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馀庆本光山,不幸流落五代间。
今日太平家可乐,郎君富贵锦衣还。
这是宋代著名墨客程师孟《书仲谟先人功德院》诗句,描述了五代十国期间光山移民国子监祭酒湛温及其后人湛俞的家世。
光山是中国人口迁出大县,历代移民潮中有许多移民都来自光山,光山是如今数百万江南移民的祖源地。
据谦记商务印刷所承印《民国光山县志约稿·户口志》载:崇祯间流寇肆毒,民户凋耗,十室九空。清顺治初招集流亡人丁仅万余。满清一代光山既系腹地未遭大故,即洪杨之变,所损无几,数百年休养生息至於民国之初可称庶富,民国九年办自治,调查户口至八十三万余口之多。而自清同治以来七十年间因人满之患搬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者占六十余县,人口比老籍更加,蕃衍之盛,亘古未有。
河南西阳(今光山)→湖北黄州→江西九江→河南光山是历史上的移民循环地。因移民而消逝的豫南州城西阳,“轪”县县城是光山历史人口迁移的循环明证。
1、“永嘉南渡”光山大移民中消逝的西阳县和轪县县制,是光山县制建置史上的大断层。
西晋末﹐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导致北方汉族公民大量南迁﹐个中幽﹑冀﹑青﹑并﹑兖五州(今河北﹑山东﹑山西及豫东北)及徐州之淮北流人多超越淮水﹑长江而勾留于扬州境内﹔秦﹑雍(今陇右﹑关中)﹑司﹑豫(今晋南﹑豫西﹑豫中)等州流人则多至襄﹑樊﹑汉﹑沔(今豫南﹑鄂北)﹐勾留于荆州之北部。还有一部分司﹑豫流民南迁至江州(今鄂东﹑江西)北境。东晋政府遂在聚居之地﹐以他们原籍州﹑郡﹑县的名称(亦有新扬名称者)设立临时性的地方行政机构以登记和管理他们。这些人称侨人﹐州郡县称侨州郡县﹐而以流亡百姓中的大族担当刺史﹑太守﹑县令。
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来宾、乡党同行。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寄托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吞并。
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后来,东晋政府为了掩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侨户最初享受不为国家纳租服役的优待,后来纵然纳租调也比一样平常编户轻些。
紫水塔
民国晏兆平编辑的《光山县志约稿》总结了光山人口四大劫难之详细名目,笔者难以苟同。但值得推崇的是他说光山土宇历代为两县或三县不等,但赵宋南渡后,省仙居入光山,则公民之去世亡可知。从中可知仙居并入光山是由于战乱导致人口去世亡或逃走,而光山县历史沿革中的重大断层,恰好被他忽略了。这便是由“西阳”县、“轪”县到“光山”县的巨变,“西阳”、“轪”县的侨置带走了大量原居民,是永嘉南渡后东晋政府为安置人口而“侨置”的招引流落的政策。光山此时的人口除南部山区蛮民,即刘宋后来所谓的“豫部蛮民”外,北部人口整体南迁到今湖北。即新置的“西阳”、“轪”县,这次迁移人口数量的影响之大是空城,异致西阳、“轪”县治所荒弃,光山政治中央东移至今光山县城,并改名光城,到光州,到光山。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光山县沿革表(附言)》记:历代改革杀人自不必说,而就沿革中受祸之最甚者考之,自永嘉至今凡经四大劫,晋有八王之乱而五胡乱华斯光阴邑全境沦没戎狄,公民为牛马为鱼肉夫,岂待言及。宋文帝徙豫部蛮民即西阳轪县立茹由、乐安、光城三县,田氏遂世为四山蛮帅,由此而言之则原来之土著为有种乎?为无种乎?自后南北战役一彼一此,民无常主,历宋齐梁陈至隋文帝而能始统一,田园庐舍几变沧桑,此为光山第一大劫。光山土宇历代为两县或三县不等,赵宋南渡与金人划中渡河为界,省仙居入光山,则公民之去世亡可知,及理宗嘉熙元年寄治晒台山,公民依山寨为生,野外荒漠遍生荆棘,零散山寨,曾有几人?元入中原仍是游牧之性,绝不知安集为何事,旧族百无一二。及朱元鼎定鼎然后涉江西之民以实之,今考合邑公民大概原籍是江西,其明证也,此为光山之第二大劫。
……
咸同之乱光邑所损无几,六十年来人口陡增数倍。
西晋永嘉之乱后,位于淮河上游本日光山县地界的两个西汉古县,“西阳县”、“轪县”城址全部废弃,人口及县制被侨置到本日湖北东部长江北岸,再后来西阳的流民被安置到了本日江西的北部九江,南昌一带。
西阳,西汉置,古县名。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二十里。三国魏为弋阳郡治。西晋永嘉时迁治今湖北省黄冈市东。东晋、南北朝时为西阳郡及弋州治所。隋开皇初废。
轪,古县名。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改轪侯国置,治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北。属江夏郡。三国魏改属弋阳郡。西晋永嘉后徙废。东晋侨置,治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南长江北岸。属西阳国。东晋属西阳郡。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改名孝宁县。
移民的影象有多远,我给你们看一下光山的实物。从明朝到民国几百年。此地仅一村落就现存数户是这样的建筑,距清朝光州治不到二十公里,阵势一马平川。这些明代移民到光山的民国住址不变,遗迹实物证明所谓李自成九屠光州是州城。
2、西汉至东晋古西阳县,轪县在光山县制中的沿革考。
光山建县制之始,寻诸文籍,最早见于《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载:
江夏郡,高帝置,属荆州。户五万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万九千二百一十八。县十四:西陵,有云梦官。莽曰江阳。竟陵,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郧乡,楚郧公邑。莽曰守平。西阳,襄,莽曰襄非。邾,衡山王吴芮都。轪,故弦子国。鄂,安陆,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沙羡,蕲春,鄳,云杜,下雉,莽曰闰光。钟武。侯国。莽曰当利。
《汉书》中这段记载的江夏郡所属西阳(县),轪(县)、故弦子国。治所即今光山城西和仙居乡。这是光山设县治有笔墨可考的源头,同样的记载亦见诸晋代以前的记载:
《后汉书·志·郡国四》◎江夏郡高帝置。雒阳南千五百里。十四城,户五万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万五千四百六十四。〖西陵〗《西阳》〖轪〗侯国〖鄳〗〖竟陵〗侯国。有郧乡。有章山,本内方。〖云杜〗〖沙羡〗〖邾〗〖下雉〗〖蕲春〗侯国。〖鄂〗〖平春〗侯国
《后汉书》记载与《汉书》基本相同,但是“轪”县此时已成为“侯国”了。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载:魏文分汝南立弋阳郡。又记:公丘弋阳郡〔魏置。统县七,户一万六千七百。〕西阳〔故弦子国。〕轪 蕲春 邾 西陵 期思 弋阳。
《晋书》记载弋阳郡统县七,“西阳(县)〔故弦子国。〕、轪(县)”亦在个中,与《汉书》、《后汉书》记载同等。
晋之后的《宋书》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州郡二记载:
弋阳太守,本县名,属汝南,魏文帝分立。领县六,户三千二百七十五,口二万四千二百六十二。去州陆一千一百,去京都水(阙)。 期思令,汉旧县。弋阳令,汉旧县。安丰令,旧郡,晋安帝并为县。乐安令,新立。茹由令,新立。安丰太守,魏文帝分庐江立。江左侨立,晋安帝省为县,属弋阳,宋末复立。安丰令,《前汉地理志》无,后汉属庐江。
……
边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茹由、乐安、光城、雩娄、史水、开化、边城七县,属弋阳郡。徐志有边城郡,领雩娄、史水、开化、边城两县。大明八年,复省为县,属弋阳,后复立。领县四,户四百一十七,口二千四百七十九。雩娄令,二汉属庐江,《晋太康舆志》云属安丰。开化令。史水令。边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按《起居注》,大明八年,省光城左郡为县,属弋阳,疑是大明等分弋阳所立。八年复省,后复立。
乐安令。茹由令。光城令。此三县,徐志属弋阳。
《宋书》的记载,光山已无“西阳”、“轪”县之名,反响东晋“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后,光山旧郡县尽废,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在本日光山地域设县治三个,即“茹由”,“乐安”,“光城”(今光山城)三县,属弋阳郡,不久又分弋阳设立“光城左郡”(今光山城)。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沿革志·沿革考》曰:“汉兴增置郡国,析南郡九江地置江夏郡,领县十四,因故弦子国置西阳、轪二县隶焉。迄两汉郡县之名未改,而有时为侯国。武帝元封元年辛未置十三部刺史分领天下郡国,自是江夏郡县属荆州部。魏文帝黄初等分汝南立弋阳郡属豫州,统县七,西阳为郡治所,轪亦隶焉。晋武帝十年已酉封汝南王亮子羕为西阳县公。惠帝元康元年辛亥进封羕西阳郡王。成帝咸和元年丙戌羕坐弟南顿县王降为弋阳县王,西阳国改郡。咸康四年戊戌以西阳为豫州治所。刘宋元帝元嘉二十五年戊申以豫部蛮民即西阳、轪二县境立茹由、乐安、光城三县,隶弋阳郡。孝武帝孝建元年甲午更轪曰“建宁”,建侯国,与西阳随郡度属郢州。大明等分弋阳郡乐安、茹由、光城三县立光城左郡治光城。八年甲辰省郡后复立,南齐沿袭宋制,梁武帝天监初始置光州,领郡五,以光城为州治。”
3、东晋侨置到今湖北黄岗古黄州邾城的西阳城的沿革和没落。
东晋咸和四年后,位于今光山县的西阳县和轪县南迁,城址均废,光山全境伦为胡人之境,大量西阳汉民南渡至本日的湖北黄岗古黄州邾城区域。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邾城归晋,邾县先后属晋之武昌郡、弋阳郡。第二年(公元281年),寻阳(今黄梅)县划属庐江郡,西陵、邾县、蕲春县改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晋惠帝规复司马西阳王爵位,先后将西陵、邾、蕲春等县划属西阳国(都址系今河南光山)。
晋朝永嘉年间发生内乱,北方人渡淮南移。东晋咸和四年(329年),西阳国废,改立西阳郡。同年北方胡族入侵,西阳郡南迁,在邾城附近长江边设立西阳城,侨置西阳郡和西阳县。后赵军队败退后,西阳郡由侨置变为实郡,辖邾县、西陵县、蕲春县。后废邾县,其地入西阳县和掎县,西阳县遂有实境。西阳城作为西阳郡城,取代邾城地位,成为长江流域又一座名城重镇。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在邾县侨置豫州,次年十月,后赵军队攻占并焚毁邾城,豫州刺史毛宝和前西阳太守樊峻率6 000余守军突围至赤壁矶附近投江。五年,豫州侨迁芜湖,西阳郡沿属豫州。自东晋咸和四年至陈太建七年(575年)后246年间,西阳城一贯是西阳郡的郡城。陈太建七年,西阳太守州炅迁西阳郡治于保城(今武汉市黄陂地),西阳城逐渐废弃,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灭后周,废原置西阳、齐安、梁安等郡,只设黄州,领南安、木兰两县。至唐中期埋没无闻。
《水经注》记载:“邾县故城,江水又东经迳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汉高帝元年(前206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此。晋咸和中(326-334年),庾翼为西阳太守,分江夏立。咸康四年,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俊共镇之,为石虎将张格度所陷,自尔丘墟焉。”可知。邾城自战国中期(约前255年)立城,至东晋咸康五年(339年)废弃,前后达600余年。
4、由光山古西阳到今黄岗黄州古西阳到今江西九江古寻阳的考证。
让古光山西阳人南迁到今江西九江、南昌的人是与书圣“野雉”王義之齐名的“家鸡”书法家庾翼。
《南齐书·卷十四》载:(豫州。)咸和四年,祖约以城降胡,复以庾亮为刺史,治芜湖。……。庾亮经略中原,以毛宝为刺史,治邾城,为胡所覆。荆州刺史庾翼领州,在武昌。诸郡失落土荒民数千无佃业,翼表移西阳、新蔡二郡荒民就陂田于寻阳。
《陈舜俞庐山记》寻阳是“江州在山北二十里,本在大江之北,寻水之阳,因名寻阳。” 晋太康元年(280年)属武昌郡,二年,仍属庐江郡,永兴元年(304年)属寻阳郡。(见《晋书》卷15《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62-4页。《宋书》卷36《州郡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86页。《东晋边陲志》卷2。《二十五史补编》,3册,3616页。)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分庐江郡寻阳、武昌郡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属江州,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二十里),辖柴桑、寻阳(今湖北武穴市东北)二县。永嘉元年(307年)以豫章郡彭泽县来属。(《晋书》卷15《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6-4页。洪亮吉《东晋边陲志》卷2。《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616-7页。按:置寻阳郡时,寻阳县尚未废,
东晋以今九江、广济间长江两岸地置寻阳郡。《宋书》卷36《州郡志二》:寻阳太守,惠帝永兴元年,分庐江、武昌立寻阳郡。柴桑“郡既立,治此。”(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86页。)则置郡时即治江南之柴桑县(今九江西南),而非江北之寻阳县。)
咸和中(326—331年)移寻阳县至今九江西。后将寻阳县并入柴桑。
东晋咸和九年(334年)移治江南。《通典》卷182江州浔阳:“汉旧县在江北,今蕲春郡界,晋温峤移于此。”(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5册,4840页。)《舆地纪胜》卷30《江南西路》江州下云:“(寻阳)郡本在大江之北,寻水之阳,因名寻阳,今蕲州之兰城,即寻阳之故址,在江北,咸和九年温峤移于湓城之南,始治江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2册,1294页。)按:兰城今无考。
义熙八年(412年)省入柴桑县。
五胡乱华屠杀汉人一千万以上。汉族只剩四百万人。而光山即当时的西阳据文籍明确记载的就近万人活了下来。有的留在了湖北东部今湖北黄岗市及浠水县区域,有的搬到了九江,南昌区域。这近万人后裔现在有好几千万人口。
江西南昌,九江人口紧张在“五胡乱华”时河南光山、新蔡人迁去的。特殊是赣北九江地区紧张是光山迁去的。光山为此建置上少了一个郡城,一个县城。即豫州和西阳郡驻地西阳城和轪县。岁月循环,光山人口东晋侨迁到湖北到江西,于明代又迁回祖籍地光山。然后是清代“江浙皖赣”,光山移民百万以上,占六十余县。一百多年,几地来往不断,血浓于水。仅仅是我支系人口已找到安徽族人一千多人。江西一部分。浙江,江苏也有,但以安徽最集中。我亲姑父,从堂伯父都是解放后到到江西德安和江苏南京的。
李自成九屠光州紧张是州城。明代后的江西人“湖北麻城过籍”,是光山移民的回家。光隐士是信阳几个县人口的紧张源头之一。
三、光山现在西阳古城址说的驳论及中国历史上的“侨置”制度。汤世江师长西席撰《西阳古城遗址考》说:“20世纪80年代初,光山县进行文物普查,通过现场稽核,漫谈采访,基本认定现弦山办事处(原杨墩乡)大张湾村落段岗自然村落为西阳故城遗址。”作者说根据有五:一是明嘉靖《光山县志》载“西阳废县在县二十里。”二是该地出土有汉铜镜,春秋铜箭头,汉代铜币,大量汉砖瓦。三是有口碑资料,指民间传说。四是地形有利。高而平坦,呈高平原状。五是1984年县文物普查认定。作为古城遗址载入1991年版的《光山县志·历史文物·古城址》。
上图为笔者实地稽核该址所拍图片,认为不是古西阳城址,依据是应以《水经注》中准确光城(今光山县城位置)为座标,沿官渡河往上游北岸离光山县城二十里的位置找,而不在现在青龙河(水经注中的青陂水)东岸的位置。
《水经注》卷三十·淮水:淮水又东径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分青陂东渎,东南径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入于淮,淮水又东北合黄水,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本陵关水注之。水导源木陵山,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径晋西阳城南,又东径光城南,光城左郡治。
“侨置”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以流亡公民原籍的州郡县旧名设置在所寄居之地的州郡县制度。六朝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诸朝遇有州郡沦陷敌手,则每每暂借别地重置,用其旧名,被称為“侨置”。汉、魏已有侨州郡县的记载,但大规模设置,却在东晋、南朝。最初始於东汉之玄菟郡及所领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玄菟郡三县受高句丽威胁而沦陷,失落土后内迁至辽东郡境内得以重修,仍用旧名。有的并无实土,只管人群。西晋亡后,中原战乱,公民流徙,西起凉州,东至辽东,均有设置,尤以秦岭、江淮以南,东晋、南朝境内为最多。《隋书·食货志》:“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置郡县,每每散居,无有土著。”《宋书·州郡志》:永嘉往后,“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在东晋的政区中,州、郡、县三级都有实与侨两种区分。后来实施“土断”,即以地皮定户籍,使外来人口皆在所居郡县编著户口并纳税服役,才使社会较为安定。东晋初期,侨州郡县皆用北方原州郡县名。东晋末,刘裕收复青、徐诸州后,在新收复的原州郡县名前加“北”字,与侨州郡县相差异。南朝宋往后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前加“南”字。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紧张集中在长江下贱一带,仅京口(今江苏镇江)、广陵(今扬州西北)附近,就侨置了徐、兖、青、幽、冀、并等州及其所领郡县;江南武进(今江苏武进市西北)一县附近侨置了二十个郡和六十多个县。其次是长江中、下贱和今陕西秦岭以南。唐张籍《永嘉行》有“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确系写实。东晋、南朝为了巩固侨寓政权和招徕北人,对侨民采纳减免赋役的优待。东晋初设置侨州郡县,原为一种临时建置,即南朝梁沈约所谓“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宋书·诸志总序》)。后因南、北长期分裂,遂成长期制度。自东晋咸和往后,一方面由于土著与侨居杂混,造成户籍紊乱,政府管理不便;另一方面为了“财阜国丰”(《宋书·武帝纪》东晋义熙九年),增加赋役(特殊是兵役),迭行土断之法,各侨州郡县多“依界土断”(同上)。至隋统一南北,遂完备废除。此后各代也有在边地设置侨州郡县的,但其规模、浸染和影响都不如东晋、南北朝。
侨置制度涌现的缘故原由紧张是侨州郡县虽为流民的迁移而设立,但更与军力的转移有关。王朝必须掩护中原正统的不雅观念,彰显规复失落地的决心,高标郡望门第的风气,重视地域乡里的不雅观念,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面成分的详细考虑。诸多的情由,使得东晋南朝在南方广泛设置侨州郡县。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立环境多种多样,差异之,略有处侨流而立、备职方而立、招诱侨流而立、位置失落地官吏而立、出于边防须要或军事形势而立之五种环境。
《晋书‧地理志上》:“元帝渡江,亦侨置司州於徐,非本所也。”
《宋书‧州郡志一》:“自戎狄乱华,司、冀、凉、青、并、兗、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清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序》:“夫晋世版舆,上承叁国之瓜分,下值南朝之侨置。”
《晋书‧地理志上》:“永嘉之乱,豫州沦没石氏,元帝渡江,以春穀县侨立襄城郡及繁昌县。成帝乃侨立豫州於江淮之间,居芜湖。...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汉侨寄法)两晋之交,北地人為避战乱,纷纭搬家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眾。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包袱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為“侨寄法”。
作者:云涌轩李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佛像印研究中央研究员 河南印社社员 信阳市根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员 司马光文化研究会理事 光山县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
编辑:#光州城建#
#信阳头条# #信阳身边事# #光山# #光州##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