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4期)

黑龙江剧场建筑设计制造 工艺流程

8月19-20日,由哈尔滨市公民政府、公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主理的太阳岛论坛暨东北振兴论坛在哈尔滨大剧院隆重开幕。
作为哈尔滨市标志性建筑,哈尔滨大剧院美仑美奂的设计与营造给论坛高朋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剧院的设计者马岩松师长西席也在第一韶光关注到论坛的宣布。
近日,国际有名设计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资人马岩松师长西席,专门为本刊撰文分享哈尔滨大剧院的设计理念。

中国大多数城市已经成为外洋明星建筑师的试练场。
此前,中国建筑项目的主角都是国外建筑大师及其他大牌国际团队,而哈尔滨大剧院是货真价实的中国设计、中国建造。
全体项目设计团队、施工团队、监理团队,所有参与单位都来自中国。

哈尔滨大剧院从立项、设计到建造经历了 6 年韶光。
这六年中,哈尔滨市政府、业主实行团队的项目二办及各个顾问方,都有着共同的理念——追求品质和认同建筑设计观点。
其间,从设计到施工战胜的工程难度难题数不胜数。
终极完成度不仅实现了最初的设计观点,并且在细节、材料、工程质量上达到了国际新高度,几近完美,令西方媒体惊叹。
剧院于2015 年底完成后,登上天下各大专业威信杂志封面,得到诸多国际大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天下级影响力的作品。
这是对近年来国际媒体(包括威信建筑媒体)对“暴躁中国”、“中国速率”舆论的一个最有力的还击。

哈尔滨大剧院设计图 MAD 建筑事务所供应

MAD对大剧院的设计切入点延续了事务所一贯以来的哲学和设计理念,源自中国传统美学对意境的追求,自然写意而生的感性表达,完备有别于西方建筑学序列、几何的理性逻辑思维。
哈尔滨大剧院方案用地1.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由包含1600 座的大戏院及 400 座的小戏院组成,是一座出落于北国自然风貌的公共文化建筑。

哈尔滨大剧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以环抱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地貌特色为设计灵感,从湿地中破冰而出。
建筑宛如飞舞的绸带,从自然中成长而立,成为北国延绵的白色地平线的一部分。
比拟松花江江南的城市天涯线,自然之美与独特存在于此,使哈尔滨大剧院在具备功能性的同时成为一处人文,艺术,自然相互领悟的大地景不雅观。

建筑的白色表皮仿佛是会呼吸的细胞,在北国阳光的照耀下发生“光合浸染”。
大剧院顶部的玻璃天窗最大限度地将室外的自然光纳入室内。
自然光洒落在戏院中庭的水曲柳墙面上,凸显了墙体结合当地材料纯手工打造的匠心独运,也使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想熏染到日光倾泻的通透与空灵。

哈尔滨大剧院内的大戏院 拍照 Adam Mork

小戏院的后台也设计为透明的隔音玻璃,使得室外的自然环境成为了舞台的延伸和背景,为小戏院的舞台创作供应了新的可能性。
大戏院的室内紧张以当地常见木材水曲柳手工打造。
柔和温暖的氛围,自然的纹理和多变的有机形态让人感想熏染到空间的生命感。
建筑空间好似一个放大的乐器内部,置身个中,仿佛可以看到声音在空间中的流动。
大略纯粹的材料和多变的空间组合为最佳的声学效果供应了条件。
逆光中的尘埃仿佛也在提醒这里是一个超敏感的空间,置身个中不雅观众也成为了被不雅观察者与演出者,在剧目上演之前,人们的意识已开始进入了某种抽象的、剥离现实的空间。

与一样平常地标性建筑孤立地伫立在城市中不同,哈尔滨大剧院是一座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入的“亲切”建筑。
哈尔滨大剧院的设计强调市民的互动与参与。
建筑顶部的露天戏院和不雅观景平台向市民开放,成为公园的垂直延伸,在那里可以看到松花江江南、江北的城市天涯线以及周边自然景不雅观。
纵然不进戏院不雅观看演出,市民也可以通过建筑外部环抱的坡道从周围的公园和广场一贯走到屋顶,用身体近间隔打仗建筑的戏剧化的体验和意境。

音乐家孔巴略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哈尔滨大剧院为产生这样的声音供应得当的氛围场所,并成为了一座从物理上到精神上与人和自然互动的建筑,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6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