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奇峰村落,位于牯牛降风景区的山腰。
第一次去现场,便是坐车沿陡峭的盘山路绕了一个多小时进的村落。
村落口高耸着两株银杏,胸径目测需2-3人合抱;听说有千年树龄。
村落前一片平整的农田, 种着一人多高的庄稼;白墙黑瓦的农宅依山而建,奇峰村落便逐渐隐退至山间竹林里。

初入奇峰村落,村落里的屋子透着一股简朴实用的拙劲儿。
没有徽州古镇宅院的繁芜格局,没有名家大户里木雕屋架装饰,只有写满年代感的小青瓦的坡屋顶,方洞窗,偶尔的一点披檐和山墙,便是精心的点缀。
村落口的屋子多为公共建筑,如碾坊、农具库、公社队屋等;村落民住家则藏在后山深处。

贵池市建筑设计 材料设备

改造后

队屋曾经是奇峰村落生产大队的公共用房。
室内有两层:底层用于储存农具、加工粮食,囤积材料;二层用来开会及劳作中途的安歇。
现如今随着屯子的凋敝,一层存放的农具显然已久未利用,倒是停了好些摩托车,成了临时车库,二层也因年久失落修漏雨而空置。
但在杂物的间隙中,仍能看到木柱底部讲求的石柱础,也能在瓦片漏光的二楼,近间隔不雅观察到木屋架中清晰的榫卯木作。
这些榫卯木构,该当是当年本地工匠的精品,直白而朴实。
木梁、木椽子,还留着加工前树干的曲线轮廓,榫孔卯头虽然看起来雕刻得随意、没有装饰,却也合乎木作事理,多数都未糟朽破坏,仍可堪用。
梁柱和墙上满是羊毫或粉笔留下的木工草稿,还有政治标语,成为一套写在屋子里的村落史资料。

奇峰村落全貌

改造前

改造前

这样的屋子,对村落民或许是鸡肋,但对付设计师却是可打磨的璞玉。
安徽的古村落与自然的关系,总有些天然的默契,布局上相符地形,道路和排水体系应地就势,建造规模也多紧凑合宜,不多占农田绿地。
在这样对自然敬畏和对自我克制的徽派哲学里,更新古村落的最好办法,当然不是拆旧建新,更不是无节制的占地盖房。
我们考试测验将留存的队屋,通过整修和适度的改造,重新做事于村落里的当代生活,而不再是封尘于历史、只能远不雅观的老古董。
此为“无建斯建”。

改造前后比拟

在这样的条件下,队屋的更新,须要同时做事于村落里人和村落外人。
对常驻的村落民,它是休闲聚会、喝茶谈天的公共客厅;对外来的游客,它是展示村落史和特色的村落史馆。

内街

现场调研后对队屋的现状评估结果如下: 整体木构造,大木作保存良好,仅有少数木梁柱表面腐烂,可打磨或局部更换;小木作(紧张是门窗)多数已腐烂变形,基本没有保留代价,需全部更换;建筑外墙虽为添补砖墙,却因长年疏于掩护,砖缝的粘土砂浆脱落得厉害,室内外多处砖墙缝隙暴露,需重新勾缝并加固。

修复后

因此改造的策略, 遵照以下的原则:

以构造加固和外墙屋面的修复为主, 办理老屋漏雨,透风,构造安全隐患等基本问题。

1. 在动手修整前,设计师和工匠们先检讨了一遍队屋木构造和墙体的现状,确定了以下几个最要紧部位的修复方法:屋面,木构架和外墙。
原屋面为单层小青瓦防水,漏点较多,需增加屋面木望板和卷材防水层,再搭瓦。
原主体木构架,柱子和大部分主梁保持得还算无缺,只需将局部的腐烂和发霉部位打磨;椽子由于挨着瓦片,多数朽得厉害,故决定全边改换。
原建筑外墙上的窗洞很小,有的乃至是砖头大的透风孔,考虑到安徽夏热冬冷的景象特色,在屋顶上对应的每个柱跨内增加了一个侧高窗,以加强室内四季的透风,尤其在春夏季,避免过度湿润闷热影响室内利用环境。

剖透视

外墙部分是徽州地区常见的砖砌加白灰粉刷,粉刷面有多少裂痕,白灰脱落处能明显看到砖之间的砂浆灰缝已空。
砖墙的构造弱化最随意马虎发生在砖缝,故与构造咨询专家商量,最好能给砖墙重新勾缝,以加强砖墙的整体性。
队屋的外墙面,切实其实便是一本微缩历史条记,在白灰粉墙上留有大略的传统彩绘,大跃进期间口号,还有文革期间为免于毁坏被塞入外墙的抱鼓石等等。
为了保留这些信息,外砖墙重新勾缝后,抹灰的部位只管即便避让了“历史遗迹”区,让韶光的痕迹能从建筑的外皮,一层层的读取。

修复落后口屋檐

内街顶棚夜景

2. 用对原有空间做减法的办法,增加多样化的利用模式,提高利用率。

队屋的原状,是两层满铺,楼梯办理在中部一个柱跨开间内,二层靠屋檐的末跨,净高不敷1.3m,险些无法利用。

空气循环剖析图

故改造中,将沿外墙的末跨打通为通高吹拔;最主要的改动,是将最端头的一跨两侧实墙打通,去掉二层楼板,形成两层通高的内街,再将楼梯置于此跨,把原来的室内空间变成公共穿行的内街。
不仅增加了展厅与公众的打仗面,让人不进室内就能在内街里不雅观展,不进展厅就能用上二楼的公共空间。
这些处理,让一层的村落史展厅和二层的村落民活动中央可独立管理,分开运营。
二层的村落民活动区借助吹拔与底层展厅也能互为对景。
实现了一个空间,两组经营,多种模式的利用可能性。

入口

入口中庭

展厅吹拔

3. 就地取材,加工回用。
无论是屋面的青瓦, 还是二层大略的木楼板,都是耐久的老材料,只要仔细的拆除回收,对青瓦分拣处理,对木板稍作削切打磨,就能有效的回用。
既节省了建造材料, 又让改造后的建筑延续原有的历史文脉。

二层村落民活动室

二层村落民活动室

这个原则看似大略,实行起来费劲,可谓强拆随意马虎细拆难。
终极依赖以本地村落民为主的工匠,把屋面上一簸箕一簸箕吊到二层的青瓦,挑选摘拣后分组搬到户外的空地,整洁的码好,为后续的屋面修整做准备。
二层的木楼板也是,需仔细拆卸,去钉刨皮,打磨平整后在背阴透风处存好备用。
由于改造后二层的面积减少,故原楼板木料去掉处理的折损量恰好够用。

二层改造后木构架

二层改造后木构架

二层改造后木构架

二层吹拔区

4. 尽可能的用当地工匠熟习的工法,将工业化的当代部品构件和施工办法掌握在最小范围内。
这有两层缘故原由。

其一,奇峰村落处于石台县深山里,物流交通不算便利,工业程度自然也不高。
采取工匠熟习的传统工法,在建造阶段能办理“分外的配件/材料”不好采购以及师傅们对工业化建造不会做的问题。
和地方工匠打仗越多加倍现,他们是履历型匠人,连读图都是履历型,图纸看到七七八八就按自己的理解来,不求完备同等。
以是超出其履历外的做法, 即便设计师图纸画得再细致,也无法哀求他们短韶光内按图完成, 反而会变成不伦不类的半成品。

修复后石础

其二,这一策略在后期运营掩护的阶段,能办理“让本地师傅会修”的难题。
城里建筑的运营掩护,可以依赖厂家的售后维修,依赖大量的专业技能工人;但村落里弗成,百分之九十的房屋保养,靠的是村落民自己。
举个大略的例子,由于合营展陈大厅的灯具是专业射灯, 厂家发货时漏了几个配件,本是在城市里是极常见的电器元件,分分钟就能配齐装上;但在村落里就得等上几天,到货后再由师傅开车下山到镇上提取。
以是队屋改造中所有的门、窗、天窗,都采取最大略传统的插销式开启善,玻璃的安装办法也是传统的木框嵌入式, 楼梯的部位除了少量钢构造骨架,别的也都是常见的梁板拼搭连接。

日照剖析图

首层展厅与内街

布展后展厅

布展前展厅

这个策略说着大略,实践起来也不随意马虎。
在空想的设计效果和现实的工匠技艺和履历习气之间,总有几轮来回沟通,各退一步的拉锯,而且设计师还得克制个人审美喜好和工业布局的习气性做法。

布展前展厅

终极队屋呈现的,便是在以上四条改造原则下,项目业主、地方工匠和建筑师三方各自坚持但又相互原谅的结果。
对设计团队而言,是“无建斯建”最为彻底的一次实践。
村落里看似没有新居子的痕迹,但无论是入村落的园地景不雅观,还是队屋周边的小巷,以及建筑内外的空间,在此番“微创手术”后都更能融入村落民的日常生活、给外来游客更亲切自然的体验。
项目完成后,村落民们主动送来了自家珍藏的木雕石刻等老宅构件,各种手抄本的村落史文稿,还有农耕生活的各种器物,以丰富村落史馆的展陈;把这个公共的屋子当做自己家的一部分,闲来呼唤朋友上二楼喝茶小聚,让队屋重新归队,活起来。

二层茶肆模式

这一次的实践,让我们有了一些更深的思考和体会。
屯子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折射的实在是这样一种状态:当设计师用他受过演习的思维,扎到屯子,不见得真能扎下去,由于屯子不见得真的须要他受过演习的那种做法。
如何能对屯子朴素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有所反思或者提升,避免直接将城市履历带到屯子,尤其是避免把屯子当成展示设计师自我的舞台“秀”,是“无建斯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在我们看来,对建筑的处理,能让人觉得不到个中刻意而为的设计,却能有舒适自然的体验,就像《道德经》所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能会是当下村落庄培植的一种更为贴切的办法。

项目信息

建筑师:SUP素朴建筑事情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地址:安徽省 池州市,石台县,奇峰村落

项目年份:2018.10.15

建筑面积:245㎡

设计团队:宋晔皓,孙菁芬,蒋春雨,陈晓娟,解丹,褚英男,黄致昊

拍照师: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