建筑与城市空间以新的内涵,让人们通过集会、瞻仰等活动纪念孙中山师长西席,以知足精神和生活所需,其已成为广州市区拥有当代设备的政治、文化活动综合场所。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