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印大创造:北京脊梁到天下遗产的故事——《北京城的脊梁:中轴线的故事》新书发布暨‘行走中轴线’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主理方供图)。

作为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古建专家、北京中轴线申遗团队成员吕舟、叶楠、孙燕,儿童文学评论家、儿童阅读推广专家马光复、徐德霞、杨雅莲、孙慧阳,中国少年儿童发展做事中央媒介与教诲中央主任季琳,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刘卫弘、常务副总编辑戴迪玲,北京市方案展览馆奇迹发展部卖力人孙伟及《北京城的脊梁:中轴线的故事》笔墨创作团队清源青愿、绘者于春华等出席活动,共同就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美学特质等展开谈论。

北京中绘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

活动现场,北京中轴线申遗团队专家详细先容了北京中轴线情形,并就如何提升"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进行磋商。
“北京中轴线是一篇关于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代价和民族精神追求的伟大故事。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央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体例项目主持人吕舟表示。

北京市城市方案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方案所所长、北京中轴线方案团队卖力人叶楠先容了北京中轴线的方案愿景,“北京中轴线南北延伸可达88公里,东西可达56公里。
双轴格局成为北京全体城市未来功能布局和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准绳。
”在她看来,中轴线不仅是北京的城市脊梁,还表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体例团队高等工程师孙燕约请大家通过行走感想熏染中轴线,“北京中轴线包括了从钟鼓楼到永定门的15处遗产点,大家可以好好行走一下这7.8公里。
在行走的过程中,可能会创造以前没太关注到的遗产要素。

《北京城的脊梁:中轴线的故事》内页(局部)。

中国儿童中央原出版部主任、北京作协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马光复评价《北京城的脊梁:中轴线的故事》,“第一觉得是美不胜收,但是除了美,这本书以其精妙绝伦的艺术手腕,将北京这座古城的千年风华娓娓道来。
从历史到知识、从故事到人物,有解释有图表,琳琅满目。
”儿童文学评论家、《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表示,“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脊梁,更是中华文化血脉。
书中的图文就生动地呈现了中华文化血脉。

《北京城的脊梁:中轴线的故事》,清源青愿 著,于春华 绘,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7月版。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杨雅莲提到,书中的很多细节,比如明清期间奉天殿颜色的差异、对元代船只真实还原等都让读者感想熏染到了团队的精益求精。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气势磅礴的皇家建筑,也能感想熏染到平凡百姓的烟火气。
阅读时,还能从笔墨中感想熏染到北京中轴线的设计理念。
是一本很好的中轴线遍及读物。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儿童阅读教诲研究者孙慧阳认为,“书中有很多信息,建筑的、色彩的、布局的,在亲子共读时,须要家长调动自身履历和孩子们一起探索。
这实在便是在唤起孩子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关注。
”孙慧阳末了表示,“希望这本书能让孩子热爱这座城市,参与到城市未来培植中。

活动现场展示了书中的中轴线主题插画(主理方供图)。

据该书的文本体例总策划、笔墨作者之一李建芸先容,“这是一本以韶光为线索讲述北京中轴线的书。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只选择16个最有特点的故事,串起北京中轴线过去、现在和未来。
”活动现场,吕舟呼吁有更多的书从不同角度去先容北京中轴线,在他看来,打开《北京城的脊梁:中轴线的故事》,“可以创造每页实在都是北京中轴线当中的一个场景,都有特定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北京中轴线从古至今,从皇家功能转化为当代功能的转变过程。

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是2024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委宣扬部等单位主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支持,北京出版集团主承办。
本届文学月以“文学拥抱时期 阅读照亮人生”为主题,即日起至10月中旬,将协同北京“16+1”区热点文学打卡地、特色书店、学校、文化空间,联动天津、河北,并首次设置上海分会场。

/何安安

编辑/王菡

校正/杨利