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瞰图

因传苏轼在此种梅而得名的小梅山,为弁山余脉,海拔77米, 弁山自西向东一起逶迤由小梅山入太湖。
梅山自古便是不雅观赏太湖景致之佳地,登山顶“望湖楼”远眺湖光山色。
山之东麓历史上为太湖著名渔港小梅口,今以玉轮酒店有名。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当地陆续开拓建造了太湖山庄、交通宾馆、太湖调理院、望湖调理院、公安干校等建筑群落,逐渐显露出建筑风格、布局与外部不雅观感层次不齐等一系列问题,“南太湖山庄”项目是对原址上片区域建筑的整合与提升,让这片承载湖州人乡愁影象的地皮以崭新面貌回归。

山庄唯美建筑设计 材料设备

△ 建筑依存于山林之中

△ 园地域位

01/ 根植园地

南太湖山庄地块位于小梅山东坡,紧邻太湖岸线,阵势西高东低,落差达45米。
设计以最大限度保护山体的原则,以原有建筑基址为根本,减少地貌滋扰与山体开挖,利用小梅山上既有“之”字形上山公共道路连接酒店各部分空间,组织各交通出入口。
建成后的南太湖山庄总建筑面积约5.9万平米,共23幢建筑,各建筑组团彼此错落,依存于周围山林之中。

△ 原始基地面貌

△ 区位总平面

02/ 随山就势

根据“大人流在山下、小人流在山上”的原则,将宴会厅、酒店大堂、嘉宾楼依次分别设在9米、32米、54米标高处,这也决定了酒店大致的功能布局和走向。
各种型客房则顺应地形,散落于周边视野景不雅观较好的山地之中,总体布局呈现以酒店公区为中央,向两边延伸的态势。

△ 建筑布局以公区为中央延伸

逐级叠落的公区作为酒店最大体量的单体,呈“L”形面向太湖支配,最大限度水平延伸景不雅观面,大堂被置于建筑的最高处,通过无边景不雅观池塘与太湖水面无缝衔接,主景面借玉轮酒店为点缀,互为借景。
自大堂按照景不雅观条件依次而下分别为整日餐厅、泳池健身层、中餐厅层、会议层、后勤举动步伐。
客房区域错落安排于酒店公区两侧的山体之中,依据地形脉络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干联的群体关系,视野在每一层山地场域都得到了延伸。

△ 酒店大堂休闲区

03/ 融于山林

在小梅山原址内建筑高密度、碎片化的现状下,设计方案减少了原有建筑近1/3的容量,通过采纳“水平向层叠”手腕契合山体,塑造总体形态:建筑采纳点式与条式相结合,且大多以单层为主,对付大体量建筑则通过强调水平向视线、增加屋顶绿化、弱化压迫感。

△ 建筑形式以条式与点式相结合

△ 采纳点式与条式相结合塑造总体形态

立面通过水平深挑檐,强调水平延展性,增加建筑阴影、使其与周围环境更好地交融。
作为自古以来太湖石的主要产地,在材料和色彩的选择上,建筑外墙材料以湖石作为色彩指引,选择为色差较大、宽窄不一的花岗岩,按照一定的模数交叉排列,结合毛石材料与山林环境相领悟,形成相对隐于自然的聚落形态。

△ 外立面颜色以湖石为基调

04/ 织补景不雅观

对现有的自然与人工景不雅观资源最大限度的保留是景不雅观设计的紧张策略:将用地范围内现存的胸径大、具有较高景不雅观代价的树木,例如喷鼻香樟、白玉兰、合欢、松树等完全保留,对付景不雅观面不敷的地方通过“织补式”营造手腕进行规复。
设计多少建筑物之间、内部大大小小的围合式、半围合式庭院,成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引入自然光芒和风与外部景不雅观相得益彰。
山地建筑的原有挡墙成为延续历史影象的线索,新建挡墙在块面、色彩等方面均营造与之相折衷的质感。

△ 建筑掩映在景不雅观之中

△ 内部庭园空间

由太湖路进入,保留的植被形成的阴翳氛围隔离了外部的鼓噪,沿着之字路穿越山林到达酒店大堂,在大堂区视线瞬时放开,酒店各功能区之间通过各种尺度的小径、桥面、台阶,绿植形成宜人的完全步辇儿环境凸显山地建筑特色。

△ 室外路径与植被形成阴翳的氛围

05/ 结语

南太湖山庄是应对繁芜山体环境的一次实践:最大限度保护山体,以地形梳理水平及竖向流线,利用原始道路布局建筑形态,分散的建筑体量担保了小梅山生态的可持续,并且大量原来的道路和植被保留下来之后,在尊重自然与历史的同时,也授予园地更多的情绪与影象。

技能图纸

△ 立面图

△ 剖面图

项目所在 浙江 湖州

项目类型 酒店

设计/竣工 2018-2020

项目规模 59137.92㎡

建筑拍照 侯博文、gad

资料来源、版权所有:gad杰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