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期总有每个时期的风潮,当下一波浪潮来临,它们或在光阴流逝里逐渐隐退,或在新浪潮中成为被厌弃的工具,匆匆了局,在新的时期里近乎绝迹,却又因此成为了它们风华绝代的那段岁月里独占的风情。

1920到1960年代,正是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在北美骚动的街头兴起,勾勒着人们多种多样的夜生活。

霓虹灯建筑设计理念 施工技术

不会化学的工程师不是好霓虹灯发明家

1898年,两名英国化学家Sir William Ramsay和Morris W. Travers首次创造了氖。
不久之后,美国电力工程师Daniel McFarlan Moore首次将利用气体放电的灯具投入市场,这由氮气做的灯成了霓虹灯的前身。

1910年,霓虹灯在巴黎车展(Paris Motor Show)上首次亮相。
它的发明者——法国工程师乔治·克劳德(Georges Claude)将自家空气液化买卖的副产品——氖气在密封管中点亮,进而发明了霓虹灯。
1915年,克劳德取得了耐蚀电极的专利,肃清了末了的技能障碍,开始了霓虹灯的工业化量产之路。

+++ 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前的霓虹灯©Léon Gimpel (1910/1912)

+++ 乔治·克劳德在展示从海洋中得到的能源 ©Bibliothe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刚开始,克劳德只把霓虹灯当作普通的室内外照明灯,他的合资人Jacques Fonseque则看中了它在广告业的运用潜力。
果真,霓虹灯作为广告招牌大受欢迎。
人们喜好它迷幻的灯光和多样的笔墨图形,贩子们也愿以高价购入这类别致招牌。
霓虹灯逐渐风靡欧洲,克劳德也开始向天下其他角落拓展自己的商业帝国。

+++ 白色广场(place Blanche)引人瞩目的大型霓虹灯 ©Léon Gimpel (1929)

黑夜中的五彩斑斓,是甲方想要的那款

1923年,洛杉矶汽车商Earl C. Anthony从克劳德的公司买了两块“Packard”招牌,霓虹灯至此开始成功进入美国,更多的颜色也被开拓出来。

霓虹灯先是成为了汽车文化的一个代表,在夜间点缀着公路旁的快餐店、加油站和汽车旅社,又在禁酒令解除后点亮了城市中的酒吧。
纽约时期广场也以霓虹招牌有名。

自从霓虹灯开始盛行,就有不幼年作坊侵权制造,专利在1932年失落效后,工匠们更肆无忌惮了,克劳德的买卖大受打击,直到设计师道格拉斯·利(Douglas Leigh)的加入。
他将大胆又富有创意的招牌和灯光设计与霓虹灯结合,惊艳一时。

+++ 明信片上1930年代的纽约时期广场©Flickr

+++ 时期广场上的"Camel man"招牌,利将招牌与气味、声音、雾气结合,使得招牌上的男人能吞云吐雾,颇为抢眼©Unknown

在四五十年代,拉斯维加斯成了霓虹灯文化的代表,花哨的颜色、图案和灯光动态与建筑紧密结合,充斥着街道。
不同于道格拉斯·利将招牌当作为景不雅观增光添彩之物的理念,拉斯维加斯特有的文化将招牌本身做成了壮不雅观的景不雅观。

+++ 拉斯维加斯的霓虹灯博物馆(The Neon Museum)©Deidra Wilson

同样位于北美的加拿大也涌现过霓虹热。
温哥华作为加拿大的“霓虹灯都城”,其灯数在1950年代达到壮盛,近两万盏,遍布各街区,均匀每18个居民就有一盏,总数仅次于拉斯维加斯。
上街看霓虹灯乃至在当时成了人们的娱乐消遣。

+++ 1960年代,温哥华唐人街Pender Street©Archive Photos/Getty Images

陋俗不胜还是潮不可挡?谁说了算?

霓虹灯在50年代达到壮盛后开始走下坡路。
艳丽的色彩将它和红灯区常常联系在一起,公共审美产生了变革,各个城市也开始颁布反霓虹灯的法条。

1958年,温哥华的社区艺术委员会哀求市政厅整治市容市貌,认为俗气的霓虹灯配不上本市引以为傲的自然美景,不能任其败坏城市荣誉。

“我们想向天下展现什么样的面貌?如果坚持这幅无比吵闹、闪亮的样子容貌,我们要如何先容自己?我们的肃静在哪儿?”反霓虹灯运动风起云涌,霓虹灯公司的反抗奏效甚微。

+++ 旧金山的North Beach也已红灯区有名©Starcity

1974年,新的标识法规出台,对霓虹灯进行了各种严格限定,现有的灯可以幸免于难,但一旦维修重装,就要符合新规定。
这大大打击了霓虹灯的发展,如今只有少数的灯留存了下来,一部分残余于街头,一部分进了市博物馆。

+++ 温哥华市中央的Granville Street布满了密集的霓虹灯,在1965年被称作“不夜城(Great White Way)”©George Weinhaupl

美国的霓虹灯数量也在1960年代迅速下滑。
荧光灯和塑料招牌由于低廉的价格、较低的掩护本钱和节省电费成了人们的新宠,霓虹灯已过了时。

对霓虹灯的争议不仅勾留在美学上,也涉及到光污染。
闪烁的灯光是否影响周边居民安歇?多云又夜长的城市是否须要更多光亮?这些问题没有定论,却也值得思考。

+++ 如今的Granville Street©Getty Images

时尚是个圈,风水轮流转

1981年,洛杉矶的霓虹灯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Neon Art)成为了天下首个专注于霓虹灯的博物馆。
多样的颜色和照明质量使其在电气旗子暗记行业内仍有一席之地,如今的LED和塑料灯管还不能完备达到霓虹灯的明艳程度。

+++ 洛杉矶的霓虹灯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Neon Art

+++ 霓虹灯艺术博物馆内景©Agnes

+++ 温哥华博物馆将保存的老霓虹招牌进行永久展览©Mike MacEacheran

温哥华的标识法规经由几次修正,逐渐放宽哀求,但仍有许多限定。

现在,霓虹风潮早已衰退,制作玻璃灯管的匠人所剩无几,节能的LED成了主流。
只管如此,一些商家还是乐意利用充满上世纪中叶怀旧风情的霓虹灯做招牌,艺术家们也在发掘它的复古魅力,部分新一代的年轻人又开始欣赏这种迷幻的视觉噪声,博物馆也在保存、修复、展出那些颇有历史的霓虹灯。

+++ 店主Salli Pateman花了两万加币重装了饭店原来的霓虹招牌©Mike MacEacheran

重新启用霓虹灯并不仅是为了给城市景不雅观增长一些愉快点,它营造的怀旧感和社区感是鲜艳又浓郁的。
从旧时的潮流和美学中发掘它们对当下社会的意义,对如今多元文化的发展或许会有所启示。

来源:艺术与设计

编辑:青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陵犯了您的合法权柄,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